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室尊亲,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是什么样的?
1625年,13岁孝庄被当作生育工具,送给36岁亲姑父当小老婆,多尔衮则娶了孝庄的侄女当正妻。此后,孝庄想尽办法生儿子,还找来亲姐姐一起为丈夫生儿子。多尔衮则在战场上拼命赚军功,只为了除掉哥哥皇太极。
民间传言,太后孝庄为了儿子福临的皇位,下嫁摄政王多尔衮。
传言可不可信,咱们不知道,但孝庄、多尔衮在人生前半场,确实没多少交集。
13岁那年,因为姑姑生不出儿子,孝庄被当成生育工具,嫁给亲姑父皇太极当小老婆。此后多年,孝庄想尽办法,也没能生出一个儿子。
于是,娘家人又给皇太极送来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
姑侄三人,共侍一夫,就为了能生出个儿子。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姐妹俩都怀了孕,生了儿子,只可惜,最后只有孝庄生下的九阿哥福临活了下来。
而多尔衮呢?
他娶了孝庄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两人相濡以沫,一起造小人。
后来,多尔衮接连又娶了十多个小老婆,但他对正妻博尔济吉特氏,一直非常尊重。
顺治六年,妻子去世,多尔衮还擅用职权,给妻子追封谥号“敬孝忠恭元妃”。
如此来看,多尔衮深爱原配,和孝庄没有多大的交集。
两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多尔衮见不得哥哥皇太极拉拢科尔沁一部,也跟着娶了科尔沁女人。
孝庄是草原的小公主,多尔衮便娶了她的侄女,此后更是事业、桃花一路畅通。
而孝庄的使命,是为姑父皇太极生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孝庄的人生中,似乎和男欢女爱,没有任何缘分。
无法拥有,也不能拥有。
为女儿时,她是草原上自由的小公主
孝庄的本名是布木布泰,意思是“天降贵人”。而孝庄,是后人给她追赠的谥号简称。
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
因为身份尊贵,她自小备受宠爱,是草原上自由的小公主。
只不过,公主的归宿,是为了部落联姻。
地位越尊贵,婚姻的交易性越大。
当时,科尔沁虽是大部落,但兵力不算强,男儿征战,女儿就以联姻拉拢周边势力。
布木布泰出生的第二年,她的亲姑姑额尔德尼琪琪格(人称“哲哲”),就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后来,科尔沁又陆陆续续向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送去了不少女人。
所以,小小的布木布泰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夫婿,大概率也会在建州女真。
只是,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被嫁给了亲姑父皇太极,和姑姑共享一个男人。
为人妻时,她是所有人期待的生育工具。
在《孝庄秘史》中,布木布泰一出生就是福星,有着“嫁给天子”的贵气。为了避免别人利用她的传说来争储,皇太极早早盯上她,想尽办法要搞到手。
但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而已。
在真实的历史上,皇太极娶布木布泰,真的只是娶了一个生育工具。
1625年,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已经嫁给皇太极十余年了。
她的位份也从侧福晋变成了正妻大福晋。
可偏偏,这十多年来,她的肚子不争气,才勉勉强强生了一个女儿。
科尔沁是彻底着急了。
他们看好皇太极的发展,虽是四大贝勒中年纪最小的,但威望和能力却极高。
这样的香饽饽,可要牢牢抓紧。
于是,13岁的布木布泰,就被推了出来,作为一个生育工具、外交工具,嫁给自己36岁的亲姑父。
她肩负着所有的期待,如果说的更加精确一点就是,她的肚子肩负着所有的期待。
可惜,上天似乎并不是太眷顾她。
一连十余年过去了,布木布泰接连生了三个女儿。
而一起努力的姑姑哲哲,又生了两个女儿。
无奈之下,寡居的亲姐姐海兰珠又被送了过来。
这一回,科尔妻可算送对了人。
26岁的海兰珠,虽然没有马上生出儿子,却得到了皇太极的盛宠。
后来,皇太极又接连从林丹汗那里收了几个寡妇,后院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女人一多,争宠排位的事情就不免上演。
但布木布泰一点都不喜欢雌竞活动,位置也从第二,一退再退,变成了第五。
皇太极的后宫实行五妃制,她的排位是倒数第一。
若非娘家科尔沁给力,姑姑哲哲是正宫、姐姐海兰珠是宠妃,孝庄的位份,可能要跌出五妃之外了。
因此,布木布泰基本上没有感受到任何夫妻恩宠。
好在,她是幸运的,唯有她生下了健康长大的儿子——福临。
为人母时,她是制衡多尔衮的“乱伦”母亲。
成为母亲的布木布泰,日子比之前明显好过了许多,她完成了母族的使命,可以松口气好好抚养儿子了。
可这口气还没松多久,皇太极因为海兰珠去世,心情不好,冰天雪地跑出去打猎,病情加重,年仅52岁就去世了,连个遗诏都没留下。
