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活动领军饷,钱伯钧拥有2000官兵?
钱伯钧所部官兵没信仰,有奶便是娘。楚云飞有能力,以民族大义为重。李云龙早有准备。
钱伯钧何许人也?钱伯钧是晋绥军358团一营营长,他跟随358团团长楚云飞南征北战十几年,可以说是楚云飞的老部下,从这个意义上讲,钱伯钧不仅是楚云飞的战友,也是楚云飞的兄弟,不然楚云飞也不会把一营营长的位置让他坐,要知道钱伯钧的一营有2000多人马,名义上是个加强营,实际上钱伯钧享受的是团长级别的待遇。
钱伯钧为什么反水后杀不了楚云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钱伯钧所部官兵没有信仰。其实无论是钱伯钧的晋绥军,还是蒋介石的中央军,他们根本没有信仰,不知道为谁在打仗,甚至有奶便是娘,就像钱伯钧一样,日本人给他个和平建国军的封号他就敢去,根本没有信仰可言,他们和李云龙的八路军有着本质的区别,李云龙所代表的八路军有自己的信仰,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而战斗。结局就是钱伯钧拿着枪逼着他的直属迫击炮兵开炮,但是他的炮兵也不敢开炮。
二是楚云飞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楚云飞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论资历属于蒋校长门生,本该到中央军任职,但是他却鬼使神差般的到了晋绥军阎锡山那里,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自然不敢怠慢,给了个上校团长当。楚云飞是有能力的职业军人,他不同于钱伯钧。当钱伯钧的一营联系不上时,楚云飞立马想到钱伯钧有可能反水,并且只带一个警卫班就敢去钱伯钧的一营,可见楚云飞有能力,有胆识,有魄力。
摊牌的时楚云飞虽深入虎穴,但丝毫不畏惧。钱伯钧一个营虽有2000人马,但不可能都来围攻楚云飞,他的营部最多只有一个排的兵力。楚云飞身边虽然只带了一个警卫班和贴身副官孙铭,但是楚云飞的这一个警卫班清一色的冲锋枪,战斗力丝毫不亚于一个排。再看副官孙铭,武力值在《亮剑》中应该紧紧排在和尚和段鹏以后。所以在和钱伯钧对峙中,楚云飞可以从容不迫。
李云龙早有准备。钱伯钧的那点事其实早就被李云龙发现,不然李云龙的骑兵也不会这么快就安排上,这一点就连楚云飞也明白,不知道只要这边枪声一响,李云龙不会不来。事实确实如此,李云龙骑兵听到枪响后迅速出动,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解决战斗,缴了钱伯钧叛军2000多人的械,楚云飞最后也没能要回来。
清理门户时,楚云飞接过一把马枪敢于和钱伯钧直接对峙,而且让着钱伯钧先出枪,钱伯钧知道楚云飞是有名的神枪手,心惊胆战间刚抬起枪就被楚云飞一枪毙命。
综上,钱伯钧所部没信仰,楚云飞有能力,李云龙有准备,所以钱伯钧纵有2000官兵也杀不了楚云飞。
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在历史上被誉为“得国最正”,合法性第一。当中除了朱元璋是出身贫苦农民白手起家外,另一层原因就是他灭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蒙元。
但不常被提及的是,明朝的军队中,竟然有不少是蒙古人!甚至还有纯蒙古人建制的骑兵部队“朵颜三卫”。许多蒙古出身的将领,在明朝军队系统中的地位也不低。
要知道,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为什么这些蒙古骑兵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呢?
