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密令1,巨鹿之战的真相是什么?
巨鹿之战作为西楚霸王项羽的成名之战,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史书对于此战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然而细细读之,却不难发现,《史记》中关于这场经典战役的记载却是矛盾重重,背后充满了疑点,破釜沉舟、屡败章邯、逼降王离等事件似乎并不像《史记》中记载的那般简单。
△巨鹿之战局势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迅速建立张楚政权,稳住阵脚之后,随即命令皱纹率领大军(《汉书》记载十万,《前汉记》记载一百二十万)沿秦直道杀奔咸阳,一路势如破竹,直逼秦都咸阳。
在少府章邯的建议下,秦二世大赦天下,命章邯为将,率领骊山刑徒二十万(《前汉记》记载七十万)迎击叛军。章邯率领拼凑起来的秦军,在戏水大败周文,一路追击之下,周文兵败自杀,章邯直逼荥阳,随后又击杀荥阳将军田臧,攻破荥阳,李归等守城将领战死。
△红色为秦军,紫色为楚军
此后,章邯继续东进,连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一路追击张楚政权,最终陈胜被车夫庄贾杀死,张楚政权覆灭。之后,项梁于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6月立楚怀王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史称后怀王,建都盱眙(今江苏淮安)。
见章邯屡破叛军,秦二世又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增员章邯,令其乘胜消灭其他反秦势力。此后,章邯先后败项梁、围魏咎、破齐楚联军,先后杀死魏相周市和齐王田儋,迫使魏王魏咎自尽。之后章邯兵围田荣,项梁率兵救援田荣,先后在东阿城和濮阳连败章邯,秦二世则发动关中剩余兵力增援章邯,章邯逐稳住阵脚,严守濮阳、环水。刘邦、项羽则绕过章邯,向定陶方向进军。
△红色秦军,紫色项梁,橙色刘邦项羽
此后,项梁率军从东阿前往定陶,结果被章邯夜间偷袭,武信君项梁被杀,刘邦、项羽撤往彭城。定陶之战后,章邯认为楚地叛乱已经不足为惧,逐渡过黄河向北进军,攻向邯郸方向。章邯率军于邯郸附近大败赵军,赵王赵歇、大将陈馀、丞相张耳逃往巨鹿城。章邯则令王离、涉间围攻巨鹿。
楚怀王则以心腹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领范增、英布等领兵救赵。刘邦请求收集项梁、陈胜余部西行攻秦,获楚怀王恩准,刘邦逐领军向西进军,攻向咸阳方向。宋义、项羽行军至安阳,项羽杀死主将宋义夺取兵权,楚王无奈之下只好以项羽为上将军,领军向巨鹿进发。同时燕国、齐国虽派出援军,但持观望态度。
此后便是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项羽率领楚军以有进无退的勇气猛攻秦军,九战九胜,王离被围后投降,章邯逐向西撤军,并派司马欣前往咸阳求援,结果得知咸阳发生变故,赵高杀死丞相李斯,司马欣并未求到援兵,且差点被赵高派人追杀致死,章邯一番思虑之后,逐率领秦兵投降。巨鹿之战结束。
巨鹿之战疑点重重按照《史记》记载,巨鹿之战整个过程似乎极为合理,且司马迁描写较为细致,但仔细推敲,仍然不难发现很多疑点。简单列举几个较大的疑点:
1、章邯和王离军队的统属问题。王离的地位按理来讲并不比章邯低,且统帅的为上郡边军,与章邯互不统属,章邯命令王离围攻巨鹿极为蹊跷。此外,到底是王离军先进入赵地,击败赵军后兵围巨鹿,章邯主动向王离靠拢;还是章邯率先渡过黄河北进赵地,随后命令王离兵围巨鹿。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并无定论,《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存在冲突。