此时,孝庄展现出她过人的谋略才能。
抓住机会,帮儿子得皇位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皇位。
这种事情,看起来和布木布泰也不太相关。
她只是皇太极不受宠的侧妃,不管是多尔衮当皇帝,还是豪格当皇帝,她和福临的处境相差不会太远。
可布木布泰不是一般人,她有着清醒的头脑,还肩负了科尔沁的使命。
但凡能争取的事情,她绝不放过。
豪格和多尔衮,谁都有优势,可谁也不具备绝对优势,这就是布木布泰和福临的机会。
一番运作之后,6岁的福临被推上了皇位,布木布泰也成为了皇太后。
表面拉拢,暗中打压多尔衮
布木布泰成为皇太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牢牢把握住多尔衮。
她知道,豪格的谋略远在多尔衮之下,要想为福临肃清这两党,必须拉一个打一个。
而比起豪格,多尔衮又有一个致命缺陷——体弱无子。
“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取自《清世祖实录》)《甄嬛传》中的皇后,说过一句非常贴切的话:“没儿子的人,本宫用着放心。”
多尔衮身体弱,还没儿子,就算再位高权重,夺走皇位的可能性,也小得多。
于是,布木布泰经常和多尔衮议政。
两派有势如水火的时候,多尔衮限制布木布泰母子相见、挑唆大臣不去给哲哲抬棺;但两派也有立场一致的时候,把济尔哈朗远派、打击豪格的势力……
更为难得的是,每一次到了打击豪格时,红脸总是多尔衮来唱,白脸总是布木布泰出马,一个当坏人,一个当好人劝一劝,配合默契。
在这种谋划下,布木布泰成功把豪格挤出大局,但代价就是多尔衮权倾朝野。
但幸好,多尔衮这人,身体不好还纵欲,还有点大局观。
在满清入关的重要关头,他绝不会闹幺蛾子要夺位。
这就是布木布泰最精明的地方,看人的眼光准得可怕。
后来,多尔衮也确实是39岁英年早逝。
帮儿子建后院,强行“乱伦”
制衡多尔衮的目的,是护住儿子福临的皇位。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布木布泰还有一件事情要做——牢牢握住母族科尔沁。
在整个满清一朝,蒙古各个部落都是爱新觉罗的重要盟友。
清初时期,这种盟友尤为重要。
成为太后的布木布泰,首先要做的就是握住科尔沁,既要让科尔沁护住福临,也要让福临护住科尔沁。
联络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她当年一样——联姻。
布木布泰先后为顺治娶了科尔沁的三个女人,刚好也是姑侄三人。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世祖废后,是吴克善之女,布木布泰的侄女,因为善妒被废为妃。
顺治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是布木布泰的侄孙女,世祖废后的堂侄女。
另外,顺治还有一个侧妃淑惠妃,是孝惠章皇后的妹妹,也是布木布泰的侄孙女。
“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皇后妹也。顺治十一年,册为妃。”(取自《清史稿·后妃传》)
这样一算,顺治娶的也是姑侄三人。
只不过,这和当年皇太极娶哲哲、布木布泰、海兰珠姑侄三人不同。
皇太极的三个老婆和自己都没有血缘关系,而顺治的这三个老婆,和他实打实有近亲血缘关系。
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举动。
皇太极在位时,曾下令要汉化,改革婚姻制度,禁止娶族中女子,否则就是“乱伦”。
“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汉人、高丽因晓道理,不娶族中妇女为妻。凡人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与禽兽何异。”(取自《会典》)
可布木布泰,才不管皇太极的旨意,一意孤行,把三个女人塞给了儿子。
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女人,顺治和布木布泰的关系越来越差。
后来的顺治痴迷董鄂妃、贪恋佛学,大概也和布木布泰的这种压迫有关。
当奶奶时,她是牵着康熙的孤独老人。
1661年,顺治因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得了天花,24岁就去世了。
在他去世前,布木布泰联络一众大臣,努力争取,终于把皇三子玄烨顶成了继位者。
这是力挽狂澜的举措。
因为任性的顺治皇帝,有意要把皇位传给堂兄弟。
表面上来看,很多人都以为玄烨之所以能继位,单纯是因为在顺治临终时,因为得过天花幸运被选中。
但实际上,玄烨早就已经被布木布泰选中、精心教养。
早在顺治的诸位蒙古后妃都没能生下儿子时,布木布泰就已经开始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培养了。
“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圣祖御制文二集》卷四十《庭训》)
“幼龄学步能言时”,应该是在一两岁的时候。
早在玄烨一两岁时候,布木布泰就选中了他。
