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密令,日本开拓团为何纷纷集体自杀?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蝗虫有哪些特征?
我们都知道三大农业自然灾害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作为一种昆虫,其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能与水灾和旱灾并列,不得不说蝗虫的确很可怕!
蝗虫这种昆虫大家也都见过,长不过两寸,重不过10克,然而它们繁殖数量惊人,为了食物可以到处迁徙,可以聚集成百万只以上的大群体,形成庞大的“蝗虫军团”,一起飞行时遮天蔽日,宛如乌云横扫天空,那么这些“蝗军”是如何集结到一起?组成如此之大的规模到处迁移的呢?
对于蝗虫为什么会集合在一起飞行?生物学家们一直非常好奇,前不久,媒体报道称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者成功地破译了“蝗军”的“集合密令”,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集合命令与其排泄物有关。
早在2005年时,农业大学的研究者们就发现蝗虫的排泄物和他们的集合命令有关,研究专家把东亚飞蝗(我国最常见的蝗虫)作为研究和实验对象,进行了“集合密令”的破译工作,发现它们之所以要纠集到一起,并不只是为了找吃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执行之间要发生交配和繁殖行为,也可以说它们是为了物种的延续才集结在一起的。
但是农业大学的专家们却并没有在这种蝗虫的身体上发现集合信息发射的器官,即便是它们的触角也不是,蝗虫并不依靠触角来传递信息,而它们飞行时翅膀的震动也不代表什么,后来,专家们从蝗虫的粪便中发现了秘密。
蝗虫可以发出性信息素,触角上也有专门接收性信息素的器官,但是它的性信息素却并不是聚集信息素,而是交配意愿的传达和接受,这一度让专家们十分困惑,后来专家们把蝗虫的粪便用水稀释后再过滤处理,发现其释放的化学气味可以引起蝗虫的聚集活动,同时专家们也在蝗虫的触角中找到了一根接收聚集信息素的器官,并在今年以实验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一小小的发现,或许在农业上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当某地出现蝗灾的时候,或许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让蝗虫聚集到某个地方,然后将其一网打尽。
蝗虫也是一种美味,虽然是一种农业灾害性昆虫,但是在我国据说“三只蝗虫都不敢一起飞”,生怕被吃货们给撸了串,所以大规模的“蝗虫军团”并不多见,这是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实行精细化管理,也没有多余的河滩荒地共蝗虫大军形成,所以蝗虫在我国很难形成规模,前两年在山东潍坊一带曾爆发蝗灾,然而吃货们还没有赶到就被消灭了,其实也是由于其规模较小的缘故,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农药喷洒,很快就将蝗虫消灭掉了。
不过今年的5月份曾有一股蝗虫大军在非洲形成,它们一路向东蔓延,横扫了北非的索马里高原,埃及尼罗河流域,以及沙特阿拉伯伊朗高原,巴基斯坦,一直到达印度西部和南方的几个邦,转战数千公里,都没有有效消灭它们,可见蝗虫的繁殖力、生命力与环境适应力有多么的强大,也难怪它能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农业灾害了。
为什么北洋海军没有选择从威海卫突围?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为你解答。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困守威海而没有突围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点:
一、前期,职责所在;
二、后期,无能为力;
三、无处可去
四、无人愿去
下面就这四点分别解答。
一、前期,职责所在
(甲午战争时代清军绘制的威海布防态势图。海湾中的岛屿就是刘公岛。而图中左下方的半圆形海湾,就是日军合围刘公岛时的联合舰队根据地)
北洋海军筹建于1875年,成军于1888年。虽然名义上是海军,但是和清王朝的传统军队一样,北洋海军也有自己明确的海陆相守的防地,那就是旅顺和威海二处。
