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皇室尊亲,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是谁?

CF排位号 admin 2023-09-25 19:00 225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排位小号

皇室尊亲,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是谁?

1、宣太后

2、吕后

3、武则天

4、孝庄文皇后

5、慈禧太后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也被称为中宫,皇后的产生需经过皇帝册立。册立皇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诏告天下,普天同庆,同时还有一项正式隆重的立后仪式。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开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这其中经历了2132年。 封建王朝皇帝总数也达到了494人。那在这些皇帝当中,又出现过哪些有权有势的皇后呢?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宣太后

首先咱们来说说宣太后,这个宣太后是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名叫芈八子,看到这个名字很多朋友应该已经知道了吧,之前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讲的就是宣太后的故事。

宣太后一生执政4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太后的称喟由她而始,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执政的太后,开创了女性执政的先河。她在位期间,由于秦昭襄王年幼,她辅助昭襄王管理国事,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可以说她周旋于群雄之中,游弋在列国之间,以一介女流之身,纵横在列国之中,左右着整个战国的时局。在她的铁腕政权之下,秦国从一个弱国逐渐走向强大,甚至以鲸吞天下之势,俯瞰着战国七雄,最后终于使秦国在七国之中称霸,为后来秦始皇扫灭六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最终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吕后

接下来咱们说说吕后,吕后原名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武则天

接下来咱们要说到的就是武则天了。武则天本名珝,后改名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她67岁才即位,但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后世将其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逐渐豪奢专断,颇多弊政。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等,《全唐诗》存其诗四十六首。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庄文皇后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崇德八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自幼喜欢读史书,聪明多智,处事果断。在皇太极执政时,她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在和亲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中,她用自己的智慧展现了古代女性难得展露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也称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皇室尊亲,你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是谁?

成语八拜之交怎解?

我们知道古代形容两个人感情好,会有“结拜”的说法,也称“拜把子”。用来形容虽说不是同胞兄弟,却情同手足的朋友。那“八拜之交”这个词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八拜”又是指什么?

八拜之交

八拜之交是旧时候汉族社会的交际习俗,最开始其实指的是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孩子在谒见对方家长时的礼节。后来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了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这里的八拜之交分别指的是: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接下来我们逐一来了解。

管鲍之交

这里的“管鲍”指的是公元前七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与鲍叔牙。鲍叔牙相对比较富有,而管仲比较穷。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因为家里比较贫困,所以出的本钱也没有鲍叔牙多。但是在分红的时候,管仲拿的却比较多。这让鲍叔牙手下的人十分不爽。

鲍叔牙解释道:“不是他的原因,而是我觉得他家里生活困难,主动给他的”。除此之外,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但是最终事情不仅没有办成,甚至还被搞砸。

鲍叔牙也从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道:“事情没有办好,与你出的主意没有关系,只是时机不好,你别介意。”

不论管仲做错了什么,鲍叔牙都从不怪怨他,还会替他向外人解释,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

管仲也觉得十分感动,叹气说道:“生我者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啊”。就这样,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在后来也成为了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也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朋友之间彼此深厚的情谊。

知音之交

“知音”就是知己的意思。在这句话中,说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情谊。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这天晚上,俞伯牙望着空中的明月,突然琴兴大发,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琴,专心致志的弹了起来。

就在沉醉之时,忽然看到有一个人站在岸边一动不动。俞伯牙心想这人到底为何而来?“先生,不必疑心,我是来打柴的。刚好听到您在这弹琴,被您的琴声吸引,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站在岸边的人说道。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懂什么?于是便问道:“那你说说,我弹得是什么曲子?”打柴人笑了笑,回答道:“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打柴人上船细谈。

两人一边弹一边聊。这也让俞伯牙十分感动,之前从没有人能听得懂自己的琴声。后来经过询问知道打柴人的名字叫做钟子期。两人约定来年中秋再在这里相会。

只是可惜,第二年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却迟迟没有等来钟子期。经过打听才得知,钟子期因染病不幸去世。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将坟墓修在江边,到了相会的这一天,就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了。