布木布泰一边安排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当玄烨的启蒙老师,为玄烨讲授国书,另一边又精心挑选老师教授玄烨骑射知识。
可以说,她给了玄烨母亲般的严厉,而不是奶奶般的慈爱。
1661年的正月初九,布木布泰牵着8岁的孙子玄烨,一步步进入太和殿。
她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告诫群臣,辅佐少年皇帝,报答顺治的恩情。
“尔等思报朕子皇帝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协力,以辅幼主,则名垂万世矣。”(《清圣祖实录》)
言语中,她用了皇帝自称的“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时候的布木布泰,就是不在皇位的皇帝。
这一点,也得到了康熙和后世清朝皇帝的认可。
但她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此后的布木布泰,她尽力辅佐、教养康熙,在康熙14岁亲政后,逐渐退居幕后。她有权却不弄权,心甘情愿把一切都留给康熙。
晚年时候,康熙也非常敬爱祖母。
康熙出巡时,几乎每天都要派人去问候祖母布木布泰的饮食起居,并时实报告自己的行踪。如果自己抓到了鱼,捕到猎物,他还会快马加鞭送给祖母尝鲜。
巡幸五台山时,一到上坡的地方,康熙生怕奴才伺候不好,还会主动为祖母扶轿子。
——
纵观布木布泰这一生,她基本没有为自己而活,男欢女爱也似乎和她毫无关系。
她要么是为母族而活,要么是为儿子而斗,最后还要为孙儿操劳……
她的操劳,也就此成就了清初的繁荣,将满清推向了顶峰之路。
如果说,布木布泰有任性的话,那她的唯一一次任性应该就是拒绝和皇太极合葬吧。
她不想打扰皇太极和诸位嫔妃的安宁,更不想继续当个工具人。
她宁愿待在皇陵之外,感受属于自己的风光。
而作为孙子的康熙,既不想逆了祖母的意思,又不好轻易违背祖制,就没给祖母下葬,一直放在安奉殿。
这一耽误就是几十年,直到雍正继位,才在暂安奉殿的原处就地兴建陵园,把太奶奶葬入了地宫。
如此来看,孝庄这一生,实在让人叹息,又敬佩。
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却不知该如何言说,如何评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嘉靖朝的称宗入庙事件是怎么回事?
明朝嘉靖帝的称宗入庙简单说就是朱厚熜想把亲爹抬进太庙的一系列折腾,史称大礼议。1,朱厚熜入继大统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驾崩,慈寿张太后和大学士杨廷和定策迎兴王朱厚熜入京继位,四月,世宗朱厚熜出御奉天殿,即皇帝位,改元嘉靖。嘉靖二年(1523)三月甲寅,武宗神主祔太庙,迁祧仁祖朱五四。
此时太庙九室格局为:德祖朱百六居中,太祖朱元璋居左(东)第一室,太宗朱棣居右(西)第一室,仁宗朱高炽居左(东)第二室,宣宗朱瞻基居右(西)第二室,英宗朱祁镇居左(东)第三室,宪宗朱见深居右(西)第三室,孝宗朱祐樘居左(东)第四室,武宗朱厚照居右(西)第四室。
自从大明开国至今,百余年间宗庙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到了世宗在位时,却几经折腾,引起变革的原因就是因为明世宗是宗藩承统,这厮为了变更帝统,不停的变更调整宗庙制度,为老爹升祔太庙寻找机会。
最初是为老爹争身份和名分,正德十六年(1521)十月初一,世宗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兴献帝。刚即位的小伙子胳膊扭不过大腿,在嘉靖元年(1522)正月,世宗称伯父孝宗朱祐樘为皇考,伯母慈寿皇太后张氏为圣母,亲爹娘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
议尊兴献帝的同时,还在安陆为其立庙崇祀,嘉靖二年(1523)二月,定安陆兴献帝庙“仪同太庙,”“乐用八佾”。
2,世宗的权宜之计嘉靖三年(1524)正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书请为兴献帝立别庙于京师,四月,吏部员外郎方献夫也上书请求为献帝立别庙。
两人的建议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家纷纷上书请罢建室之议。世宗很不痛快,对反对者予以残酷的打击,执意按照桂萼等人的意见,立庙京师大内。
专门在奉先殿修葺一间西空室,定名观德殿,并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五月,遣使迎献皇帝神主于安陆。七月,献皇帝神主到京师,奉安于观德殿。
九月,在和群臣的斗争中取得胜利的世宗定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张氏为皇伯母,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蒋氏为圣母。
这皇考也争回来了,勉强也算立庙京师了,但奉安观德殿明显是暂时性的,世宗还是要想法子让老爹入太庙,在礼仪上成为真皇帝,真正的实现帝统的转移。
嘉靖四年(1525),平凉主簿何渊改任光禄寺丞,到京后上书,请世宗立世室,崇祀皇考于太庙。
何渊的上书是什么意思呢?何谓世室?