任用蒙古这样的少数民族,来填充军队和官僚系统的情况,并非朱元璋的首创,秦、汉、唐、宋这些之前的王朝,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情形。
比如秦军中的义渠人,就是《芈月传》里和秦国宣太后芈月生孩子过的那个部族,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业中,就有“借戎狄之力”的说法;
汉武帝三大托孤大臣之一的金日磾,是霍去病在河西之战时俘获的,出身还挺高贵,是匈奴休屠王部落的王子;
还有赵匡胤打成一片的鲜卑后裔、后周禁军大将慕容延钊,金庸老爷子在《天龙八部》里,直接将他和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大燕政权的皇族慕容氏挂了钩。
至于隋、唐两朝就更放得开了,李世民直接放话“胡汉爱之如一”,杨隋、李唐皇室有一半的血统是少数民族鲜卑的,什么宇文成都、尉迟敬德、阿史那思摩、哥舒翰、高仙芝、安禄山......统统都是胡人血统。
所以从历史的延续角度来看,朱元璋吸纳蒙古骑兵的做法,完全没有啥可诧异的。
反过来讲,这些蒙古人和义渠、匈奴、突厥、高句丽人一样,为中原王朝出力打仗、流血牺牲,也不是啥稀奇事。
一定非要说个子丑寅卯的原因,我们倒是可以从“民族国家概念”的角度入手。
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的中国,鸦片战争之前,基本只有“王朝”的说法,没有“民族”的强行区分,许多东南西北方向的少数民族,都在或长或短的交流过程中融合了。
这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跟我们现在56个民族大家庭一样的道理。
当中,自然也包括蒙古人。
朱元璋在推翻蒙元政权的军事斗争阶段,出于政治上凝聚汉人的需要,提出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带有浓烈的民族情绪。
但明朝建立后,“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这句话,照样是朱元璋讲的。
啥意思?
就是说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中,从来没说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朋友,不能在明朝的土地上生活,找工作、讨老婆、买房子、当公务员,一切行动都是自由的。
蒙古入主中原后,统治阶层也许还会因为汉化问题争论不休,但底层接受得很快。很多蒙古人长期跟汉人聚居在一起,生活习性已经被汉化。
因而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的灭亡,大部分原因是蒙古贵族们没能治理好社会,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始终未能走上正轨,又有权臣干政,朝政极为腐败,百姓苦不堪言。
这里的百姓,也包括底层的蒙古人,同样是受到蒙古权贵欺压的穷苦大众。
因此等到朱元璋推翻蒙古贵族们的残暴统治,重新洗牌的结果,对于出身于底层的蒙古人,也是翻身做主人的绝好机会。
虽说自个儿是蒙古人,但跟着朱元璋混,有饭吃、有地种、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不比在元朝时挨饿受冻强?
而一些中上层的蒙古将领,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元朝老牌贵族和新兴权贵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对于斗争失败者来说,投降朱元璋是最好的选择。
朱元璋在蒙古人问题上,手段很灵活,一边采取军事打击,一边采用招抚的策略,对俘获、投降的蒙古上层人士加以优待。
比如靠镇压起义军起家的察罕帖木儿及其养子王保保,纵然战功显赫,却因不是世家贵族,在朝中很受排挤。朱元璋对王保保十分欣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以优厚的条件招降他。
虽然王保保自己没降,但他麾下降的将领可不少。
又比如洪武三年被明军俘获的元顺帝孙子买的里八剌,朱元璋加封他为崇礼侯,并在4年后将其放还。
这是种极为包容开放的民族态度,只要蒙古人、色目人及其他各族元朝官员愿意归顺大明,遵守汉之礼仪教化,就能享受华夏子民的待遇。
朱元璋诚意满满,恐慌中的蒙古人就没了后顾之忧,成批成批地成为了新王朝的顺民百姓。
当了百姓就得琢磨怎么过好小日子,过日子就得找工作。
当时的蒙古人最会的是什么?打仗!于是他们被大量编入明军队伍,扮演起了为明朝保境安民的子弟兵角色。
赶上像朱棣和侄子朱允炆争江山的日子,文章开头提到的朵颜三卫就成了香饽饽,被朱棣带着一路南下推翻了建文帝。战后论功行赏,这些蒙古人又是一波升职加薪。
值得一提的是,与蒙古人类似,明朝东北地区的女真人,许多部落也是整编在册的“明军”,努尔哈赤所属的建州女真,两百多年来就是替明朝看门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提,清朝取代明朝,倒是可以解读为原明朝军队系统的一个小头目,趁机夺取了明朝的江山。而在努尔哈赤跟明朝干架的过程中,老对头女真叶赫部,还联合明军屡次跟努尔哈赤作对。
这个叶赫部几百年后出了一个女人,折腾几十年败光了清朝的家底,她就是慈禧太后!