俞伯牙得知后,万分悲痛。来到钟子期的坟前一边弹奏,一边悲伤的说道:“唯一的知音不在人世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此后破琴绝弦,再也不弹琴了,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知音。

刎颈之交

这说的是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期蔺相如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稀世珍宝与氏避出使秦国,后来完璧归赵,受到了赵王的赏识,被封为上大夫。

再到后来又被封为上卿,比将军廉颇的地位还要高一些。这下廉颇有些不乐意了,他觉得自己为赵国拼杀前线,应该是第一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是凭借一张嘴,就官居自己之上,后来便处处排挤蔺相如。但蔺相如并没有跟他作对,处处忍让,见了廉颇都会主动让行。这让廉颇十分惭愧,便坦胸露乳,背负荆条,亲自登门向蔺相如请罪。后来两人成为了共患难的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舍命之交

这个词说的是西汉左伯桃与羊角哀的故事。当初两人结伴到楚国去见楚庄王,但不幸的是途中遭遇大雪天气。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便将衣服与粮食全部给了羊角哀,自己躲到空树中自杀。所以后世将这种深厚的友谊称为“舍命之交”。

胶漆之交

顾名思义,胶与漆是两种十分具有黏性的物品,这两种东西一旦粘在一起,那是无论如何都撕不开的。这一词讲的是陈重与雷义如胶似漆的感情。两人都是东汉年间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就一起读书。后来当地太守举荐陈重为孝廉。但陈重却要将功名让给雷义,申请十余次都没有得到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就职。

后来雷义官拜尚书侍郎,一同撩犯事,受到了处罚。雷义得知后表示愿意独自受罚。陈重也弃职进京,表示愿意为雷义赎罪。最终两人都被罢免,一起回乡。两人的感情也让很多人为之感动,后人称赞两人如胶似漆,肝胆相照。

鸡黍之交

这个词讲的是范式与张劭的事迹。两人都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在上学的时候两人就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但后来因为范式要回乡,他在走之前承诺两年之后会拜访张劭以及张劭的母亲。

两年后范式也如约前往。再后来张劭去世,到下葬那天棺材都迟迟没有入土,一直等到范式来之后,才亲手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才顺利下葬。

后来他又独自留在坟地,为元伯修坟种树后才离开。鸡黍在这里代表的是守信的意思,用来形容两人即便相隔千里,仍旧会如约完成对方的心愿。忘年之交这一词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忘年之交

指的就是不是同一辈分,但情谊深厚的朋友。这里说的是孔融与祢衡。孔融喜欢文学,博览群书。而祢衡从小就能言善辩。孔融很喜欢祢衡的才学,而祢衡也觉得和孔融惺惺相惜。当时孔融已经50岁,但祢衡才不到20岁。但两人却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忘年之交。

生死之交

相信大家都一定听过这样 一句话:“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里一共涉及到了三位人物:刘备、张飞、关羽。一位是皇室后裔,一位是逃难勇士,一位是地方财主。三人相识于江湖,相交于江湖,结为生死之交。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们可以抛弃一切,真心诚意同舟共济。绝不同床异梦,只会齐心协力。这样的真感情也让后世所敬仰,是生死之交的典范。

珍惜每一段缘以上就是古代的“八拜之交”。他们那种深厚的情谊,愿意为了朋友牺牲一切的真感情,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与学习的。人与人之间能够彼此相识、相知、相惜,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福分。如果一生能遇到几个这样的朋友,可以互相倾诉心事,互相疗伤,互相支撑,我们应该珍惜。

平日里有酒有肉时的好兄弟并非真正的好兄弟,只有当在你狼狈扑街的时候,还愿意为你赴汤蹈火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生死之交。这是值得你一辈子珍惜的朋友。

嫡出和庶出的孩子?