世室出现在周朝,到周懿王的时候,周文王当祧,周孝王的时候,则该祧周武王,周人以文、武二王并有功德,当立文世室于三穆之上,武世室于三昭之上,与始祖后稷之庙皆为百世不迁,文、武所居之位就叫世室。
何渊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为献帝立世室,直接位列在始祖之下,百世不迁,这不是一步到位直接把献帝弄进太庙,这是想一步登天啊!朱厚熜你脸有那么大吗?你爹有文、武的功德吗?太不要脸了!
明世宗才不管要不要脸,反正看到何渊的上书大喜,令廷臣讨论,结果,没有一个人赞同,反对最有力的正是当初世宗的支持者张璁、桂萼、席书等人。
这几位新贵还没有何渊那样丧心病狂,再说他们已经进入权力中心,也不愿意像以往那样顺从世宗,得先礼后君了。因此,他们斥责何渊无礼,“骇四海之人心”。
张璁上书劝谏世宗说:汉朝的哀帝追尊生父为恭皇立庙京师都被人批评,献帝别立庙都违礼了,要是奉入太庙,更是不合礼制的,“此臣所以昧死劝皇上不为之也。”
礼部尚书席书也劝谏世宗:周以文、武有大功德,才立世室,与后稷百世不迁。我大明以德祖居中,要立世室也是太祖文世室,太宗武世室,献帝没有做过天子,只是以藩王追称帝号,也没有庙号,怎么能和太祖太宗相比,立世室于太庙呢?实在是没有依据啊!
世宗很不爽,派太监去席书家里传话,让他务必促成献帝入庙的事,席书再三密疏世宗说不行,世宗生气的责怪他“畏众饰奸”。
在廷臣集体的反对声中,世宗不得不暂时作罢,君臣各退一步,嘉靖四年(1525)夏五月庚辰,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兴建献帝庙,并下令修《献皇帝实录》。
次年(1526)九月建成,世宗亲定庙名为“世庙“,祀献皇帝,章圣太后蒋氏亲自去世庙拜谒。
3,迁祧德祖,太祖正位世室改世庙,只是世宗企图将老爹奉入太庙失败后的权益之举,他并不会就此罢休。世宗生母蒋太后入京后没有拜谒太庙的事,也让世宗耿耿于怀,在拜谒过世庙后,世宗又出幺蛾子,提出让生母亲谒太庙。
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礼臣做出让步,圣母拜谒太庙可以,但必须皇帝同行,以皇帝为主祭进行,世宗也同意。当年十月初一,世宗终于让老娘进入太庙拜谒,算是取得合法身份认证。
接下来,世宗就要为太祖正位,把德祖祧出去。嘉靖十年(1531)正月,世宗把原来的天地合祀改为分祀,罢太宗配享,以太祖一个人配享,这是要独尊太祖,为太祖正位做准备。
“十年正月,帝以庙祀更定,告于太庙、世庙并祧庙三主。迁德祖神主于祧庙,奉安太祖神主于寝殿正中,遂以序进迁七宗神位。”(《明史》卷51)
德祖被祧,太祖朱元璋正位,此时太庙九室变八室,格局为:太祖朱元璋居中,太宗朱棣居左(东)第一室,仁宗朱高炽居右(西)第一室,宣宗朱瞻基居左(东)第二室,英宗朱祁镇居右(西)第二室,宪宗朱见深居左(东)第三室,孝宗朱祐樘居右(西)第三室,武宗朱厚照居左(东)第四室。
至此,追尊四祖就全部祧尽了,宗庙九室只有八个神主,居右(西)第四室则空了出来,正好为兴献帝腾出来。4,恢复都宫别殿制太祖正位之后,世宗开始进行下一步计划,庙制改革。当年九月,世宗御文华殿东室,召见大学士李时、翟銮,尚书夏言等人,以“宗庙之制,父子兄弟同处一堂,于礼非宜。太宗以下宜皆立专庙,南向。”提出恢复都宫别殿制度,但大家都反应冷淡,都表示恢复周制有点困难。
只有中允廖道南支持世宗的意见:“第使列圣各得全其尊”,到时候皇上亲自到太祖庙行礼即可,其他的遣亲近之臣代献,就如古时诸侯助祭之礼。
世宗大悦,就继续让群臣讨论可行性。尚书夏言劝谏:太庙地势有限,恐怕不能容下都宫别殿制,如果降低规模又不符合古礼。从来没听说以人臣代主一庙之祭的。