2、秦楚军队战斗力前后差异巨大。秦军方面主要有章邯和王离两部分兵力组成,根据史料记载,章邯手中兵力大约在20万上下,这支军队虽然早期由骊山刑徒组成,但经过长期与叛军作战,且胜多败少,再加上先后多次接受来自于关中的援军,很难说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而王离的军队数量应该在10万左右,且这十万军队便是蒙恬曾经率领的秦国边军,在蒙恬囚禁被杀后,王离成为了这支军队的统帅,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如何,想必也不必多说。可以说,章邯和王离率领的秦军或许算不上秦国精锐,但也绝对不是一般的乌合之众,战斗力至少应该是有保证的。而楚军呢?项羽手中不过6万兵马,而从此前的战果来看,面对章邯他们显然是败多胜少,要说他们的战斗力超过秦军,即使经过“破釜沉舟”的加成,我认为也不大可能,更何况兵力处在绝对的劣势。
△项羽
3、破釜沉舟的疑点。按照《史记》记载,秦军方面王离率领十万军队围攻巨鹿,章邯则率领二十万大军主要在巨鹿南侧棘原布防,主要目的应当是保障军队粮道和抵御楚地、齐地、燕地援军,配合王离围攻巨鹿。那么项羽渡过漳水之后是如何迅速突破章邯20万大军布置的防线的,是怎么做到“于是至则围王离”的?即使在“破釜沉舟”的加成之下,项羽要以六万兵马突破章邯二十万大军的防线,在章邯眼皮底下围困足有十万兵马的王离,并成功迫使对方投降,这显然有些不切实际。而且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记载,项羽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三年)11月发动的渡河作战,而王离却是在2个月后才投降的,如果王离真的是被项羽击败的,那么项羽是怎么在只携带三天粮食的情况下和王离、章邯大军持续作战两个月之久的,“破釜沉舟”可以鼓舞士气,“破釜沉舟”难道可以连饭都不吃了?而最大的疑点在于,在击败王离之后,出现了“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这句话,那么项羽在击败王离之后,在联合了赵军、齐军、燕军等诸侯军队后,为何又退回了漳水以南,并和章邯形成了对峙局面,之前九战九胜的楚军竟然拿章邯这股秦军毫无办法了?
4、王离为何不攻打巨鹿。从秦军公元前208年9月兵围巨鹿,到王离于公元前207年1月投降,王离的十万大军围攻巨鹿长达数月,竟然没有一点关于王离攻城的记载。从武臣起兵造反,到李良反叛武臣且最终杀死武臣,再到张耳逃到信都立赵歇为赵王,直到被围在巨鹿城来看,赵军的战斗力简直称得上不堪一击,而且巨鹿不过是一个防御工事并不怎么完善的小城,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守得住巨鹿几个月之久。还有一点比较奇怪,王离对巨鹿北部陈馀匆匆聚集起来的几万兵力视若无睹,而陈馀对于围攻巨鹿的王离军队,除了在张耳催促之下发兵五千外,再没有一点动作,同时在王离围困之下的巨鹿城,竟然能够随意派遣人员与外界交流,简直奇怪到了极点。
5、王离军战败疑点重重。在《史记》中,除了《项羽本纪》明确记载了项羽“破釜沉舟”后包围且歼灭王离军,最终迫使王离投降外,《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史记•黥布列传》等其他篇章均没有项羽和王离直接交战的任何记载。而关于王离战败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有记载说王离是因为粮草不济被击败,有说是项羽和各诸侯联手之后逐步击败王离和章邯,司马迁本人也没给出一个确切答案。而且,就算王离不敌项羽,那么他真的只有投降一条路吗?为何不第一时间向友军章邯靠拢,而章邯竟然也坐视王离被围至投降,没有一点救援的措施。
6、章邯军战败疑点。在“破釜沉舟”击败王离之后,按照“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的记载来看,项羽与章邯最少再次战败了章邯两次,一次是在漳水渡口“三户”,另一次是在纡水,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说项羽真的打败了章邯,那么应当会记录相关战果的,就如之前章邯战败各反秦军队一般,均记载了败军的败退方向和章邯的追击方向。可是项羽两次击败章邯,按照记载来看,打了败仗的章邯似乎一直驻扎在漳水北部的棘原,根本没动地方,反倒是打了胜仗的项羽两次退回漳水以南,岂不奇怪?而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这个记载来看,秦军显然是主动撤退。
综上所述,总之整个巨鹿之战都是疑点重重。我认为,王离和章邯的战败乃至投降,更多可能源于秦国内部的变故,项羽的领军作战或许起到了作用,但应该不是主要原因。
当然,以上大多仅为猜测,至于真相如何,恐怕已经无人能知了。
库尔德武装突然拒绝交出地盘换保护?