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古一帝?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对话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为“千古一帝”的帝王,寥寥无几,大概是这三个:
秦始皇:开创大统一封建帝制王朝,使大统一思想深入人心,被明代思想家李贽明确誉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奠定两千年疆域版图,把西汉王朝推上顶峰,大汉威名远扬,增强民族自信;
唐太宗:文治武功都取得巨大成就,百姓富足,万国臣服,成为首位被尊为“天可汗”的帝王。
而可以称为“准千古一帝”的帝王有:
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巩固大统一王朝(如果不是刘邦击败项羽,则历史的车轮又要回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隋文帝杨坚:结束四百年分裂局面,改革官制,开创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太祖:结束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开创三百年大宋王朝,以文制武的国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太祖:推翻蒙元统治,开创两百年大明王朝;
清圣祖:维护国家统一,繁荣清朝文化、经济,奠定清朝兴盛的根基。
所以清圣祖康熙帝算不上千古一帝,但属于“准千古一帝”级别,在历史上四百多个帝王当中,可以排进前十。
康熙帝文治武功都取得很大的成就,个人素养也比较优秀,下面逐一介绍,并与其他帝王做对比,来阐述康熙帝为何不是“千古一帝”,而是“准千古一帝”。
一、康熙帝的武功康熙帝在武功方面可谓显赫,他的成就主要有四个:
1、平定三藩之乱;
2、收复台湾;
3、抗击沙俄入侵;
4、击败准格尔汗国。
以上四条,即使能够完成一条,在中国历史上都可以留下赫赫威名,而康熙帝一下子完成了四条,可以说在武功方面非常显赫,而这些成就使其在“准千古一帝”的评选上可以加分不少。
当然,康熙帝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有两个先天性优势:一是清太宗、顺治帝给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包括庞大的疆域,稳定的局势,英勇善战的八旗军等;二是康熙帝以强胜弱,这些敌对势力面对的是整个大清朝,综合实力方面差距还是巨大的。
康熙帝在位时,统治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八旗军还没有完全退化,依然有较强的战斗力,军队数量则在45万左右,即使三藩之乱丢失江南大片领土,但相对三藩30万众依然占据优势。而康熙帝三征葛尔丹,出征军队在十万到二十万人,虽然劳师远征,但相对葛尔丹几万人,依然占据很大优势。至于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入侵,都是占据绝对优势,水到渠成。
相比刘邦、刘秀、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兼有天下,开创新的帝国,康熙帝这些功业的难度简直不值一提。而这些功业也没有汉武帝吞并闽越岭南夜郎等、打通西域、击破强大的匈奴帝国那么威名赫赫,所以康熙帝距离“千古一帝”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他的功业,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重大,是值得赞扬的。
二、康熙帝的文治在文治方面,康熙帝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开创了长达115年的“康乾盛世”(康熙盛世则有40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大清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农业、手工业、商业获得长足发展,政治清明,矛盾相对缓合,秩序比较稳定,国力臻于鼎盛。
据有人估计康熙帝在位末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世界的1/3,工业产量占世界1/2,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达到如此高度。
康熙帝曾下令停止八旗圈地,推行“更名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并且下令“永不加赋”,大大减轻百姓负担,促进了国家繁荣。康熙帝还多次投入巨资、人力治理黄河、淮河和大运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灾的出现,保证了农业生产。
在文化上,康熙帝尊崇儒学,大力支持知识分子钻研儒家经典,并且下诏编篡明史、康熙字典等著作,绘制皇舆全图,大大推动了科技文艺事业的进步。
康熙收复台湾之后,废止海禁政策,加强了与东南亚以及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通过输出丝织品、茶叶、瓷器等,换回了大量白银。随着对外贸易的日益蓬勃,东南各省手工制造业与沿海城镇逐渐兴起,一派繁荣景象。
康熙帝在位时虽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但是他除了继续强化皇权,加强集权统治(如设立南书房,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直接行使皇权)之外,并没有进行影响深远的制度改革(对比隋文帝改革官制、开创科举制等),而且在文化上多次发生“文字狱”惨案,迫害文人,排除异见,多达20余次,最著名的有明史案、黄培诗案、朱方旦案、《南山集》案等,对当时社会和文化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而且康熙帝在位后期怠于政事,吏治开始败坏,朋党斗争激烈,腐败之风横行,国库日益空虚,社会矛盾增加。
所以在文治方面,康熙帝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与隋文帝、唐太宗等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所以还不能达到“千古一帝”的水准。
三、康熙帝的个人素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几乎唯一的两百多年没有出现无道昏君的王朝,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比较高,而康熙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康熙帝从小聪慧好学,他五岁就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废寝忘食。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水利、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这是对他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康熙帝非常喜欢洋玩意儿,对西方科学技术有很大兴趣,但仅仅是喜欢而已,并没有用到国家命脉上,因为对于西方先进科技康熙帝并没有大力提倡,甚至严禁自己之外的人学习,而且对士大夫强调的仍是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对于康熙帝而言,西学倡导自由,如果让民众了解西洋科技,民众的思想活跃了,那么将不利于他对整个帝国的统治。