得不到支持,世宗只好暂时搁置不议。没过几年,就遇到一个契机。嘉靖十三年(1534)六月,南京太庙被火焚毁。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请暂时把南京太庙香火并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南京太庙,补造列圣神主。
世宗召见群臣商议,这厮首先定下基调:今北都已经立万世基业,就该考虑万世之事,专一于此地,就算太祖在,也必然不会再建庙的。大臣们都表示没意见,不再修建南京太庙,神主就合并到奉先殿了。善于逢迎的夏言知道世宗想恢复都宫别殿制度的心思,就说南京太庙之废其实是吉兆啊!预示京师宗庙将要恢复古制,“殆皇天列祖佑启默相,不可不灵承者。”
世宗很高兴,准备明年开春营建新太庙,先钦定庙制:太祖庙居中,太宗居左,立文祖世室,太宗之下另立三昭庙;太祖之右为三穆庙。这样一来,每个皇帝都单独有一庙,世宗他爹献帝那个单独的世庙就显得不突兀了。
嘉靖十四年(1535)正月,狡猾的世宗又提出他老爹的世庙应该为太宗的世室避讳,张孚敬这次没领会到世宗的深意,直接说不用改世庙名,把文世室称太宗庙就行,其余群庙不用宗字,用本庙号,他日递迁更换牌额就可以了。世宗只好依从。
春二月,开始营建都宫别殿制九庙。并在太祖庙寝后建祧庙,以奉祧主。
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新太庙建成,世宗奉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位祧主进祧庙,奉太祖神主于太庙。次日,奉安太宗以下七宗,列于群庙。
此时太庙格局为:太祖朱元璋居中,太宗朱棣居左(东)文祖世室,仁宗朱高炽居左(昭东)第一,宣宗朱瞻基居右(穆西)第一,英宗朱祁镇居左(东)第二,宪宗朱见深居右(西)第二,孝宗朱祐樘居左(东)第三,武宗朱厚照居右(西)第三。
世宗随即下诏更世庙为献皇帝庙,消除追尊帝与正统皇帝的不同。又以避渠道为借口,把献皇帝庙迁居新址,距离太庙更近。5,称宗入庙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致仕扬州府同知丰坊上书请求“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世宗大喜过望,瞌睡终于有人递枕头了,下诏群臣商议丰坊的上疏。
礼部尚书严嵩不愿意背上媚上的名声,就给世宗打太极:恢复明堂大享之制是可以的,至于皇帝陛下你想让谁配享还得你自己拿主意,要论功德,自然是太宗文皇帝,要论亲亲,肯定是你亲爹,你爹生了皇帝陛下你,就是最大的功德,陛下你的功德也就是你爹的功德,当然也可以配享明堂。
世宗对严嵩的模棱两可很不满意,让继续廷议,户部侍郎唐胄驳斥了世宗的面子,强烈反对,恼羞成怒的世宗就把唐胄下狱了,吓得严嵩赶紧改口奉命。
六月,定明堂大飨礼,以献皇帝配。同年九月,又以“文皇帝定鼎持危、再造鴻業、功莫大焉、槩以宗稱、于義誠若未盡、尊稱為祖”。更庙号为成祖,上献皇帝庙号睿宗,并升祔睿宗神主于太庙,居武宗之上,与孝宗同庙异室。
此时太庙格局为:太祖朱元璋居中,太宗朱棣居左(东)文祖世室,仁宗朱高炽居左(昭东)第一,宣宗朱瞻基居右(穆西)第一,英宗朱祁镇居左(东)第二,宪宗朱见深居右(西)第二,孝宗朱祐樘、睿宗朱祐杬并居左(东)第三,武宗朱厚照居右(西)第三。
6,为了老爹能享受单间继续折腾世宗折腾这么久,终于让老爹挤进太庙里,和正宗皇帝们一起接受祭祀。这下世宗满意了?不,这厮还不满意,对于亲爹还要屈居伯父孝宗之下、不能独享一庙太受委屈而耿耿于怀。
嘉靖二十年(1541)四月,北京太庙再次被一场“及时”的大火烧毁,火是从仁宗庙开始的,蔓延群庙,都毁了,唯独睿宗一室没有毁,又得重新建太庙了。
世宗就说,一定是祖宗们不愿意分开祭祀,这是提醒我呢!因此,重修宗庙就又恢复同堂异室庙制。
