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苍龙大炮,航母的舰岛为什么要设计在右舷?
纵观现代航母的舰岛,除了越来越小,还都安装在右舷,左舷是斜角甲板,形成了宽窄不一的奇特模样。舰岛放在右舷,既有科学原因,也有历史原因。
一、从科学方面来说。单螺旋桨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时,会受到空气动力产生的扭矩、陀螺进动、螺旋桨因素和螺旋桨滑流的影响。
1、扭矩。早期航母上都是螺旋桨飞机,很多螺旋桨从飞行员视角上看是沿顺时针旋转,从机头方向上看沿逆时针旋转。
▲从正面看是逆时针旋转
当螺旋桨推动空气时,空气也给它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力在飞机上形成一个逆时针扭矩,使飞机向左滚转。
2、螺旋桨因素。飞机与气流有一个迎角,螺旋桨顺时针旋转,右侧桨叶下行与气流迎角更大,产生的拉力也更大;左侧桨叶上行,与气流迎角略小,产生的拉力也小。右侧比左侧拉力大,形成偏转力矩,使飞机向左偏航。
3、陀螺进动因素。陀螺转动中受外力时,除了自转还会绕铅直线旋转,也叫旋进。
顺时针旋转的螺旋桨相当于一个右旋陀螺,当飞机姿态改变时,螺旋桨旋转轴就倾向于向左摆,导致偏航。俯仰导致偏航,偏航也会导致俯仰。
为了对抗这种左偏倾向,飞行员要反向蹬舵,用副翼和方向舵调整航向。同时,飞机方向舵上也有微调的平衡片,螺旋桨轴也有相应的偏转角。但这些无法完全消除偏航,还需要飞行员及时调整。
▲方向舵微调平衡片
飞机在航母上降落处于低空、低速,控制舵面效率下降。再加上飞行员疲劳、紧张、受伤等因素无力精确掌控,飞机会经常向左偏航。如果航母舰岛在左舷,飞机就很容易撞上舰岛,飞行员也不容易复飞。
二、另一些因素也占一部分,但没有完全科学证实。1、飞行员都是右手控制操纵杆,机舱空间狭小,操纵杆在驾驶员两腿之间,向左打舵更方便。
2、人的心脏在左边,人体重心偏左,左腿更有力,右腿更灵活,遇到危险时,人会下意识往左躲避。
飞行员也一样,降落中遇到危险也会下意识向左转,就像大部分人开车向左打方向盘、迈步先迈左腿一样。
三、视线问题。1、现代人阅读习惯从左向右,对视线左方事物变化更敏感。舰岛在右舷,甲板左方区域很开阔,飞行员视线良好便于集中精力。若左侧有高大舰岛阻挡,会干扰飞行员判断。
2、按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狭窄水道行驶的船舶应尽量靠右舷水道行驶;两船交叉相遇时,应向右舷船舶让路。所以舰岛在右舷,给舰长、舵手一个开阔清晰的视野,提高行船安全。
四、历史原因。舰岛放在右舷也是历史经验累积的结果。1917年,英国率先将“暴怒”号巡洋舰改建成随战列舰一起行动的高速航母。
▲“暴怒”号航母第一阶段改装结果
“暴怒”号第一阶段改装时,在前后甲板上铺上跑道供飞机起降,中间留着一个巨大舰岛。舰岛气流很乱,又遮挡视线,飞行员降落很困难。
工程师发现,飞行员降落受阻时总是倾向于向左飞,再重新降落。所以工程师在以后的设计中,就把舰岛放到右舷。美国沿习了英国设计,舰岛也放在右舷了。
当然,也有左舷舰岛的尝试。日本就做过试验,把“赤城”、“飞龙”号航母舰岛放在左舷。
当时日本航母都是双航母编队,赤城、加贺一组,飞龙、苍龙一组。日本觉得把舰岛分置于两艘航母左舷、右舷,可以减少飞机起飞时互相干扰。
但实战中这样的设计没有任何好处,反而造成很多麻烦。许多飞行员作战后精神疲惫、身体受伤,在视线不好、低光照条件下,甚至将船头看成船艉降落,造成额外风险。所以日本后来建航母时,又将舰岛搬回右舷。
当飞机进入喷气时代后,左偏问题已经不存在了,但一代代飞行员早已养成左舷降落的习惯,所以舰岛也固定下来。飞行员在航母上空排队进场时,也是按逆时针盘旋。
▲F-18A降落示意图
综上种种原因,在科学原因和历史习惯共同作用下,航母舰岛置于右舷就成了约定成俗的规定。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为什么日本飞机不直接用炸弹攻击对方航母?
