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cf集结密令3,蝗虫有哪些特征?

CF排位号 admin 2023-05-29 07:15 245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排位小号

cf集结密令3,蝗虫有哪些特征?

我们都知道三大农业自然灾害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作为一种昆虫,其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能与水灾和旱灾并列,不得不说蝗虫的确很可怕!

蝗虫这种昆虫大家也都见过,长不过两寸,重不过10克,然而它们繁殖数量惊人,为了食物可以到处迁徙,可以聚集成百万只以上的大群体,形成庞大的“蝗虫军团”,一起飞行时遮天蔽日,宛如乌云横扫天空,那么这些“蝗军”是如何集结到一起?组成如此之大的规模到处迁移的呢?

cf集结密令3,蝗虫有哪些特征?

对于蝗虫为什么会集合在一起飞行?生物学家们一直非常好奇,前不久,媒体报道称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成功地破译了“蝗军”的“集合密令”,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集合命令与其排泄物有关。

早在2005年时,农业大学的研究者们就发现蝗虫的排泄物和他们的集合命令有关,研究专家把东亚飞蝗(我国最常见的蝗虫)作为研究和实验对象,进行了“集合密令”的破译工作,发现它们之所以要纠集到一起,并不只是为了找吃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执行之间要发生交配和繁殖行为,也可以说它们是为了物种的延续才集结在一起的。

但是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却并没有在这种蝗虫的身体上发现集合信息发射的器官,即便是它们的触角也不是,蝗虫并不依靠触角来传递信息,而它们飞行时翅膀的震动也不代表什么,后来,专家们从蝗虫的粪便中发现了秘密。

蝗虫可以发出性信息素,触角上也有专门接收性信息素的器官,但是它的性信息素却并不是聚集信息素,而是交配意愿的传达和接受,这一度让专家们十分困惑,后来专家们把蝗虫的粪便用水稀释后再过滤处理,发现其释放的化学气味可以引起蝗虫的聚集活动,同时专家们也在蝗虫的触角中找到了一根接收聚集信息素的器官,并在今年以实验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小小的发现,或许在农业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当某地出现蝗灾的时候,或许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蝗虫聚集到某个地方,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蝗虫也是一种美味,虽然是一种农业灾害性昆虫,但是在我国据说“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飞”,生怕被吃货们给撸了串,所以大规模的“蝗虫军团”并不多见,这是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实行精细化管理,也没有多余的河滩荒地共蝗虫大军形成,所以蝗虫在我国很难形成规模,前两年在山东潍坊一带曾爆发蝗灾,然而吃货们还没有赶到就被消灭了,其实也是由于其规模较小的缘故,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农药喷洒,很快就将蝗虫消灭掉了。

不过今年的5月份曾有一股蝗虫大军在非洲形成,它们一路向东蔓延,横扫了北非的索马里高原,埃及尼罗河流域,以及沙特阿拉伯伊朗高原,巴基斯坦,一直到达印度西部和南方的几个邦,转战数千公里,都没有有效消灭它们,可见蝗虫的繁殖力、生命力与环境适应力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它能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农业灾害了。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

二战初期,德国和苏联可谓“哥俩好”,1939年9月1日,德国国防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冯·博克陆军上将指挥下,南方集团军群在龙德施泰特陆军上将率领下,总共44个师88万余人的兵力,对波兰发起“白色方案”闪击战。

9月17日,苏联政府也宣布采取行动,以保护住在波兰东部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名义,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以摧枯拉朽的态势,迅速撕破波兰军队的防线,陆续抵达纳雷夫河、西布格河、维斯瓦河和桑河1线,即事先与德国商定的边界,俘虏了22万波兰军人。

10月5日,德军占领波兰首都华沙,俘虏波兰军队70万人,至此德苏两军占领了波兰全境,双方共同瓜分了波兰,一战后在英法的帮助下,刚实现了复国不久的波兰,又再次被他国瓜分灭国了。

民间有句话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不用解释的,只要是成年人,都懂这句话的意思。将此话套用在波兰身上,本文作者认为也是可行的。

波兰,在其历史上,也曾经一度辉煌过,波兰立陶宛联邦王国,是16-17世纪欧洲最大的王朝,拥有高达115万平方公里,当时欧洲最大国土面积,对外也没少欺骗俄罗斯、普鲁士等国,历史上积怨颇深。