在土耳其开始和平喷泉军事行动,美国一下子放弃了库尔德人武装后,库尔德工人党武装还是和叙利亚政府军在一直合作的,只不过库尔德人武装的行政力不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难免也有部分地区比较极端的力量不愿意交出地盘换取叙利亚政府军的保护,但是那也只是少部分。
图为在叙利亚北部边境科巴尼,高举叙利亚总体巴沙尔照片的库尔德人武装士兵,在他背后树立着库尔德人武装和叙利亚政府的旗帜。叙利亚库尔德人武装和叙利亚政府究竟有没有合作,叙利亚库尔德人武装的表现最具说服力,这两张图说明一切。
事实上,叙利亚政府军如今已经进驻了多个库尔德人武装控制下的重要城镇,比如北部边境重镇科巴尼,幼发拉底河西岸重要城镇曼比季(也是土耳其一直想要夺取的城镇之一),库尔德人武装的大本营和行政、军事权力中心拉卡市等地。库尔德人武装能够让出这么多关键的城镇,一方面是想换区叙利亚政府军真正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这些地区最终丢到土耳其手中,与其如此,还不如交给政府军。
叙利亚政府军士兵已经和库尔德人武装开始联合巡逻,他们表示要和库尔德人一起保卫叙利亚,这足以说明两者的关系已经非常亲密。
近日,叙利亚政府军已经在曼比季和科巴尼等多个城镇和库尔德人武装开始了联合巡逻、联合警戒,他们的士兵已经面对面站在一起,库尔德人武装和叙利亚政府的旗帜一并在边境树立,还有库尔德人武装的士兵开始高举巴沙尔画像,欢迎政府军的到来,这说明在事实上,库尔德人武装已经开始从美国的代理人,向着叙利亚内部的合法武装转变。
图为叙利亚北部的复杂形势,蓝色区域为土耳其占领并打算建立的安全缓冲区,黄色区域是库尔德人武装控制区,红色区域是叙利亚政府控制区,图中可见叙利亚政府军已经进驻了库尔德人武装几个重要城镇,土耳其把库尔德人武装赶向南部。
但是由于库尔德人武装毕竟曾经做了多年的美国代理人武装,受过美国的专门训练,得到美军的资助,也一直在为美国的利益服务,甚至在过去几年都没有和叙利亚政府开启谈判,如不是这次土耳其军队大兵压境,库尔德人无法抵抗,否则肯定还是要和叙利亚政府继续对抗的,所以其内部依然存在部分反对叙利亚政府军的力量,这些力量就不愿意痛快的交出地盘,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反复。
图为库尔德人武装指挥官和美军在一起,过去几年,库尔德人武装一直是美军支持下的代理人武装,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对叙利亚政府军怀有敌意,因此如今谈合作,也难免有反复。
长远来看,对于库尔德人武装而言,美国是靠不住的,要想在叙利亚这片土地上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唯一的办法还是要和政府军合作,还是要和俄叙联军一起作战,毕竟在叙利亚冲突各方中,只有俄罗斯一家是坚持叙利亚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这一点是和叙利亚政府完全契合的,其余的力量,比如美国、土耳其、沙特等不希望叙利亚统一,因此库尔德人武装除非是和叙利亚政府军合作才能得到长期保护,否则找谁都只能是短暂的合作了。
为什么北洋海军没有选择从威海卫突围?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为你解答。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困守威海而没有突围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点:
一、前期,职责所在;
二、后期,无能为力;
三、无处可去
四、无人愿去
下面就这四点分别解答。
一、前期,职责所在
(甲午战争时代清军绘制的威海布防态势图。海湾中的岛屿就是刘公岛。而图中左下方的半圆形海湾,就是日军合围刘公岛时的联合舰队根据地)
北洋海军筹建于1875年,成军于1888年。虽然名义上是海军,但是和清王朝的传统军队一样,北洋海军也有自己明确的海陆相守的防地,那就是旅顺和威海二处。
正因为如此,1894年11月21日旅顺失守之后,22日清廷就以救援不力,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处以革职。