想回答这个问题,看看《红楼梦》就清楚了。

红楼梦作为封建时代的一本奇书,为我们展示了太多太多时代的缩影,而关于嫡庶之别,这本书讲的更清楚。

红楼梦中,王夫人是正妻,所以贾宝玉就是嫡出,赵姨娘是小妾,所以贾环就是庶出。同时,赵姨娘还生了一个聪慧女儿,贾探春,看看这三三兄妹在贾府的不同待遇和小故事就能看出端倪了。

贾宝玉的身边,婆子丫头一大堆,晴雯袭人,麝月秋纹围着他转,还配了一个小跟班——茗烟,可是看看贾环那边呢,除了一个彩霞还算叫得上名字的丫鬟,其他大多寂寂无闻,甚至还有没有第二个都很难说。单看人员配置就能看出很多问题了。

另外,贾环使坏,用灯油烫伤宝玉时,众人对宝玉嘘寒问暖,对着贾环不住嘴的骂,看看原文,就能知道骂的多凶。相反,如果宝玉害了贾环烫伤了,估计是绝对不会挨骂的。

王夫人又急又气,一面命人来替宝玉擦洗,一面又骂贾环。凤姐三步两步跑上炕去,给替宝玉收拾着,一面骂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才是一句话提醒了王夫人,王夫人便不骂贾环,便叫过赵姨娘来骂道:“养出这样不知道理下流黑心种子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这不越发上来了!”

最后,我们看看贾探春对待生母和嫡母的态度。因为凤姐身子不好,所以请探春和李纨宝钗来料理一些家事。探春平素知道自己是庶出女儿,但是为了和生母赵姨娘划分界限,总是平时摆出一副嫡出小姐的派头,这次让她自己做主,她更是把这种架子做足了。

所以贾府下人们才会抱怨: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可见探春这次改革是下了大功夫的,希望自己可以改出一番气象。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探春的杀伐决断,率意而为在这次改革中显示的淋漓尽致。所以,吴新登家的对她发难,她才会生气。

探春笑道:“你办事办老了的,还记不得,倒来难我们。你素日回你二奶奶,也现查去?若有这道理,凤姐姐还不算利害,也就是算宽厚了!还不快找了来我瞧。再迟一日,不说你们粗心,反像我们没主意了。”吴新登家的满面通红,忙转身出来。众媳妇们都伸舌头。这里又回别的事。

而且,这件事到这里才刚开了一个小头,下人不尊敬探春,她还可以管束。可是亲妈赵姨娘来责问探春,我们看看探春这位“嫡出小姐”是怎么评价自己的不争气的弟弟的。

虽然说是她和宝玉隔着血缘,但是为了显示自己,她对宝玉一直都是“二哥哥”的叫着,她一直保持自己和王夫人是一队的,和贾环并不是亲姐弟。不仅不是,把贾环也是当做下人看待。

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也不但袭人,将来环儿收了外头的,自然也是同袭人一样。这原不是什么争大争小的事,讲不到有脸没脸的话上。她是太太的奴才,我是按着旧规矩办。说办的好,领祖宗的恩典、太太的恩典;若说办的不均,那是她胡涂不知福,也只好凭她抱怨去。太太连房子赏了人,我有什么有脸之处;一文不赏,我也没什么没脸之处

虽然贾环是自己亲弟弟,但是探春骂起来是一点都不带脏字的。环哥只配找外边的小门小户,不配和四大家族联姻;他是什么身份,他是王夫人的奴才,给了他一口饭吃就是天大的恩赐了。要是他不知好歹,那就是糊涂,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很难想象,一向精明强干,被人们成为“玫瑰花”的三姑娘说起气话来也是这么扎人。

透过这里,我们就能看到,封建时代嫡庶分明,而且对人遗毒深刻:庶出孩子是多么不受重视。你不能和大族联姻,你只是正妻的奴仆,即便是聪慧机敏如探春也不能免俗。

可是探春这番高谈阔论惹怒了赵姨娘,她又把“我才是你亲妈” 的道理搬了出来,惹得探春哭了起来,还说出了这本书中探春说的最没有人性的一句话:赵国基不是我舅舅。我舅舅是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哪里又跑出来一个舅舅。