世宗恢复同堂异室制度的原因有二:
其一,都宫别殿实在费钱,修建费钱,祭祀还费钱,特别是世宗继位后一直折腾宗庙,财力困乏,根本没钱再兴建都宫别殿。其二,还是为睿宗规划,世宗真是孝子啊!非让他爹享受单间待遇,让他拥有独立的位置。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新太庙成,世宗心中早有计划,却仍让廷议,看礼臣怎么安排他爹。
礼部尚书张璧提出:和都宫庙制一样,太祖、成祖不论昭穆,为不迁之祖,其余的仁宗为一穆,宣宗为一昭,英宗为二穆,宪宗为二昭,孝宗、睿宗为三穆,武宗为三昭。孝宗、睿宗并立于三穆,等他日该迁祧的时候,把孝宗迁入祧庙与诸帝合祀,睿宗仍迁回原来的献皇帝庙中奉祀。面对张璧的建议,世宗真要气死掉,合着我白忙活了,我把爹弄进太庙,最后祧庙又进不去了?还得回老地方蹲着?因此,大骂礼臣毫无竭忠任事之诚,“果皆非人。何谓非人,人而无父母是人欤!”
大臣们不配合,世宗就赤膊上阵,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六月,新太庙竣工之前,亲自制定庙议,“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
此时太庙格局为同堂异室九庙制:太祖朱元璋居中,太宗朱棣居左(东)文祖世室左(昭东)第一,仁宗朱高炽居右(穆西)第一,宣宗朱瞻基居左(东)第二,英宗朱祁镇居右(西)第二,宪宗朱见深居左(东)第三,孝宗朱祐樘居(西)第三,睿宗朱祐杬居右左(东)第四,武宗朱厚照居右(西)第四。
7,兄弟异昭穆和老婆占位通过这番不要脸面的操作,世宗终于让老爹享受到单间待遇,不用屈居孝宗之下。熟悉昭穆制度的读者大概能看明白,世宗为了让老爹有独立的位置,不惜把前朝早已抛弃的兄弟异昭穆又捡回来用,目的就是保证睿宗在太庙中的独立庙室,让没做过皇帝的睿宗混进帝统的行列。
把睿宗排序在武宗之上,恢复兄弟异昭穆,这些统统违背礼节,但是,面对不讲理的皇帝,大臣们集体沉默了,虽然没有听说有什么闲话,世宗自己也不免有心虚之感,专门下诏解释说自己“实有不得已之情”。
经过世宗二十四年的苦心谋划,他爹睿宗终于盘踞太庙了,但他终究不是真皇帝,世宗就担心自己千秋之后,后世子孙扛不住大臣们,首先把他爹给迁祧出去,那自己这二十多年不是白忙活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世宗又开始谋划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大内火,方皇后宫也起火,世宗知道后也不派人抢救,导致方皇后烧伤严重而崩。老婆死了,世宗又说,啊!之前宫女们谋逆,多亏皇后救了我,应该以元后之礼安葬她,应该让她升祔太庙接受祭祀。
皇后先崩的,都是先奉于奉先殿,等皇帝驾崩了,在一起升祔太庙,世宗这会儿对妻子深情义重起来,非让方皇后升祔太庙。
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人都不同意,但最后还是受世宗威逼,不能坚持礼法。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一月,升祔孝烈方皇后于太庙,仁宗那个倒霉蛋就被迁祧出来进祧庙了。
此时太庙格局为:太祖朱元璋居中,太宗朱棣居左(东)文祖世室左(昭东)第一,宣宗朱瞻基居右(穆西)第一,英宗朱祁镇居左(东)第二,宪宗朱见深居右(西)第二,孝宗朱祐樘居左(东)第三,睿宗朱祐杬居(西)第三,武宗朱厚照居右左(东)第四,孝烈方皇后居右(西)第四。
按说,本不该祧仁宗的,因为孝宗、睿宗是兄弟,才八世,但世宗非让他爹享受单间,来个兄弟异昭穆,就成了九世,仁宗只有被祧了。这样的宗庙格局也真是奇葩,自己没死先让老婆去占位置,就为了亲爹不被祧,真是不要脸天下无敌啊!