此后,无论是清政府中央,还是北洋大臣李鸿章,都一再向丁汝昌强调,必须配合陆军守卫威海。而驻守威海的清军陆军,担心如果海军离去,会使日军军舰可以轻松地侵入威海湾,干脆和北洋海军签订了生死状:陆军逃,海军击;海军逃,陆军击。即,如果陆军有动摇退却迹象,可任由海军炮轰,而海军军舰如果敢离开威海湾,则威海陆军把守的炮台将炮击北洋海军的军舰。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从职守所系,还是从陆海两军的协同约定来说,在没有更高层明确命令的情况下,北洋海军都已不可能离开威海卫。
二、后期,无能为力
1895年1月30日,日本山东作战军攻陷威海南岸炮台群,2月2日占领威海北岸炮台群和威海卫城,与海上的联合舰队对威海湾形成海陆合围之势。陷入重围的北洋海军,依托刘公岛展开防战,多次击退日本联合舰队从海上发起的强攻。
(清政府、李鸿章做出让北洋海军从威海突围的决心时,北洋海军事实上已经失去了海上作战能力)
2月7日,清政府做出决策,要求北洋海军放弃刘公岛,实施突围。同一天北洋大臣李鸿章据此命令北洋海军设法突围到吴淞,并要求,必须确保2艘铁甲舰万无一失。
不过由于当时威海陆地被日军占领,刘公岛已无法得到外界的电报,这两份密令先是传达到烟台,再由烟台东海关道刘含芳设法派出信使,在几天后(2月9日或10日)才送到刘公岛上。
(北洋海军得到突围命令时,能够出海作战的军舰只有“平远”“济远”“广丙”三艘。而如果突围,将要面对日军“吉野”“秋津洲”等数十艘军舰以及鱼雷艇。)
虽然得到了突围的批准,但是这时的北洋海军事实上已经不具备突围的实力。此时,北洋海军仅仅只剩下“平远”“济远”“广丙”3艘作战军舰,其中“平远”还严重缺乏主炮炮弹,以这3艘军舰根本无法冲破日本联合舰队数十艘军舰和鱼雷艇在威海至成山头海域间布置的多道封锁线。
而且,李鸿章之所以要求北洋海军突围,真正的用意是想确保住两艘铁甲舰。而此时,“定远”舰因为中鱼雷受损,已经在2月9日自行炸毁;“镇远”舰则因为之前进威海湾时受损,根本不具备长程航行的能力,事实上是一艘也保不住。
保不住铁甲舰,纵使突围到上海,也不算是完成了使命,这一点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三、无处可去
除了上述两点外。我们后人作为事后诸葛亮来分析,还会看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北洋海军事实上根本无处可去。
当时成山头以北的几处港口中,大连湾、旅顺已被日军占领,天津、牛庄封冻,仅剩下威海以西的烟台可去,然而烟台是开放通商港,北洋海军军舰到此很可能被其他各国抗议阻拦。而且,烟台港湾开阔,仅有东、西两座炮台,海湾上没有防御拦阻工事,一旦日本军舰追及,连进行港湾保卫战的条件都不具备。
在成山头以南,当时可去的港口包括胶州湾、吴淞、马尾、广州、琼州、台湾基隆。这些港口中,胶州湾虽然距离较近,但是缺乏港湾防御设施,其他几处则多是通商口岸,存在和烟台一样的问题,而且距离过远。更为致命的则是,要前往这些港口,必须绕过成山头,但是当时从威海湾向东(成山头)方向,已经是日本联合舰队密布。
(刘公岛失守后,停泊在刘公岛附近的部分日本军舰。威海保卫战时,日本海军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将全国全部的作战舰只都集中到了威海方向)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在威海湾外,共集结了本队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游击队军舰,总计作战军舰多达20余艘。又因为威海陆地失守,日本海军得以在威海湾入口外东侧的阴山口设立临时根据地,死死看住了北洋海军,而且日本海军在威海通往成山头之间的鸡鸣岛也布置有舰艇,在成山头以南的荣成湾也设有警戒舰艇。以北洋海军残余的3艘出海作战军舰,要向东突破这层层拦阻,可能性微乎其微。
四、无人愿去
尽管清政府和李鸿章下达的突围命令送到刘公岛时已经太晚,北洋海军已经失去了突围的可能性。但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仍然据此在2月11日召集各将,准备实施突围,但是据说“没有一人表示赞成”,丁汝昌于是在当天晚上服毒自尽。
总体而言,在退守威海卫,尤其是被日本海陆军合围后,北洋海军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突围作战的可能性。
二战时法国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德国干掉?