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

可见啊,这一个嫡庶尊卑,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剧啊。其实,在古代,嫡出和庶出孩子差别相当大。

第一,如果父亲有爵位封地,那一定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嫡子还可能分到一些,至于庶子,就是微乎其微,甚至是没有了。

第二,庶子不能称呼自己生母为“母亲”,只能称“姨娘”,只能认嫡母为“母亲”,而且也只能和嫡母亲近。所以说,很多人评论,如果尤二姐生下孩子,可能境遇会好些,其实这就完全是一厢情愿了。凤姐出身好,又是正妻,即便二姐生了孩子,也只能给凤姐养大,她是没有多少幸福可言的。

第三,婚姻方面也影响了许多。凤姐和平儿谈话时,凤姐就说到:很多时候会因为女方是庶出女儿,男方不要。将来不一样哪个不挑嫡庶的,把三姑娘给挑了去。可见,即便探春这么聪慧得体,但是庶出这一个身份,就把她牢牢的限制住了。

第四,即便是最为敏感的生死问题,也有很多的要求。一般来说,庶子的生母过世之后,庶子是不能料理丧事的,只能交给嫡子承办。如果嫡子还比较孝顺,可能还会给与足够的尊重;如果嫡子不够孝顺,甚至是厌恶这个庶母,那就可能是死后不得安生了。毕竟嫡子作为当家人,是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的。

比如,唐代大臣丘行恭,战功赫赫,名震一时。可是他的生母过世,他作为庶子,无权料理母亲的身后事,便交给嫡兄来处理。结果嫡兄很不上心,料理非常草率,丘行恭伤心不已,于是回到家中,自己为生母办了后事,风光下葬。可就是这样一个孝心的举动,被周围大臣弹劾,丘行恭最后甚至丢了官。

封建时代下,因为嫡庶尊卑,发生的悲剧着实不在少数。即便是《甄嬛传》中,皇后也在哭诉自己因为庶出而遭到的悲惨命运,浣碧也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只能沦为甄嬛的丫鬟。想想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

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鳌拜手握四十万大军,还宁死?你快别扯了,长的和圣诞老人似的的鳌拜他要是敢吼一声:“俺要当皇帝!”他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鳌拜撑死了也就是玩个专权,造反这种事他还真就干不了,您以为他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事?

鳌拜说到底,也就是孝庄拿来给康熙当磨刀石的物件,要不然她也不会让康熙就凭着几个光膀子的布库少年就去抓鳌拜,而没有一丝反应了。整个过程就想开玩笑似的,前头一抓,后头鳌拜就完犊子了,连个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接下来咱把这事给大家伙分析分析,您就明白了。

首先咱瞅瞅着局势。

当年顺治皇帝咣叽一下就这么崩了,太突然了,当然也有说是因为董鄂妃死了,顺治万念俱灰跑到五台山做起了大和尚。

这桥段在《鹿鼎记》当中就有体现,韦小宝还杵在顺治这大和尚的眼跟前做了好几天保镖。

这事其实就是野史中的记载,正史当中是没有,具体真像如何,咱也不清楚,总之顺治时代算是完了。

那么顺治死之后就给康熙留下四个辅佐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

说是辅佐大臣,其实相当于把皇权拆分成了四份,留给着四个人暂为保管,下了诏书,怎么怎么样,就相当是一份契约,他这先皇顺治做的保人,毕竟康熙还小吗?