康熙帝还善于骑射,骑射是清代皇帝必备的素质。康熙帝晚年曾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射兔318只。”康熙帝三征葛尔丹,临阵指挥,表现出较高的军事素养(但相比唐太宗,略逊一筹)。
康熙帝英明果敢,14岁计除鳌拜,干净利落,为后世所推崇。不过相对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唐玄宗发动的唐隆之变和先天之变,他的行为似乎又显得有点小儿科,因为鳌拜对于康熙帝的威胁远不如太子李建成对唐太宗、韦后太平公主对唐玄宗的威胁那么大,对当时局势影响也没后两者那么深远。
四、总结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长达61年,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击败准格尔汗国,开创康乾盛世,文治武功都取得巨大成就,正如《清史稿》评价的那样,“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而康熙帝也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又善于骑射,文武双全。
总体来看,康熙帝具备“准千古一帝”的条件,能够入列前十,但距离“千古一帝”还有一定的差距。
康熙帝是我们比较熟悉并且喜爱的帝王之一,这是因为我们看了大量小说或清宫剧。我们知道,小说或影视剧都是基于历史的基础上艺术创作出来的,为了突出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往往会虚构许多故事情节(就像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一样),这样康熙帝就更加优秀甚至完美无瑕。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受小说或影视剧影响,而是要基于历史事实,这样才能做出客观而正确的评价。
以上为小编对康熙帝的介绍和评价,比较粗略,如果大家想要了解康熙帝的生活细节,领略他的人格魅力,了解康熙帝是如何稳固和治理他的庞大的帝国以及在重大事件当中的英明果断的决策,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大清十二帝》。
《大清十二帝》这本书里对康熙帝有较大篇幅的介绍,内容丰富详实,作者在书中对康熙帝的评价非常中肯:康熙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卓越的帝王之一。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49814471093153823&origin_type=&origin_id=105425140869_3449814773988995481&alkey=1306_105425140869_0_3449814773988995481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49814773988995481\",\"product_id\":\"3449814471093153823\",\"title\":\"【毛毛推荐】【精装大清十二帝】 中国皇帝全传雍正乾隆康熙等\",\"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3cfbaab0acdfd9901c846ed87dd57f1b01b8a122www800-800~400x0.webp\",\"price\":5800,\"market_price\":6800,\"cos_fee\":232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49814471093153823&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734,\"item_type\":4,\"cos_ratio\":4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49814471093153823\",\"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精装大清十二帝 康熙\"}","commodity_id":"3449814773988995481","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49814471093153823&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68,\"price\":58,\"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49814471093153823\",\"shop_goods_id\":\"3449814471093153823\"}","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3cfbaab0acdfd9901c846ed87dd57f1b01b8a122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58,"promotion_id":"3449814773988995481","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毛毛推荐】【精装大清十二帝】 中国皇帝全传雍正乾隆康熙等"} --}
《大清十二帝》这本还介绍了清朝其他11位皇帝,以清朝近300年历史出现的12位帝王来切入历史,娓娓道来。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了解康熙帝继位前的历史背景、康熙帝对后世帝王的影响以及康熙帝在清朝的地位。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新颖的观点,通过简明的体例形式、精炼的文字内容,立体、真实地再现了清代帝王的生平事迹,深刻揭示中国古代社会由乱到治、由治到乱以及繁荣衰败的内在规律,喜欢的朋友可以考虑入手。
我是@对话历史,专注历史领域创作,与历史对话,明智晓理,修身齐家,欢迎关注我,与您一起交流学习!
明朝对后金的优势是如何丧失的?
明亡清兴60年间,明帝国与清帝国不但在军事上进行着血与火的厮杀,同时也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着角力。
满清政权的官僚体制不断优化,八旗制度让满清政府机器运转流畅;经济也由前期只依靠战争掠夺到后期建立日趋完善的经济制度,在满足控制地区人民生活的同时,也能够为前方战事提供足够的后勤支持。
反观明朝,臃肿腐化的官僚制度已经让大明这架陈旧的马车无法前行,整个朝堂暮气沉沉,大部分官员都在混吃等死;经济上虽然仍有着比满清大得多的体量,但是财富却被当权者侵占成为了私产。明帝国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与关外的满清政权不得不加征“三饷”。
闯王李自成在这种内外压力之下,大明帝国在对清战争中日趋疲软,其政治经济上的崩溃直接促使了军事上的溃败。
这么大层面的问题研究本人自知水平还是不够的,这次就在一个很表面的方向上挖掘一下。明军是怎么丧失了对清军最后一点优势的?