二战的法国为啥那么快就被德国干掉?
其实内中有很多原因,那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队闪电击破波兰,因此英国和法国正式宣布对德国宣战。
但是在这之后的9个月时间里,法国会和德国的边境上却是一片祥和和平静,那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945年5月,希特勒和纳粹德国集结了136个师、4500多架飞机和3000多架飞机,对最讨厌的法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
而法国在以英国为代表的盟军支援下,也聚集了135个师等待着德国的到来,准备和纳粹德军一决高下,因此二战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波高潮来临。
正当全世界上人民都翘首以盼的认为法国会像一战时那样勇猛,把纳粹德国拖入无休止的拉锯战中,没想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没有预料的消息传来,这场势均力敌的战役只支撑了六个星期的时间,法兰西便宣布了投降。
这场战役对于全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来说,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太悲催了。
那么是法国人天生不善战而失败吗?
绝对不是,大家要都知道,路易十四和拿破仑都来自于法国,而且是横扫整个欧洲大陆的英雄。
那么是因为时代久远,法兰西已经衰败了?答案还说是错误的。
当时的法国拥有300万军队,无论土地面积还是人口,或是经济实力都和德国不相上下,而且还有以英国为首的众多强援,根本就不是沦陷的丹麦、挪威、波兰等一众国家所能比拟的。
那么是因为法兰西和纳粹德国军事实力悬殊吗?
其实也不是,看一下他们实力的对比
纳粹德国军队:141个师,2445辆坦克,3100架飞机,7378门火炮。
法国以及联军:144个师,3384辆坦克,2935架飞机,13974门火炮;
这么一看,英法联军的军力比纳粹德军还要强大一些。
可为何还如此快速的战败而投降呢?
在1933年之后,德国快速的崛起,英国和法国并没有想到对德国如何进行防范,相反却睁只眼闭只眼姑息纵容德国,忍辱偷生,有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默认德国欺压其他小国,最好的证明就是“慕尼黑阴谋”。
英法的纵容姑息和忍辱退让不仅没有阻止战争的到来,却更加加剧了德国的野心,从而加速了二战的更快到来。
因为法国政府一味的软弱逃避,使得法国军队严重备战不足,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到了军队原本就不高的战斗力。
结果,随着盟军的节节败退,战场上的形势急转直下,1940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几天之后停战协定在贡比涅森林的“停战车厢”里正式签字,自此法兰西被迫接受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按照协议归定,法国被分为了两个部分,包括巴黎在内的3/5的国土(主要是北方工业区)归德军占领,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
南部和西部(主要是农业区)建立由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府;法国的空军、陆军裁到10万人。
最终,伟大的法兰西完全沦为了纳粹德国的附庸国。
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1945年5月4日,乔治·巴顿将军率领的第3集团军已经推进到捷克西南边境。英国首相丘吉尔给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发了电报,催促他赶紧去解放捷克。
“如果美军解放布拉格,会有利于掌控捷克战后的局势,还可能影响附近的其它国家。”
丘吉尔说这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你都到城墙下了还不赶紧攻城,东面苏联红军都已经摩拳擦掌、虎视眈眈了。晚了,到嘴的肥肉可就没了!