那么当康熙长大之后,这契约就要终止,四份皇权收回来,交还给康熙。

所以整个朝堂瞅起来貌似权利最大的就是这四个人。

但这四个人一个个的心怀鬼胎,有感觉这玩意烫手的,典型的代表就是索尼,这老头子其实在四个辅佐大臣当中,他是老大。

因为这家伙不仅是个人精,在朝堂上的关系跟蜘蛛网一样。努尔哈赤的时代就开始在朝堂上做官,他的父亲和亲大爷不仅有功勋,而且在清朝官职的制定等等一系列的操作都有参与。

后来皇太极死了之后,索尼在多尔衮的治下管理六部,还和多尔衮不对付,您说说,现在又轮到给康熙做辅佐大臣。

您看看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时间,这都成朝堂万年青了。

再加上孝庄这根清朝的定海神针亲自指定他是四大辅臣之首,您就能知道这里边的分量。

结果这索尼一上去就感觉风向不对,做起了缩头乌龟,比那忍者神龟还能忍,让自己家里头的娃娃碰到鳌拜,一律认怂就成。

苏克萨哈

而苏克萨哈这是一个打多尔衮阵营里头跳过来的跳梁小丑,因为检举多尔衮有功,这才被顺治高看两眼,再加上多尔衮的势力你说能一家伙干没了?不可能,这还的需要有人安抚,带头才成。

因为这一点,鳌拜最瞧不上眼的人就是苏克萨哈,所以逮住机会就欺负他,逮住机会就欺负他,这都不带漏空的。

之所以留这么一位在四大辅臣里头,就是为了在这里头埋根钉子,和康熙靠的近点。

毕竟别人不容,那就只能靠皇帝近了。

同样因为这一点,鳌拜很生气,因为你靠着皇帝近了,他鳌拜算那股子气啊。

最后这苏克萨哈就被鳌拜生生的给逼死了,他和他们家大儿子被分尸了,当然书上说是磔死,一个意思,其余的家里人全都被处斩。

这其实就是鳌拜在向康熙示威,你收回皇权试试,谁敢提这事,他就整死谁?

但这一步恰恰也是鳌拜最失败的一步,表面上看他是个胜利者,但说道根子上,他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家伙不是个东西,保不齐哪天这刀就的落在自己脑瓜上,毕竟鳌拜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是没有一点顾忌,抢夺别人家的地盘,有啥便宜都想粘点。

接下来是遏必隆,这丫就是一根墙头草,那头风大就跟那头亲近。

这也成为了康熙最烦的一个人,没骨气还能活这么久,所以康熙拿回权利,就把这货踢到了大牢里头啃起了牢饭。

也得亏他有一个好女儿,嫁给了康熙,这好女儿虽然身上贴着遏必隆的标签,但康熙很喜欢,当然不完全因为长的漂亮,很有脑子的一个人。

所以遏必隆算是躲过了一劫。

接下来就是鳌拜。

前边三个是这德性,那么鳌拜这人充其量就是一先锋的材料,眼光就没有那么远,弄个权啦,享受一下权利带来的快乐,这是他想要的事,至于当皇帝是不可能的。

题主说的四十万大军,你快拉倒吧,他是有调兵的权利,但这些个兵有多少听他跟着他一块造反的,那都是个未知数。

因为清朝那会的军事体制,八旗军权是落在八旗手里头的,而这八旗说道根子上那都是宗室带出来的。

宗室啊,都是姓爱新觉罗的,你一个外人要造爱新觉罗的反,您感觉他们会同意吗?

您再想想,当年多尔衮同样是宗室,而且势力您说大不大,但最后呢?上去了吗?还是顺治登基的!

原因是多尔衮是一家独大,但他压服不了其他联合起来的势力。

多尔衮都没有办到,仅仅走上了一个皇父摄政王的位置,他鳌拜何德何能?