最后的优势自从明军在萨尔浒战役惨败之后,国内精兵损失殆尽,此后明军大多时间处于守势。明朝辽东主帅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死守辽东,打造关宁防线,防止清军入关。此时的清军在虽然在野战中占据绝对优势,但面对明军重兵驻守的城池时有些力不从心。
面对装备火炮的高城时,清军的首选战术是引诱明军出城野战,或者利用内奸打开城门与明军进行巷战。实在没有办法,清军只能身披数层重甲,冒着明军的炮火攻城。在宁远之战中,清军在明军的火炮之下死伤惨重,最后连自己统帅努尔哈赤的命都丢在那里。
清军攻城此时明军对清军的优势在于自己的火器,红夷大炮让明军在战场上保有最后一丝优势。明朝自天启年间,开始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佛郎机火炮。当时的澳门虽然理论上属于广东省香山县管辖,但实际上已经被葡萄牙人控制。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在澳门的管理权,葡萄牙人为明朝提供了数十门佛郎机火炮,同时派遣葡萄牙教官训练出了一支200多人的炮兵部队。
一个叛将崇祯六年(1633年)四月,盛京
当时的后金大汗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一个明朝叛将的到来,这个叛将叫孔有德。皇太极之所以如此隆重的欢迎一个叛将,是因为他给后金提供一把无敌的破城锤,孔有德的叛军中有一支完整的炮兵部队以及相关匠人,自此之后后金军有了自己的炮兵。
前文说到,葡萄牙人帮明朝政府训练了一支炮兵部队,这支炮兵部队的前任统帅叫毛文龙,毛文龙在崇祯元年让辽东督师袁崇焕以尚方宝剑斩了,而孔有德就是毛文龙的亲信加养孙。毛文龙被杀之后,孔有德投奔了登莱巡抚孙元化。
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后金兵攻大凌河城,祖大寿受困城内。孙元化命孔有德率军增援辽东。但是孔有德军行至吴桥时,由于军队给养不足,部队哗变,爆发了吴桥兵变。孔有德军由官军变成了流贼,回军登州,在耿仲明的内应下破城,自号都元帅,孙元化忠于朝廷不愿称王,孔有德放他逃离登州。登莱之乱之乱爆发。
崇祯六年(1633年)二月十三日,眼见登州不保,孔有德率叛军近万人突围,弃城登船而逃往辽东,并与四月在鸭绿江口与清军会合,剃发降金。
皇太极不仅收编了这支火炮部队,同时还利用那些火炮匠人来改良自己的火炮,使得后金军队在火炮铸造、炮兵射术、步炮战术等方面迅速完成了对明帝国的反超。
一个不该杀的专家崇祯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632年9月7日),在北京西市一颗人头落地,这颗人头属于前登莱巡抚孙元化,罪名是登莱之乱首犯。孙元化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明朝的炮兵专家,他的老师叫徐光启。
孙元化前文说道,孙元化派出增援辽东的孔有德军在吴桥哗变,而后又回军登州,并占领登州,孙元化战败被俘。囹圄中的孙元化对孔有德等叛将晓以利害,明以大义,孔有德回心转意,请求招安。但巡按王道纯却阻挠叛军的招安,孔有德军再次反叛。孙元化又说服叛军,让他回朝陈明真相。孙元化返京之际,王道纯袭击叛军,乱事扩大。
在兵乱爆发之初,孙元化的政敌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就诬陷其谋反。当孙友元返回北京,被捕入狱,最后被冤杀。
孙元化是明末最出色的火炮专家,“所善西洋炮法,盖得之徐光启云。”孙元化以炮术报国,参与关宁防线的构建,宁远大捷得益于明军的大炮,而这些大炮就是孙元化主持布置的。袁崇焕说:“兵不利野战,祗有凭坚城用大炮一策。”但是孙元化死后,西方军事技术无法在明军中推广,明朝在军事上的优势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