苏联红军开进布拉格艾森豪威尔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但当时欠缺了点政治头脑。他更加注重如何打赢战争,而不是战后的局势,而且他对3个月前轰炸布拉格一事还心有余悸。
1945年2月14日,美军第8陆军空军的44架B-17轰炸机,对布拉格进行了空袭。预定目标是德国境内的德累斯顿,却因为失误跑到了120公里之外的布拉格上空。152吨炸弹落在了布拉格市中心,造成701人死亡,1184人受伤,全都是平民。另外,还有大约100所房屋和历史建筑被彻底摧毁,200处被严重破坏,却没有一处是德军工厂。
美军空袭布拉格打还是不打?这是个问题。打吧,就得面对德国中央集团军的100万大军,而且布拉格的阴影还挥之不去。不打吧,又愧对自己是盟军统帅,解放欧洲大业就缺了些光环。
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就围着它吧。反正德军败势已定,早晚都得投降。
此时,斯大林可不是这么想的。边打德国,边顺带拉拢几个小弟,扩大一下苏联的版图,那也是极好的。
于是,苏联决定集合队伍,等到5月7日再发起进攻,然后一举拿下布拉格,把捷克收入囊中。
1945年4月底,捷克战区军力部署再来看看德军的情况。
德军在捷克的指挥官是费迪南德·舍纳尔,他此前成功劝服了希特勒,说苏联的目标不是柏林,而是布拉格。所以,中央集团军的主力就被调集到了捷克。
但是,随着柏林被苏联意外攻陷,盟军又从西面打了过来,捷克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百万大军攻不了也退不了,加上捷克游击队的袭扰,舍纳尔苦不堪言。
这个时候,德军在西线已经全面投降,摆在舍纳尔面前的路,也就只剩投降这一条了。但投降也得投给盟军,绝不能是苏联,这点舍纳尔是很清楚的。
所以,舍纳尔也决定再等等,等到巴顿打过来,也好谋个生路。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所有人都在等,但捷克人等不及了。
要知道希特勒都已经死了,柏林也被占领了,捷克应该很快就会被解放。可是,盟军和红军都打过来了却不伸手帮忙,捷克人的心里是拔凉拔凉的!
1939年捷克之所以投降,是被法国人坑了。法国人是被英国人坑了,而英国人则是被德国人坑了……欧洲人都靠不住,求人不如求己!因此,解放捷克的重任,就只能靠自己了。
但此时,捷克的抵抗力量,只有区区7500人,在德国百万大军面前,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这可咋办?
捷克人仔细琢磨了一下。他们想到,德国已经侵占捷克6年,虽然没有爆发过大的武装冲突,但在纳粹的黑暗统治之下,捷克人的反抗意愿越来越强烈,游击队的行动也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支持,被压制多年的民族情绪现在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而且,德军被包围之后,主要部队都分布在捷克的边境地区,首都布拉格的守卫力量比较薄弱,只有几千人。
有了,赶紧去发动群众,解放布拉格!
5月5日一早,布拉格广播电台刚上班,播音员ZdeněkMančal就用捷克语播送了一句话:
“现在是6点钟了(Je šest hodin)……”
捷克播音员ZdeněkMančal正在用捷克语播音德国人早就禁止了用捷克语播音,这熟悉的声音传来,布拉格的市民就立刻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很多市民开始涌向街头。他们破坏了所有的德语标志和纳粹旗帜,挂出了自己的国旗。公共部门开始罢工,拒绝为德国人服务。一些德国士兵被围困,甚至被杀死。
德军意识到情况不妙,开始派出大量武装巡逻,并向街头的市民进行射击。对抗瞬间被激化。
11点,布拉格的警察系统,宣布加入起义队伍,并要求全城的警察迅速占领所有的战略要地,全力保卫起义民众。
布拉格警察正在战斗与此同时,布拉格电台在持续用捷克语广播,号召所有的市民都走出家门,解放自己的城市。见此不妙,德国党卫军一队人马来到了电台,与捷克人展开了激烈争夺。
12点33分,电台的情况已经十分紧急,广播员赶紧播发了一段话:
“大家都到电台来,捷克人被枪杀了!我们呼吁捷克武装部队、捷克警察部队,大家都来听收音机。快来救救我们!”