而且您要知道,后来康熙决定拿回皇权的时候,是和索尼家的孙女联姻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索尼的势力和康熙捆绑到了一块。

而孝庄呢?她有两重身份,一重是宗室的代表的,毕竟是皇太后,定海神针那杵着呢?宗室里头不能保证全部吧,至少大多数会和孝庄站一块,毕竟孝庄的利益就是宗室的利益。

别忘了那个时间点上,是清朝的开国之初,您要说宗室是一帮子软蛋,俺是绝对不会信的,至少军队里头上上下下都会有他们的影子。

这也是俺说鳌拜控制不了军队造反的根本原因。

第二重身份孝庄是草原上的人,她本来就是科尔沁因为政治需求才嫁给的皇太极。

所以孝庄有着一个稳定的外援。

那么你动他孙子试试?他鳌拜敢蹦一个试试就试试的话吗?舌头会打结的。

这也是为什么孝庄就敢让康熙用几个布库少年去对付鳌拜,因为他们娘俩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就像套了一个不败光环一样。

最后就是康熙本身,他本身不仅代表着皇权,还代表着一帮子宗室的利益。

三方的势力,这么一搅和,鳌拜必败!

事情结束之后,鳌拜也就被关到了大牢里头吃牢饭而已,他的军功什么的都被儿子继承了,而且好好的活了下来,该打仗打仗,该吃饭吃饭,一点都不耽误。

您要知道康熙真要是把他当敌人,您感觉他能安心吃牢饭,给他一个免死禁锢?想多了吧!

反观另一个和鳌拜结盟的班布尔善,直接被处死了,原因只有一个,他的身份是宗室。

真正可以撼动康熙帝位的家伙反而是这个家伙,所以他被康熙直接弄死了,他的后代就成为了一帮子闲散宗室,糊弄个温饱,无爵无位,混个四品的俸禄等死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宋法的十恶都包含哪些?

古代帝王为维护其王朝的统治,常常以恩德为名,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都会大赦天下,赦免犯人,给予其重新做人的机会,以示皇恩浩荡,布恩泽于百姓。

但是,犯了“十恶”的罪犯不在赦免的范围内。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底线也,也是道德规范的红线,“十恶”入律,严禁免邢,是古代封建皇朝道德理念的精华浓缩。

其实,“十恶不赦”的说法由来已久,在宋之前就出现的法典,最早始于魏晋南北朝的北齐。北齐的高氏兄弟,在东魏职掌国政时,主持了《麟趾格》的修撰。

公元550年,高洋称帝,以《麟趾格》为未精,命群臣议造齐律,直到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完成,史称《北齐律》。总结了自先秦李悝《法经》以来历代的立法经验,校正古今,编定齐律12篇。

将儒家伦理纲常礼教精神引入刑事法律内容,在西汉的“大逆不道不敬”的基础上,确立了“重罪十条”:一反逆,二大逆,三叛,四降,五恶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义,十内乱。

犯此十条罪者,不在可以论赎范围内。

到了隋唐,经过隋朝于北魏、北齐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于开皇三年(583年)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

《开皇律》改《北齐律》“重罪十条”为“十恶不赦”,封建皇朝统治的法律依据。将其中的“反逆、大逆、叛、降”改为“谋反、谋大逆、谋叛”,强调将此类犯罪扼杀于谋划阶段,对于谋反的人只要有法律依据,直接抓捕,不用等到造反以后才能定罪,又增加了“不睦”一罪,使十种罪名定型化,并正式以“十恶”概称。即:

一、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是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二、谋大逆,指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和宫殿。

三、谋叛,指背叛朝廷。

四、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祖母、父母、叔伯等尊长。

五、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六、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黄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七、不孝,指不孝敬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八、不睦,指谋杀某些亲属,或子女殴打、控告丈夫等。

九、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嫁等。

十、内乱,指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可以看出“十恶”之罪是直接危害了封建王朝的核心——君权、神权和儒家常伦,代表着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对“恶行”的精准定义,同时,也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武器,所以自隋唐确立“十恶”之罪后,历代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十恶不赦”自从《齐律》出现这些条款后一直沿用到宋元明清。

仔细查看就会发现,这种“十恶”,没有一个是针对社会犯罪的,基本都是臣民对皇帝的犯罪和百姓对于家人的犯罪,古人对人心智管理由其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