世宗这样做也为后世子孙定下规矩:世宗自己迁祧仁宗,子孙自然依次迁祧宣宗、英宗,而不会去先迁祧睿宗,后来,穆宗继位,把世宗方皇后移除太庙,以世宗元后孝洁陈皇后升祔,也没有更改他爹定下的迁祧规则。
就是这样。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庙制图考、皇明经世文编、图书编、明代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嘉靖庙制变革等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相传雍正生母为何抗议雍正继承皇位?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其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乃系清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帝王”。
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有为明君”,却背负着“弑君篡逆”、“残害手足”的冷血骂名,尤其是在雍正元年五月,其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暴病而亡以后,雍正皇帝又背上了“逼死生母”的罪行。
对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和其子爱新觉罗·胤禛之间的关系,在清朝野史传闻屡有记载,甚至在清朝官方正史中都能看出端倪。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胤禛接过大清皇位以后,乌雅氏甚至给出了“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的消极态度,甚至一度“决意从殉,不饮不食”,似乎明确给出了胤禛继承大位的“反对”态度。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在“九子夺嫡”事件中,成功杀出重围的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可就在雍正皇帝终于等到“成者为王”的胜利时刻以后,昔日的夺嫡政敌们,开始了对雍正皇帝“继位不正”、“弑君篡逆”等负面形象的舆论制造。
面对昔日政敌的刻意抹黑,雍正皇帝有着自己的政治规划和清算安排,可是除了对立面政敌的掣肘,雍正皇帝还承受着自己生母的“不高兴”。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其生母乌雅氏就给予了“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的消极态度,全然没有儿子当皇帝以后,生母该有的欣慰和喜悦。
如此说法,或许还有着乌雅氏谦卑态度的表现,但康雍皇权更迭过程完成以后,乌雅氏的种种行为,则能直接说明对其子胤禛成为大清皇帝的“反感”甚至“反对”态度。
对于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乌雅氏的种种表现,我们援引清朝官方历史文献的记载予以说明。
《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一》记载了乌雅氏数次推辞雍正皇帝为其尊皇太后“徽号”的行为:
此时梓宫大事。正在举行。凄切哀衷。何暇他及。尊崇典礼。实非予心所安。予戒慎居心。谦冲训子。但愿予子体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诸王大臣体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则兆民胥赖。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荣。胜于受尊称远矣。诸王大臣共谅予心。勿复固请。于是诸王大臣等复援据典礼。具摺恳请。皇太后坚执不允。上诚敬谆切、叩请再三。始奉皇太后懿旨。诸王大臣援引旧典。恳切陈辞。
按照清朝祖制,新皇登基,都会将嫡母尊为“母后皇太后”、生母尊为“圣母皇太后”,同时尊上皇太后“徽号”,以示“以孝治天下”的皇统形象。雍正皇帝继位之时,康熙皇帝的皇后均已崩逝,也就只剩了生母乌雅氏可尊“徽号”。
但从《清实录》的记载中,能够明确看出,对于自己儿子雍正皇帝为自己尊“徽号”的行为,竟然出现了3次推辞的情况:
第一次:以“梓宫大事,正在举行,何暇他及”为由,不允;
第二次:面对朝臣恳请,以“诸王大臣体先帝之心,胜于受尊称远矣”为由,不允;
第三次:朝臣援引旧典,恳求再三,仍然是不允;
就算是雍正皇帝“叩请再三”请求,乌雅氏依然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傲娇模样,就是不答应。至于到了雍正元年五月,乌雅氏崩逝,这份皇太后“徽号”,也一直是“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的状态。
按照清朝祖制,“母以子贵”乃系千古通例,乌雅氏至死也不肯接受其子雍正皇帝为其尊上的“徽号”,就足以说明对其继位结果的严重不满。
另外,在雍正皇帝亲自编纂的《大义觉迷录》中,竟然有着乌雅氏想要“殉葬”康熙皇帝的行为记载:
及皇考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朕稽颡痛哭,奏云:“皇考以大事遗付冲人,今圣母若执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将何以对天下臣民,亦惟以身相从耳。”朕再四哀恳,母后始勉进水浆。自是以后,每夜五鼓,必亲诣昭仁殿,详问内监,得知母后安寝,朕始回苫次。
能够从雍正皇帝口中亲自说出,说明了乌雅氏在康熙皇帝驾崩后,想要“殉葬”的真实性。在清朝历史上,确实有过皇帝驾崩、后宫妃嫔殉葬的先例,但自清朝入关以后,除了顺治皇帝驾崩后,为了避免孝庄太后可能的迫害,为了保全董鄂氏家族,孝献皇后董鄂氏的妹妹为顺治皇帝殉葬以后,再无后宫嫔妃为皇帝殉葬的情况出现。更别说是后继之君的生母,为大行皇帝殉葬的情况了。