不久,一队布拉格警察赶来支援,与党卫军交火。虽然双方人数不多,但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4天。这次事件也被称之为“电台之战”。
电台外面,起义民众正在建立防守阵地逐渐地,捷克人占领了大部分战略要地,布拉格城内的大部分德国士兵,也被化整为零、分割包围了。德军拥有更强大的火力,但全部突围是不可能的。
到了夜里,在捷克抵抗军领导人的劝说下,由苏联战俘(叛变)组成的“俄罗斯解放军”决定再次叛变,与捷克人一起对抗德军,以便争取日后向盟军投降。
俄罗斯解放军,简称ROA,领导人为前苏联红军将军弗拉索夫。列宁格勒战役期间,弗拉索夫被德军俘虏,之后成为了叛徒。手下军队大部分为苏联俘虏,还有一些白俄罗斯流亡者。ROA还拥有一个空军部队,也是苏联叛逃人员组成。战后,弗拉索夫被美军移交给了苏联,1946年被苏联处以绞刑。
弗拉索夫和他的叛徒部队5月6日,“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抵达布拉格南部,开始为保卫布拉格而战。在第1师的重火力之下,德军的增援部队受到了极大的阻力。
这种情况下,舍纳尔不得不下令,让第4和第7集团军的主力前往支援,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布拉格。
舍纳尔很快就要投降了,为什么还要劳心费神地去打布拉格呢?这个问题主要在于,布拉格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去,德军将无险可守,苏联红军会在2天之内抵达捷克西部,舍纳尔到时候只能向苏联投降,这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投降不能很快,一定要等到巴顿来了才行,在这之前,必须硬抗。
5月7日,德军的增援大部队抵达布拉格。此时,布拉格城内的抵抗力量达到了30万,虽然武器单薄,甚至一半的人都手无寸铁,但他们在几乎所有的道路上都设置了障碍,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布拉格平民武装正在战斗这种情况下,德军做出了毫无人性的举动——他们以布拉格的妇女儿童作为盾牌,竭力向起义人群进攻。德军的疯狂反击,一方面是为了夺回布拉格,另一方面,也是在为1942年被捷克人暗杀的海德里希继续报仇。
海德里希是党卫军的二把手,被称为“布拉格屠夫”。被暗杀后,希特勒对捷克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酿成了“利迪策惨案”。10000名随机挑选的捷克人,以及两个村子中的1300多人被杀,其中包括上百名儿童。这也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5月7日夜,德国正式宣布投降。
5月8日凌晨,德军仍然没有放弃进攻,甚至还加大了远程炮火和空袭的打击力度,扬言要把布拉格夷为平地。
要知道,这种想法连希特勒都不曾有过。布拉格是一座历史悠久而且非常漂亮的城市,希特勒曾明确表示:
“布拉格必须幸免,因为它的美丽需要保留!”
布拉格美景但如今,布拉格危险了。
几天下来,大约1700名捷克人在战斗中丧生,近3000人受伤,德军也死了上千人,整个城市已是千疮百孔。这仗要继续打下去,谁也占不到便宜,必然是鱼死网破——捷克人的城市将不保,而德军只能向苏联投降。怎么办?
布拉格已是战火纷飞那就停战吧。
当天,双方经过几个小时的谈判,最终达成了停火协议,布拉格将会在5月9日给德军开放撤退路线,让其向西方撤离。
但是,布拉格人不会忘记6年的亡国奴生活,更不会忽略这几天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于是,在德军撤离的过程中,以及一直延续到后面的几个月里,很多德国士兵被处以极刑,很多德国平民被洗劫一空,被殴打、强*奸、枪毙者无数。
德国平民在捷克的分布情况(颜色越深人越多)战后,原定居在捷克的300万德国人,被强制遣返,他们所有的财产都被剥夺。而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拜德军在布拉格起义中的兽性所赐。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毫无疑问,参与布拉格起义的每一个人,都是捷克历史上的勇士……
最后总结一下,布拉格战役一定要打,甚至在德国投降之后还要继续打,主要的原因有2个:
捷克人民渴望自由和民族独立。在谁也靠不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起义,用生命夺回自己的家园。德军只能通过夺取布拉格来延缓苏联红军的进攻,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向盟军投降。被苏联俘虏的后果很严重,德国人怎么对待苏联俘虏,苏联人就会变本加厉地还给德国人。当然,捷克战场上所有的近90万德国战俘,最终都被美军交给了苏联。因为根据德国签署的投降协议,5月8日23时之后投降的人员,都将被移交给苏联红军。
早知如此,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