正因为如此,1894年11月21日旅顺失守之后,22日清廷就以救援不力,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处以革职。
此后,无论是清政府中央,还是北洋大臣李鸿章,都一再向丁汝昌强调,必须配合陆军守卫威海。而驻守威海的清军陆军,担心如果海军离去,会使日军军舰可以轻松地侵入威海湾,干脆和北洋海军签订了生死状:陆军逃,海军击;海军逃,陆军击。即,如果陆军有动摇退却迹象,可任由海军炮轰,而海军军舰如果敢离开威海湾,则威海陆军把守的炮台将炮击北洋海军的军舰。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从职守所系,还是从陆海两军的协同约定来说,在没有更高层明确命令的情况下,北洋海军都已不可能离开威海卫。
二、后期,无能为力
1895年1月30日,日本山东作战军攻陷威海南岸炮台群,2月2日占领威海北岸炮台群和威海卫城,与海上的联合舰队对威海湾形成海陆合围之势。陷入重围的北洋海军,依托刘公岛展开防战,多次击退日本联合舰队从海上发起的强攻。
(清政府、李鸿章做出让北洋海军从威海突围的决心时,北洋海军事实上已经失去了海上作战能力)
2月7日,清政府做出决策,要求北洋海军放弃刘公岛,实施突围。同一天北洋大臣李鸿章据此命令北洋海军设法突围到吴淞,并要求,必须确保2艘铁甲舰万无一失。
不过由于当时威海陆地被日军占领,刘公岛已无法得到外界的电报,这两份密令先是传达到烟台,再由烟台东海关道刘含芳设法派出信使,在几天后(2月9日或10日)才送到刘公岛上。
(北洋海军得到突围命令时,能够出海作战的军舰只有“平远”“济远”“广丙”三艘。而如果突围,将要面对日军“吉野”“秋津洲”等数十艘军舰以及鱼雷艇。)
虽然得到了突围的批准,但是这时的北洋海军事实上已经不具备突围的实力。此时,北洋海军仅仅只剩下“平远”“济远”“广丙”3艘作战军舰,其中“平远”还严重缺乏主炮炮弹,以这3艘军舰根本无法冲破日本联合舰队数十艘军舰和鱼雷艇在威海至成山头海域间布置的多道封锁线。
而且,李鸿章之所以要求北洋海军突围,真正的用意是想确保住两艘铁甲舰。而此时,“定远”舰因为中鱼雷受损,已经在2月9日自行炸毁;“镇远”舰则因为之前进威海湾时受损,根本不具备长程航行的能力,事实上是一艘也保不住。
保不住铁甲舰,纵使突围到上海,也不算是完成了使命,这一点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三、无处可去
除了上述两点外。我们后人作为事后诸葛亮来分析,还会看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北洋海军事实上根本无处可去。
当时成山头以北的几处港口中,大连湾、旅顺已被日军占领,天津、牛庄封冻,仅剩下威海以西的烟台可去,然而烟台是开放通商港,北洋海军军舰到此很可能被其他各国抗议阻拦。而且,烟台港湾开阔,仅有东、西两座炮台,海湾上没有防御拦阻工事,一旦日本军舰追及,连进行港湾保卫战的条件都不具备。
在成山头以南,当时可去的港口包括胶州湾、吴淞、马尾、广州、琼州、台湾基隆。这些港口中,胶州湾虽然距离较近,但是缺乏港湾防御设施,其他几处则多是通商口岸,存在和烟台一样的问题,而且距离过远。更为致命的则是,要前往这些港口,必须绕过成山头,但是当时从威海湾向东(成山头)方向,已经是日本联合舰队密布。
(刘公岛失守后,停泊在刘公岛附近的部分日本军舰。威海保卫战时,日本海军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将全国全部的作战舰只都集中到了威海方向)
当时日本联合舰队在威海湾外,共集结了本队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游击队军舰,总计作战军舰多达20余艘。又因为威海陆地失守,日本海军得以在威海湾入口外东侧的阴山口设立临时根据地,死死看住了北洋海军,而且日本海军在威海通往成山头之间的鸡鸣岛也布置有舰艇,在成山头以南的荣成湾也设有警戒舰艇。以北洋海军残余的3艘出海作战军舰,要向东突破这层层拦阻,可能性微乎其微。
四、无人愿去
尽管清政府和李鸿章下达的突围命令送到刘公岛时已经太晚,北洋海军已经失去了突围的可能性。但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仍然据此在2月11日召集各将,准备实施突围,但是据说“没有一人表示赞成”,丁汝昌于是在当天晚上服毒自尽。
总体而言,在退守威海卫,尤其是被日本海陆军合围后,北洋海军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突围作战的可能性。
朱元璋为何要鞭杀自己的亲侄子?