现在,波兰,只是一个31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的国家,在历史上数次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国所瓜分,逐渐成为欧洲的二三流国家。

战前的1939年8月23,苏联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除了有保证两国安全的效用以外,其中还附加了一项秘密协定:即苏德两国共同包括瓜分波兰、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等国在内的东欧国家。

1941年6月22日,德国率先撕毁《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对苏作战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的庞大兵力,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德苏战争全面爆发。

其实,在德苏战争爆发前,苏军总参谋部也制定了打击德国的秘密军事计划,史称“大雷雨计划”,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德苏这两个签有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原来各自都有打击对方的秘密军事计划,在国家利益面前,“哥俩好”仅维持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短暂时间,就由德国率先撕破了脸皮,双方大动干戈,进行了殊死搏斗。

德军著名将领曼施坦因元帅,在战后出版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第八章中,曾对苏军战前的战略意图,进行过一番非常精辟的分析,相信看过此书的读者,其中会有人认同这位德军名将所得出的结论。

曼施坦因元帅认为,“关于俄国部队的部署,究竟是防御性的还是攻击性的,曾引起很多辩论。不过如果考虑到在俄国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数量,以及在比亚威斯托克和腊瓦两个地区附近所集中的强大装甲兵力,那么我们也许应该附和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俄国迟早会采取攻势。”

尽管1941年的夏季,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仍然在避免和德军作战,但这并不等于说此后苏联就不会对德国动手,希特勒上台以后,持续扩军备战的野心,早就引发了苏军总参谋部那帮少壮派军官的担心,拟定了对德作战的“大雷雨计划”。

1993年初,俄罗斯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奥地利军事杂志》上,公布了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完整的战争计划,附有该文件来自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中央档案馆的影印件,或许能够从侧面印证当年苏军确实有所谓的“大雷雨计划”。

当然,网络上也有大量的文章,不认可战前苏军总参谋部有“大雷雨计划”,貌似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战前的苏军是否有“大雷雨计划”,迄今为止,仍然是有相当大的争议。

本文作者认可苏军的“大雷雨计划”,苏联对外也是有主动侵略行为的,除了与德国共同瓜分波兰,1939年11月30日,苏联就军事侵略芬兰,以高昂的代价,取得了对芬兰的胜利,收割了部分芬兰的领土。

这是历史客观事实,是永远抹不掉的,也是掩盖不住的。俄罗斯-苏联-俄罗斯,对于他国领土的贪婪,都是有历史事实为证的。

实话实说,希望文章能顺利过审,绝非与苏联和俄罗斯过不去,只是说出了真话,不至于是禁区。

被明宣宗做成瓦罐焖鸡的朱高煦是怎样一个人?

朱高煦与朱高炽明争暗斗多年,以失败告终;在朱高炽死后,他公开起兵夺位,最终被侄儿烧死于铜缸之下。

他虽是失败者,但也并非不堪之辈。燃起他野心并导致他走向毁灭的,正是他的父亲朱棣。

朱棣共有四子:

长子朱高炽(明仁宗,母徐皇后)

次子朱高煦(汉王,母徐皇后)

三子朱高燧(赵王,母徐皇后)

四子朱高爔(夭折,母不详)

一,勇悍无赖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朱高炽与朱高煦虽是一母所生,但性格却截然相反。

朱高炽身材肥硕,体弱多病,但性情温顺,尊师重道,俨然一个谦谦君子。

朱高煦身材高大,性情凶悍,举止轻浮,喜欢耍枪弄棒,好勇斗狠,年少便有“无赖”之名。

对于性情类似儒生且肥胖异常的高炽,燕王朱棣很是反感;而高煦那股狠劲,倒颇像自己。故此他一直都偏爱高煦。这为日后的兄弟阋墙埋下了伏线。

朱元璋曾让诸王子到南京学习,朱高煦在南京不知收敛,常辱骂老师,狂妄自大,朱元璋对他很反感。而朱高炽温文尔雅,端庄沉静,深得祖父欢心。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册封朱高炽为燕世子,确立了他燕王继承人的身份。朱棣心里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朱高炽虽是世子,日子过得却很不舒服:

仁庙(高炽)圣体肥硕,腰腹数围,上(朱棣)常令太子诸王习学骑射,仁庙苦不能,上见辄恚,令有司削减王食。某官每供膳,私益以佳肴,仁庙德之。上知,醢其人。

仁庙失意于文皇,每愠言:“何以了事?”——《野记》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日,朱元璋病逝。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改次年为建文元年。

建文继位后,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展开了削藩行动。一连多位藩王被削,让早有野心的燕王大为惊恐。

但他老奸巨猾,一面暗自准备起兵,一面又向建文抛出烟雾弹:亲自到南京朝拜,并在建文元年五月将三个儿子派往南京,以显示自己的忠诚。

兄弟三人到南京后,朱高煦依旧我行我素。舅父徐辉祖曾告诫他谨言慎行,以免惹祸上身。但高煦不为所动。

建文帝派人监视和考察兄弟三人,徐辉祖向建文密奏:

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明史纪事本末》

优柔寡断的建文帝最终放弃了扣押三人为质的想法,让他们返回北平。

朱高煦大约听说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消息,他走入徐辉祖的马厩中,偷了一匹好马不辞而别。跑到涿州时,还杀死了那里的驿丞。如此目无法纪,让南京的官员们纷纷指责燕王,建文此时才后悔放走三人,但为时已晚。

兄弟三人返回北平后,朱棣激动地说:“这是上天保佑我父子重逢啊。”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在北平正式起兵,靖难之役打响。

二,战功卓著

北平起兵后,朱高煦便与父亲一道踏上了战场。在长达四年的战争中,朱高煦多次冲锋陷阵,救朱棣脱困,立下大功。

高煦强力善骑射。燕藩兵起,摧锋陷敌,从征有功。——《明史纪事本末》

燕王起兵后,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北伐,结果被燕军挫败。他再次集结五十万大军,命李景隆为帅,出兵伐燕。

(1)白河沟大战

当朱棣得知李景隆是主帅时,高兴地对部下说:

李九江豢养之子,谋寡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太宗实录》卷三

随后,他命高炽镇守北平,自己则与高煦率大军东出,击败围攻永平的辽东军,又攻取了北方重镇大宁。

在战争中,燕军吸收了大宁二十余卫精锐,其中包括作战勇猛的朵颜三卫蒙古骑兵,并劫持了宁王朱权。

就如朱棣预料的一样,李景隆果然率军直攻北平。当时城内兵马不多,由世子带领坚守。李景隆在北平城下打了一个多月,居然无法攻破。

燕王迅速回师,当燕军行至孤山时,离李景隆的大本营郑村坝仅有一河之隔。李景隆派军截击,被燕军杀的大败。

李景隆见燕军凶猛,丢下正在围攻北平的将士和粮草辎重,逃往德州。燕军得到了李景隆丢弃的补给,赶到北平城下,歼灭了围城的敌军。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再次北伐,六十万大军在白河沟会合。朱棣也率军向白河沟挺进,大战一触即发。

南军大将平安曾随燕王出塞,熟悉他的用兵特点,都督瞿能父子也能征惯战,所以在战争开始时,朱棣被追击的差点迷失道路,而燕军也死伤惨重。

回到大营后,朱棣重新部署军队。次日,率军渡过白河沟,遭到瞿能父子的截杀。

他命朱高煦和张玉带人直冲敌方中军,自己带精锐袭击左翼。但南军将领勇猛,燕军始终无法获胜,朱棣在撤退时险些被瞿能父子活捉。

此刻南北双方主力都在白河沟猛烈厮杀,战况十分紧张。

朱棣再次冲入敌阵,朱高煦见父亲陷入苦战,忙率一千骑兵突破包围与他汇合。

疲惫不堪的朱棣见朱高煦率军前来,精神一振,便叫他挡住敌人,自己绕到后方突袭。

父子两配合得很完美,由于后方遭袭,南军阵脚开始混乱。

战至中午时分,南军帅旗突被大风吹倒。南军顿时混乱,朱棣与朱高煦合兵一处,猛烈进攻,瞿能父子被杀,平安也被击败。

战局发生了逆转,南军全线崩溃,兵败如山倒。

主帅李景隆再次逃回德州。这一战,建文帝主力尽丧,士气难振。而燕军则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朱高煦在此战中显示了自己勇猛无畏的一面,朱棣对他更加器重。