从上述历史文献的记载中,能够明确看出乌雅氏对于其子胤禛继位的“事实”,明显有着不满甚至反对的态度。按理说,儿子当皇帝,自己被尊为皇太后,从此走向人生的巅峰,乃系一个女性的至高顶点,乌雅氏为何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
本文以雍正皇帝的个人特殊情况、继位以后为稳固皇权进行的相关安排及人事安排等方便,对乌雅氏“反对”其子胤禛登基为帝的原因,予以详细分析:
1、雍正皇帝的特殊个人情况对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史稿·列专一·后妃》中如此记载: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康熙十七年十月丁酉,世宗生。十八年,为德嫔。二十年,进德妃。世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拟上徽号曰仁寿皇太后,未上册。雍正元年五月辛丑,崩,年六十四。
这里,对于乌雅氏父亲担任的“护军参领”一职作出说明。
护军参领,即为包衣护军参领,乃系内务府三旗护军营职官,掌率所辖官兵宿卫宫禁及导引扈从等事。
也就是说,乌雅氏乃系出身满洲霸八旗包衣,其出身并不高。在胤禛出生的康熙十七年,乌雅氏还只是一个“嫔”位之下的低等妃嫔,按照清朝祖制,嫔位以下的低等后宫妃嫔不具备亲自抚养皇嗣的资格,所以胤禛便被当时的贵妃,后来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收养。
拥有一个地位崇高、外戚势力强大的养母收养,为皇四子胤禛在以后的“九王夺嫡”事件中,增加了绝对性的取胜砝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时任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大力支持,为胤禛能够夺嫡成功,做出了不可取代的巨大贡献。
但,一得必有一失,自幼离开生母的胤禛,和其生母乌雅氏之间的关系逐渐淡漠。而等到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生育皇十四子胤禵的时候,此时的乌雅氏已经贵为康熙后宫“四妃”之一,拥有了抚养亲生皇嗣的资格。所以,乌雅氏对于胤禵的感情,远远胜过胤禛。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胤禵被任命为大将军王,远赴西北前线带兵,成为了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那段时间可能是乌雅氏最为高兴的阶段。但,皇位传承的结果让乌雅氏大失所望,和皇八子胤禩等人认为的一样,乌雅氏也认为胤禛抢走了自己爱子胤禵的皇位。对其开始生出怨恨。
2、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对于胤禵的处理,惹怒了乌雅氏雍正皇帝之所以留下“弑君篡逆”,抢夺胤禵皇位的负面名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继位以后种种一反常态的部署和安排。
其中,对于一母同胞的弟弟,远在西北,掌握几十万大军的皇十四子胤禵的安排,则让乌雅氏生气了。
《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
世宗即位,谕总理王大臣曰:“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於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於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允禵至,命留景陵待大祭。
也就是说,在康熙皇帝驾崩,雍正皇帝接过皇位以后,立马剥夺了胤禵的西北带兵之权,并将其软禁在了景陵。
雍正皇帝对于胤禵的“无情”安排,似乎进一步证实了乌雅氏对胤禛夺走胤禵皇位的猜想;同时,爱子胤禵受到胤禛如此冷血对待,乌雅氏心中对胤禛的怨恨更进一步。
3、对于佟佳氏人员的皇恩浩荡,和对乌雅氏人员的薄情寡恩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将自己养母孝懿仁皇后所在外戚家族——佟佳氏家族的人员予以了特殊安排。
《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一》记载:
谕内阁。佟国维袭公奏摺。蒙皇考留中。此一等公爵、著隆科多承袭。佟国维坟茔。交与该部修理。加祭一次。
丙午。谕内阁。隆科多应称呼舅舅。嗣后启奏处。书写舅舅隆科多。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步军统领隆科多、总理事务。
而对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所在的乌雅家族人员安排,有一份雍正皇帝亲娘舅的奏折能够明确说明。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记载:
散秩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虽然将乌雅氏家族从镶黄旗满洲白衣抬旗至正黄旗满洲,但对于其家族人员的安排最高也只是一个正四品的二等侍卫,和位极人臣的佟佳氏家族代表人物——隆科多,毫无可比之性。
当然,对于佟佳氏人员的重用,乃系雍正皇帝稳固皇权、培植自身政治势力的理性选择,但皇太后乌雅氏却不这样看。她会认为这是胤禛在向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报恩,会认为雍正皇帝只念“养育之恩”而忘记了“生育之恩”,如此一来,怨恨之心更胜。
所以,面对生母的数次“拆台”,为了稳固皇权的雍正皇帝也只能无可奈何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之一》、《大义觉迷录》、《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