在经历了元王朝的横征暴敛和元末的灾荒、战乱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人纷纷辞世、老朱家人丁凋零!最终只剩下朱元璋本人和他侄子朱文正两个男丁。除此之外,也只剩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和他的父亲李贞两个亲戚了。当然,还有朱文正他妈,但史籍记载非常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朱文正是老朱家的长房长孙,是朱元璋长兄朱重五的儿子。元末,随母亲四处逃荒、艰难度日。直到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崭露头角、混出名堂之后,朱文正的境遇才有所好转。在逃荒人流中的朱文正母子听闻朱元璋发迹的消息,历经艰辛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看见寡嫂与侄儿更是“两眼泪汪汪”,没有片刻迟疑便收留了他们,并且将侄儿朱文正当亲儿子一般养在自己身边培养、历练。在朱元璋的提点、历练之下,朱文正也逐渐成长为了四叔朱元璋麾下可以独当一面的将才!但是,“主公”亲侄儿的身份也造就了朱文正骄纵的“大少爷脾气”,而这最终也为朱文正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洪都一战,朱文正以绝对弱势兵力死守洪都、抵挡住了陈友谅几十万大军的轮番攻击,为四叔朱元璋准备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朱文正也因为洪都保卫战一战成名,倍受四叔朱元璋的赞赏和重用!
“大少爷脾气”引发的叔侄冲突洪都一战名扬天下之后,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亲侄儿,按理说应该前途无量才对。可“大少爷脾气”上来了,谁也拦不住呀!因为立功没有受到四叔朱元璋的奖赏,朱文正“大少爷脾气”立马就上来了,为了发泄对四叔的不满,朱文正居然私下里和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玩起了暧昧、做起了生意!结果东窗事发,这下把朱元璋气得不轻,当着朱文正的面歇斯底里地大声怒吼:“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盛怒之下的朱元璋甚至扬言要杀掉这个不忠不孝的侄子!但是,最终朱元璋还是手下留情了。史籍记载是马皇后求情使得朱元璋最终放过了朱文正,但个人并不认同。朱元璋何许人也?他笃定想要杀的人,谁能劝得住?很显然,朱元璋根本没打算杀掉自己大哥这唯一的血脉,不过就是恨铁不成钢、气急败坏罢了,顺带着也是做给外人看的。马皇后一劝,朱元璋索性就坡下驴,将朱文正幽禁了事。说是幽禁,可好歹是亲侄儿,朱元璋在生活待遇上并没有刻薄朱文正,无非失去自由而已。为了怕吓着侄孙朱守谦,朱元璋在幽禁朱文正时还特地安慰小侄孙:“孩子别怕,你爹他不是个东西,爷爷把他给关了,跟你没关系。等你长大,爷爷给你封王!”乍一看这不过就是一句哄孩子的戏言,可洪武三年朱元璋居然真的将侄孙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朱文正更像是父亲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并非真要置之于死地。都准备杀侄儿了,还有必要安慰侄孙吗?杀父之仇啊!你是叔祖父、是皇帝又如何?安慰有用吗?
朱文正到底是怎么死的关于朱文正的死因版本很多,提问者所谓的鞭杀是其中一种说法。但是,这种说法似乎站不住脚。因为朱文正并不是在被幽禁当时便去世了,这是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换言之,即便在盛怒之下,朱元璋并没有将朱文正鞭挞至死。有什么理由在怒气都渐渐消去的时候又去鞭杀朱文正呢?这不符合正常逻辑!因此,所谓朱元璋鞭杀朱文正之说根本站不住脚。
最官方的版本是朱文正性格刚烈,因不满四叔对自己的处置,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最终郁郁而终。郁郁而终是最温和的死法,也是官方史籍中被幽禁皇族最常见的死因之一。但是,真实生活在你见过几个人是被郁闷死的?因此,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恐怕也站不住脚。
个人认为,朱文正很可能是自尽身亡。或绝食、或自缢,又或者通过其他什么方式……从彼时朱文正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刚打完胜仗不久,身体应该不会太差)来看,突然患病暴亡的可能性并不大,寿终正寝就更加不可能了。前面说了,郁闷死的可能性显然更小。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朱文正是自尽身亡的。而这,与明王朝官方给出的朱文正性格刚烈也基本能够对得上号。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当皇帝,他封王是必然的,没有任何疑问。投靠张士诚他能得到什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获得封王的待遇!因此,朱文正不可能投靠张士诚,他之所以与张士诚暧昧,无非是“大少爷脾气”上来了,想借此表达对四叔朱元璋的不满罢了:“叔,你不待见我,我直接投人老张算了!”