(2)东昌救父

击败李景隆后,朱棣决定取道山东南下,直捣南京。然而在山东,他遇到了铁铉和盛庸这两个劲敌,导致接连失利损失惨重,连朱棣本人都险遭擒杀,若不是朱高煦拼命救援,历史或许会改写。

建文二年十二月七日,朱棣率军袭击了驻扎在滑口的南军将领孙霖,斩杀南军近千人,夺得战马三千匹,一时军威大盛。燕军趁胜直扑东昌府。

驻守东昌的盛庸并未被燕王吓住,他宰杀牛羊犒赏三军,激励将士誓灭燕贼。随后又精心布阵,准备了大量的毒箭,等待燕军到来。

燕军到达东昌很快就发动猛攻,在盛庸的指挥下,南军毒箭齐发,燕军无法前进。两军对峙之时,南军将领平安突然率军赶来。盛庸见援军到来,便朝燕军发起进攻。朱棣带精锐冲入阵中,很快被四面合围。

在众将拼死保护下,朱棣才突出重围。而大将张玉为了救朱棣,却死于敌军阵中。

燕王大败,盛庸紧追其后。就在追兵快赶上朱棣的时候,朱高煦率援军到来击退了敌军,朱棣安全撤退。

建文三年正月初五日,狼狈不堪的朱棣才冲破了南军的围追堵截,逃回北平。

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大声大振。——《明史·盛庸传》

经此大败,朱棣为损失了张玉而伤心不已,同时也由衷地感谢次子高煦。从这时起,朱高煦察觉到父亲讨厌大哥而看重自己,心里动了夺嫡之念。

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明史·诸王传》

他虽然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却买通了世子身边的太监,得知了朱高炽在北平的一举一动。而三弟朱高燧也站在自己一边,常常散布一些不利于世子的谣言。

朱高煦常在朱棣面前诋毁世子,朱棣不仅不予以禁止,反而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兄弟三人暗自争斗,连建文朝廷都有所知晓。于是方孝孺致书朱高炽,想利用兄弟间的矛盾行反间计。

朱高炽并未中计,而是将方孝孺的书信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朝廷的反间计破产。

(3)朱棣的承诺

东昌大战后,燕王转战河北,击破了河北的建文守军。建文三年十二月,他得知京师空虚,便改变了作战策略,绕过山东,率军直逼金陵。

燕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建文四年六月,燕军已抵达与南京隔江相对的浦口。而老对手盛庸早已在长江沿岸布下防守。

两军在浦口激战,盛庸率诸将奋勇反击,一直所向无敌的燕王再次陷入困境。正在他打算撤退时,朱高煦率领的蒙古骑兵及时赶到。朱棣开心地拍着朱高煦的背说:

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

——《国榷》卷十二

朱棣的话说得很明白:你的大哥身体不好,如果我夺取了天下,你就是未来的太子。

这句话让朱高煦兴奋不已,既然父亲亲口承诺将来封自己为太子,那就更该拼死力战,杀进南京了。在朱高煦骑兵的猛烈冲击下,盛庸军终于崩溃。南京最后一道防线浦口失守。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燕军攻入南京,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

三天后,朱棣在南京登基,废除建文年号,改明年为永乐元年。

靖难胜利后,朱高煦的夺嫡行动便公开化了。

三,倾陷太子

朱棣继位后,迟迟不肯立太子。

按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自然该由朱高炽来做;但次子朱高煦战功赫赫,自己在浦口又曾亲口许诺,怎能不兑现诺言呢?偏偏世子为人谨慎,从无过错,朱棣压根没理由废他。

大臣们都讨厌朱高煦的凶悍,多次上奏要求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都找借口拖延。

朱棣感到很为难,便向兵部尚书金忠询问意见。金忠支持朱高炽,便向他讲述了历代废长立幼而导致的祸乱,强烈反对立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又询问侍读学士解缙,解缙表示该立朱高炽为太子,又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为所动。

解缙知道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一向为朱棣喜爱,便紧接着说:“好圣孙。”

朱棣虽然讨厌长子,但对长孙那是真的喜欢,一听这话,当即点头称是。

最后,朱棣找来了善于相面的袁珙。袁珙身怀异术,言人祸福无不奇中,迷信的朱棣对他十分信赖。

袁珙也支持朱高炽,便对朱棣说:“世子是天子之相,而长孙则是‘万岁天子’之相。”

朱棣闻言大喜,永乐二年四月四日,他正式下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帝将建东宫,而意有所属,故久不决。珙相仁宗曰:“天子也。”相宣宗曰:“万岁天子。”储位乃定。——《明史·袁珙传》

虽然太子最终定为朱高炽,但并不代表朱棣就能喜欢这个肥大的儿子。而朱高煦深深地看透了这一点,他与弟弟朱高燧联手,时刻要倾陷太子。

汉王的封地在云南,但朱高煦拒不愿就藩。他对朱棣说:“我无罪,为何要让我到相隔万里之地?”朱棣无奈,只好让他随自己一同回到北平,留太子在南京监国。

朱棣并不信任太子,故意让与朱高煦友善的丘福为太子太师,监视太子的举动。

太子虽然监国,但可行使的权利极小。对于官员的任免,都必须经朱棣的批准后才能执行。而对于朱高煦,朱棣则百般宠爱。

回到北平后,朱高煦请求朱棣赐给他天策卫为护卫,随后又讨得了两卫人马。

掌握三卫(一卫5600人)的朱高煦还不知足,又请求朱棣派自己的儿子回南京监控太子。朱棣很快同意。

之后,朱高煦随父亲两次亲征漠北,更加骄横。他常以唐太宗自比,朱棣对此也不闻不问。

在此期间,朱高煦不断地向朱棣进谗言,辅佐太子的官员都被朱高煦进谗害死或贬谪。解缙就因拜访太子而被朱高煦进谗,先被逮下诏狱,最后被埋入积雪冻死。

永乐十二年,朱棣征漠北得胜回朝。朱高煦趁机诽谤太子,使朱棣大怒。朱棣以太子迎驾来迟为由,对他大骂不止,又将他身边的大臣都关进大牢。

朱高炽身为太子,却时刻活在恐惧和惊慌之中。

永乐十三年五月,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改为青州。但朱高煦依旧不肯就藩,这引起了朱棣的不满,将他训斥一顿。

朱高煦依旧不肯就藩,还暗自招兵买马。其部下多为不法,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因为逮捕了他的手下,竟被活活打死。

永乐十四年,朱棣回到南京。朱高煦请求希望今后能留在南京,终于引起了朱棣的警觉。他从杨士奇的口中得知汉王心怀不轨,便暗中派人调查。

几天后,朱棣掌握了汉王十件不法之事,削去了他手下两卫人马,囚禁于西华门内。到次年三月,他将汉王封地迁到乐安,命他立刻就藩。

朱高煦不敢违抗,只得马上启程。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重,多日未上朝。赵王朱高燧勾结指挥使孟贤,钦天监王射成等人,计划在朱棣药里下毒。等朱棣一死,就传下伪诏,废太子,立赵王。

结果计划泄露,朱棣大怒,将赵王抓到右顺门讯问。太子却站出来为弟弟求情,说这都是下人作乱,赵王并不知情。

在太子的劝说下,赵王才未受惩罚。

汉王与赵王处处陷害太子,但太子却总能保持兄长的宽容大度,多次为他们求情,这才避免了父子兄弟相残的悲剧。

然而,二人不会感激他,他们只是等待着时机,夺取本该属于自己的天下。

四,兵败身死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亲征漠北的回师途中病死。随军大臣秘不发丧,制造假象迷惑汉王与赵王,并派人赶往北京送信。

八月二十五日,太子得到密报,他派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并迅速登基,改次年为洪熙元年。是为明仁宗。

朱高煦得到消息时,朱高炽早已登基。他赶忙派人进京,想趁机叛乱。仁宗则下诏召他入京,赏赐金珠千万,并封他的长子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一番封赏后,仁宗仍客气的命朱高煦返回封地。这一操作果然有效,一方面告诉汉王他的举动朝廷很清楚,另一方面又大打亲情牌,给予丰厚的赏赐,让他有自知之明,不敢再起妄念。

朱高煦觉得时机不对,便接受了赏赐,返回乐安。

明仁宗在位半年便死去,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再次看到了机会。

当时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汉王便在半路设伏,打算截杀太子,然后自己进京夺位。谁知朱瞻基动作神速,躲开了汉王的埋伏,先一步进入北京。