或许正是因为朱文正从无背叛朱元璋之心,仅仅是耍“大少爷脾气”而已,他根本没有想到会被四叔判处“无期徒刑”!幽禁之中的朱文正越想越郁闷、越想越气愤,加之性格刚烈,一时没想开寻了短见!这样才更加复合了逻辑,不是吗?至于明王朝官方说朱文正是郁郁而终也不难理解,史家常用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呗。总不能说朱元璋把亲侄儿逼得自杀了吧?如此一来,难道朱元璋关朱文正关错了吗?皇帝是不能错、不会错的!说朱文正是郁郁而终,既掩盖了朱元璋逼死亲侄儿的事实,又突出了朱元璋没有错,朱文正的确是“罪有应得”。
姗姗来迟的“平反”明王朝官方从未正式给朱文正平反,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那么,为什么本人要说姗姗来迟的“平反”呢?因为史籍中有一条记载非常耐人寻味。洪武三年,朱元璋在册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的同时特地颁布了一道圣旨,规定靖江藩不像其他各藩以始封为始祖,而是以南昌王朱兴隆(朱文正之父朱重五)为始祖。此外,还额外加上了一句,以朱文正为二世祖!朱元璋虽然没有给朱文正封王,但是朱文正的神主却因此得以进入靖江藩宗庙以等同藩王的身份接受香火供奉。
朱文正是“因罪”被幽禁至死的,朱元璋却通过这种途径让他享受了藩王待遇。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朱元璋在侄儿朱文正死后其实心中已经后悔了,觉得对朱文正下手重了、狠了,但是作为帝王,朱元璋不能认错,所以只能以这种形式弥补心中对侄儿的愧疚。从朱元璋对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的态度和给朱重四(朱元璋大爷朱五一之子)的女儿和朱重五的女儿封公主来看,朱元璋对外人冷血,对家人却是相当厚道的。 通过这种途径来表示对朱文正的愧疚是可以说得通的。朱元璋此举也算是给了侄儿朱文正一个姗姗来迟的“平反”吧……
为何天下诸侯还要群起反对?
公园前206年,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将全国划成十八个区域,分封给各路诸侯、部将和降将为王这十八个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这十八路诸侯都被分到那些地方呢?1、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管辖梁,楚之地最富庶的九个郡,建都彭城,古有三楚,即江陵为南楚,吴越为东楚,彭城为西楚,因为定都彭城,所以项羽叫做西楚霸王。
2、刘邦被封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三郡,管四十一县,建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市)。
3、章邯,弃暗投明,灭秦有功,封为雍王,建都于废丘(今陕西兴平),管上秦三十八具,辖咸阳以西的地区,大致包括秦的内史西部、陇西郡和北地郡。
4、秦将司马欣,多年前曾对项梁有恩,封为塞王,建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管下秦一十八具,辖咸阳以东的地区,大致拥有秦的内史东部。
5、秦将董翳,劝章邯投降有功,封为翟王,建都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管中秦三十具,辖有秦的上郡。
6、英布,项羽大将,战功赫赫,封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县(今安徽六安),统治楚国南部的九江郡四十五县。
7、楚将吴芮,英布的岳父,率领百越各部落协同诸侯作战,又从入关,颇有战功,封为衡山王,建都于邾县(今湖北黄冈北),大致领有楚国南部的衡山郡地区。
8、共敖,率军击南郡有功,封为临江王,建都于江陵(今湖北黄冈),大致统治楚国南部的南郡等地。
9、魏王魏豹改封为西魏王,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管辖河东、太原、上党三郡。
10、赵将司马邛,平定河内有功,封为殷王,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管辖黄河北部的河内郡三十二县。