朱瞻基赶回北京后,处理父亲后事的同时也加强了京城的戒备。全部安排妥当后,他登上皇位,改次年为宣德元年。是为明宣宗。

宣宗心里明白,如今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就是汉王和赵王。他继位后,仍向父亲一样,对汉王,赵王更加尊敬,并对他们大加赏赐,希望用丰厚的赏赐和礼遇来平息汉王和赵王的野心。

朱高煦反而认为他懦弱胆小,更加坚定了起兵夺位的想法。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乐平起兵,他希望像父亲朱棣一样,夺取侄儿的帝位。

朱瞻基一开始不想对叔叔动武,他派人送书信给朱高煦,希望他能罢兵,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发生。但朱高煦根本不听,反而指责朝廷对自己不公。无奈之下,朱瞻基只好集结大军亲征。

朱高煦的叛乱本来就违背人心,当宣宗大军到达乐安后,城内很快出现叛乱。朱高煦大为惊恐,只好向宣宗投降。

朱高煦父子被俘到北京后,宣宗将他们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一天,宣宗去看望朱高煦,高煦见侄儿身材肥大,行动迟缓,顿时起了轻视之心。他做出一个疯狂的举动——伸腿把宣宗绊倒了。

宣宗对这个叔叔早已一忍再忍,此刻不禁怒火中烧。他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

谁知朱高煦力大无穷,嘴里咒骂不断,并将铜缸顶起来。

盛怒之下,宣宗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火。于是,朱高煦被活活烤死在铜缸之下。随后,他的几个儿子也被杀。

朱高煦终于为自己的疯狂付出了生命代价。

总结:

平心而论,朱高煦的一生并非一无是处。他在靖难战争中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必须要承认他是一员猛将。

由于朱棣无法兑现承诺,却又处处纵容和偏袒。终于让他的理智被野心和不平所淹没,一步步走向狂妄自大,愚蠢不堪的毁灭之路。

后期的朱高煦已彻底疯狂,然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他的父亲朱棣。从这里来看,朱高煦也是个可怜之人。

cf穿越火线中拆除炸弹的密码是什么?

你说的是电影"集结密令"的拆弹密码吧?

就是{CrossFire},把括号里的词组直接粘帖上去就可以了

镇南关大捷消灭了多少法军?

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军队战斗力江河日下,成为一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军队。

无论是八旗子弟组成的军队,还是李鸿章的淮军为班底的政府军,在对外战争中每战必败,已经见怪不怪。

不过,镇南关大捷却出了“意外”,大清军队竟然爆了冷门,用最落后的武器,打败了装备一流的法国军队,粉碎了侵略者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让国人精神为之一振。

镇南关大捷背景

1883年,法国军队入侵越南(安南),侵占越南顺化,强迫越南当局签订法安《顺化条约》:

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控制;平顶省并入南圻法国直辖殖民地;东京(北圻)行政由法国监督节制;法国驻顺化公使,可以随时“觐见”越南皇帝。

《顺化条约》是越南变为法国殖民地的亡国条约。

消息传到背景,慈禧勃然大怒。因为越南是大清的藩属国,法国人这样做,动了大清的奶酪。

那时的清廷,虽然腐败无能,但是死要面子,于是慈禧下令出兵越南,援越抗法,战争从此打响。一开始的交手,都以中国军队惨败而告终。

失败原因当然是清兵不堪一击,战斗力低下;但还有个原因是李鸿章怯战,不愿意扩大战争。

李鸿章在开战前,向广西巡抚潘鼎新下达密令:“战胜不追,战败则退”,意思是你打败也可以,没你的事。所以面对法军进攻,潘鼎新选择了不战而退,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兵败如山,法军占领了越南北部地区,清军于1885年2月被赶出越南。

但是法军得寸进尺,想要入侵我国,镇南关大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镇南关战役没有获胜,法国军队肯定会得寸进尺、长驱直入,入侵我国南部,南方地区沦为法国殖民地也未可知。

所以说,镇南关战役的意义非凡,中国军民的爱国壮举可歌可泣,值得歌颂。

但是凡事反常必有妖,中国军队战斗力那么差,能一反常态、战胜法军一定是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什么?一是老将冯子材的舍生忘死,二是中国军民的同仇敌忾,三是地形对中国军队有利。

战争发生的地点是镇南关,听名字我们就知道,这地方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镇南关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15公里处,踞大青山、((古称锦鸡))隘口。与西北的平而关、水口关合“南天三”。

关城附近山峦重叠,谷深林茂,地势险要,古有“南疆要塞”之称,其险要程度一点也不低于山海关。

在大战开始后前,冯子材老将军,根据关隘地区有利地势,精心构筑了坚固防御阵地,打算拒敌于关门之外。

他的具体做法是,指挥士兵们,用土石筑起一道长1.5公里、高7尺、宽4尺的土石长墙,将东西山岭之间通道完全堵死,墙外还挖成深1.5米左右,宽5米左右的壕沟,并在东西山岭修建了多座堡垒,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

这就是说,法军想要进犯,只有硬着头皮向石墙冲击,先要冲进壕沟,让清军任意杀戮。而且此战中法军投入的兵力一共2000人,清军守卫要塞的兵力是3.2万人,大家哪怕是用石头,也不会让法军得逞,法军就是让拿破仑指挥也一筹莫展。

不但不管怎么说,镇南关大捷,都是可圈可点的,它毕竟是晚清军队的一个杰作。

镇南关大捷法军伤亡情况

关于此战法军的伤亡,中法双方说法不一。

清廷的说法是此战斩杀数千法军:

开战三天战果: " 毙匪千余擒斩数百, 并夺获枪炮干讲不计其数。"——李鸿章奏报。

第八天的战果: " (初八日)毙匪千余, 斩首数百。"——冯子材、张之洞奏报。

" 镇南关连日胜仗,又报十三日官军克复谅山,法人大挫,斩擒千有余人,伤者不计。"冯子材、张之洞奏报。

法国方面声称有74人阵亡。

数据大相径庭,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可靠?

谎报军情,虚报战功是清军的优良传统,反正没有办法核实,多报可以立功受奖,傻子才不多报。

甲午战争中,清军将领可以把败仗报成胜仗,打了胜仗夸大战果是情理之中的事。

镇南关大捷,法方的投入的全部兵力两千余人,清军宣称斩杀数千法军显然不可能。

法方宣称自己军阵亡74人,倒是比较接近事实。因为法国当时已经是多党执政,舆论也非常自由,没有办法统一宣传口径。

而且阵亡家属要领抚恤金,要被定为烈士,没有可能隐瞒。

但是镇南关大捷之后,清军还宣称一度攻克谅山,法军战败还导致了茹费里总理辞职,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只有几十人阵亡难以叫人相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参战的军人中,相当一部分是越南伪军,还有少部分汉奸。

大清腐败无能,经常被列强欺负,越南统治者也瞧不起他。

安南皇帝阮宪祖就说“清国政事,近来殊无可观,联昨日览清国京钞,见有支银给予英吉利,府库钱几空,何委靡也。甚至卖官鬻狱,无所不为,而盗贼、雨雹灾异频仍,意者其季(末)世乎!”

所以越南对大清,早已貌合神离,对法国人的到来,倒是有点热衷,毕竟谁都崇拜强者。

就在中法两军交战正酣的时候,1884年6月6日,阮氏朝廷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彻底倒向法国,宣布接受法国保护,还把清廷颁赐的玉玺当众摔碎,跟大清的宗藩关系到此结束。

连前线将领都承认,亲近法国人是越南人心所向:“彼都人士之心多趋附法人,其不愿从者,又皆庸懦不任事。即我军志在兴奋,与法为敌,岂不与越人心事相刺谬乎?”

所以在镇南关大捷中,参战军人既有法国军人,也有大批越南天主教民组成兰衣兵自愿参战,还有大批教民替法军运送枪炮弹药和军需品。

这些人没有经过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战斗中伤亡率要比法军高。而且法国方面宣称的74人是法军阵亡人数,不包括伪军的阵亡人数,也没有包括受伤的法军。

如果包括受伤人数,法军一共有250多人伤亡:“总共死70 人,其中军官7人。伤188人,其中军官6人。"(法方战报)即便如此,也占了参战兵力的六分之一左右,也是非常可怕的。

不过镇南关大捷,法军吃了轻敌冒进,兵力投入不够的亏,并没有损失元气。4月23日,张之洞接到前方情报,认定法国援军赶到,将分三路攻占谅山。法国议员也通过决议,追加5千万预算,打算扩大战争。

对镇南关之战清军的取胜原因,李鸿章等人心知肚明,知道“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才见好就收,在同年6月跟法国人签订了《天津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