11、赵将申阳,本为赵相张耳的心腹大将,因平定河南有功,封为河南王,建都于洛阳,领有三川郡二十县。
12、赵王歇,没有随项羽入关,功劳算小,但因为他是赵国王室之后,故将其迁徙于代地,仍号为赵王,统治赵国的北部地区(代郡、雁门郡、云中郡)。
13、 赵相张耳,声望高且富于智谋,又随项羽入关,提供不少佳策,故封为常山王,襄国(今河北邢台),作为常山国的首都,统治赵国的东部地区(邯郸郡、巨鹿郡、恒山郡)。
14、韩王成,没有随项羽入关,功劳算小,故仍称韩王,但不能去到他的封地颍川郡去,实际上项羽变相吞并了韩国。
15、 燕将臧荼,随从楚军解除巨鹿之围,功劳颇大,封为燕王,建都于蓟(今北京),统治原燕国的西部地区(渔阳郡、上谷郡、广阳郡)。
16、原燕王韩广,没有随项羽入关,功劳算小,故将其迁徙于辽东,改称辽东王,建都于无终(今天津蓟县),统治原燕国的东部地区(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但韩广不愿东迁就国,臧荼只好把他给杀了,燕及辽东两地皆为臧荼所有。
17、齐将田都,当年主动叛齐救赵,随同联军入关,功劳颇大,封为齐王,建都于临淄,统治齐国的中部地区(临淄郡和琅玡郡)。
18、齐将田安,齐国王族嫡系后人,巨鹿之战前攻击济北数城,引军投降项羽,故封为济北王,建都于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统治原齐国的北部地区(济北郡)。
19、齐王田市,封胶东王,以即墨(今山东平度东)为首都,统治齐国的东部地区(胶东郡)。
打败秦国后,分封地相对公平,为什么短短两年之后,全国各路诸侯还有反对项羽呢?1、人性的贪婪,
在打败秦国前,秦国军事力量比较庞大,项羽兵多将广,作战勇猛,所以大家可以团结在他身边,但当秦国被消灭后,内部的利益纠缠以及私人恩怨就会不失时机的浮上水面,大家一致对外的目标没了,转变成彼此内部矛盾,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性都是贪婪的,你把天下这一块蛋糕切成19份,你给的再多,也只是19分之一,项羽即便做的再公平,也不能平息其他人的欲望,在那个私利膨胀的乱世,诸侯们的野心是无穷的,跟这些手握重兵的军阀与地方豪强们讲公平,无异对牛弹琴。
2、分封后各地新旧集团的矛盾
齐地矛盾:前齐王田市徙为胶东王,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而齐地的实权人物田荣,不肯将兵从楚击秦,而没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齐地田荣的不满与反叛,田荣先击败了齐王田都,又追杀了不肯听命的胶东王田市,然后击杀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之地。
赵地矛盾:故赵王歇徙为代王,而立赵相张耳为常山王(赵地),在赵地颇有影响力的陈馀,只封三县让其养老,陈馀与张耳在赵地的功劳几乎等多,而陈馀未能封王,故陈馀心中不满。故请田荣发兵相助,击败了张耳,复赵王歇于赵地,赵王歇封陈馀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韩广徙为辽东王,而立燕将臧荼为燕王。韩广不愿意迁徙辽东,而被臧荼所杀,臧荼并有燕、辽东之地。这也是项羽分封诸侯中,唯一并掉故王的诸侯。
秦地矛盾:在项羽入关之前,刘邦实则已是关中王,故此对矛盾为刘邦与三位秦降将的矛盾。项羽立刘邦为汉王,掌汉中、巴蜀之地,实则也是徙封。
楚地矛盾:项羽徙楚怀王(义帝)至长沙郴县,而自立西楚霸王。并立黥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该对矛盾为项羽、黥布、共敖等人与楚怀王的矛盾,
3、最终败笔
项羽没有平衡好与楚怀王的关系,最终把楚怀王杀掉,带上弑主的帽子。
终于让早已蓄谋已久的刘邦找到了攻打项羽的借口,随后刘邦以项羽杀掉义帝为由,召集众诸侯集合56万大军对项羽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从此,楚汉之争拉开了序幕,而杀掉楚怀王,也让仅有的几个原楚国阵营诸侯也因为项羽杀死义帝而对其离心离德,自然无人帮助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