1942年6月4日4点45分,从日本联合舰队的四艘精锐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08架战机,按照预定方案出发空袭中途岛。与此同时,日本的第二波攻击波也开始准备就绪,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中途岛海战的经过和南云中将面临的困境。在日本的作战计划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那就是,给日本航母编队规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一个是空袭中途岛,为下一步日军登陆中途岛做好火力准备。另一个则是,消灭因攻击中途岛而被引蛇出洞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残余力量,尤其是那些在偷袭珍珠港时没有被消灭的航空母舰。
日本之所以给日本航母编队规定这样矛盾的任务,出发点是设定在一个时间轴假设上的。那就是,美军在事先对日本联合舰队的行动一无所知,毫无准备。这样,日本航空母舰就先对中途岛展开空袭,进行登陆的火力准备。
接下来,美军在接到中途岛的告急后,出发它的太平洋舰队主力救援中途岛。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对中途岛的作战后的日本航母编队,就可以转过枪口,对美军舰队进行歼灭性的打击。
这个设想是建立在日本的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上的。实际上,由于美军早已破译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密码,对日本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因此,美军决定在战役发起前,就紧急出动航母编队,埋伏在日本航母编队的侧翼,伺机向日本航母编队发动奇袭。
这样,日本就遇到了在它战前进行图上作业演习遇到的情况。在空袭中途岛的时候遭遇美军飞机的袭击。在图上演习时,假设遭受的是中途岛的陆基航空兵的袭击。演习的判定是,日本航空母舰中弹9次,“赤城”和“加贺”号被击沉。但是狂妄自大的负责演习的日本军官随意的就修改了作战结果。当有人问道,如果日本航母编队袭击中途岛时,万一出现美国航母编队袭击怎么办?回答是没有预案。日本海军就是在这样一个麻痹轻敌的氛围下走上战场的。
不过,日本最终还是对美国航母编队的袭击制订了一个预案。事实证明,这个预案没能起到预定的效果。那就是,第二攻击波不以对中途岛为目标,而是以对可能出现的美国航母编队为目标。这个攻击波包括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和36架鱼雷机。这一波的飞行员都是日本海军航空兵的精华,完全可以对付美军的航母编队。
但是,由于日本的密码被破译,作战计划被美军掌握。中途岛的战机都飞到空中躲避,这使得日军的第一波空袭没有起到效果,负责空袭指挥的友永大尉向编队汇报需要第二次空袭。
于是,按照友永的报告,再加上侦察机没有发现美军舰队的报告,南云命令第二波飞机改变作战目标,准备第二次攻击中途岛。这就必须将鱼雷换成对陆地攻击用的高爆炸弹。
但是,就在换装弹药即将完成的时候,日本的侦察机发回了发现美军舰队的报告。这使得南云进退两难。虽然山口少将要求俯冲轰炸机马上起飞攻击,可是,南云最后还是否决了他的建议。
这个时候,南云的舰队上空一片混乱。中途岛的陆基航空兵对他的舰队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轰炸,他被迫把第二波战机里面的战斗机升空加强防御。而下面机库里换装弹药的工作进行了大半,等待他的指示。而第一波的空袭战机这时又返回,急需降落。最终,南云决定,暂时不对美军舰队发动攻击。
南云下令先收回第一波战机,与此同时,马上将弹药换回为鱼雷。整个编队向北撤退,等到做好攻击准备后再发动对美军舰队的攻击。
但是,一切并没有按照他的如意算盘进行。当他做好进攻准备的时候,美军俯冲轰炸机的炸弹也落在了他的头上。几分钟之内,他的三艘航空母舰就遭到了重创。剩下的“飞龙”号在进行了反击后,也被美军击中。最终他的四艘航空母舰全部沉入海底,日本只能吞下了中途岛海战失败的苦果。
有人在事后批评说,南云中将优柔寡断,在发现美军航母编队的时候,就必须要用一切力量对它们进行攻击。哪怕飞机上装载的是对陆地攻击的炸弹。
但是,这种指责对于南云是无效的。南云其实是日本最杰出的航空海战专家,只是他的运气不济,其他人把失败的罪责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实际上,在指挥航母编队的指挥员中,南云的战绩是最佳的。
那么,南云为什么不接受山口的建议,出动航空母舰上已经准备好的飞机对美军航空母舰发动空袭呢?
第一个原因是弹药的不合适。我们知道,本来第二波飞机是准备用来攻击美军舰队的。为了改为对中途岛攻击,日本将鱼雷换装成高爆炸弹。对军舰攻击,鱼雷的攻击效果最好,用高爆炸弹攻击远远达不到鱼雷的效果。
但是,弹药不合适并不是不发动攻击的理由。在当时,日本和美国的航空母舰都是木板甲板。如果高爆炸弹命中航空母舰,还是会给美国航空母舰造成很大伤害的。虽然它没有穿甲弹那么强的穿透力,但也可以对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造成伤害,起到封闭甲板,阻止美军战机起降的作用。因此,弹药不合适不是南云不发动攻击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攻击波的护航战斗机不足。这个原因才是南云不愿意出动第二攻击波进攻美国航母编队的主要客观原因。在当时,虽然说南云的四艘航空母舰拥有261架战机,但是,对于他所担负的作战任务是不够的。
尤其是他的战斗机数量。他拥有的战斗机要组成两个攻击波的护航战队,就只剩下18架战斗机为他的航母编队护航了。这区区18架战斗机,在没有雷达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法完成他的舰队的掩护任务的。
在中途岛的陆基航空兵的越来越猛烈的空袭下,南云只得把第二攻击波的战斗机派上天空,加强空中防御。这样一来,当他得到美军舰队的情报时,就根本没有战斗机可以去为他的轰炸机队去护航。
这样,他的轰炸机队肯定要在美军航母编队和护航战斗机的攻击下作战。可以预料,他们必将遭受沉重的损伤,甚至可能全军覆没。这是南云所不能承受的损失。
第三个原因是南云不愿意浪费自己的飞行员。南云是日本联合舰队中唯一精通海空作战的将领,整个联合舰队,只有他知道,自己的舰队的战斗力来自于自己的精锐飞行员。因此,南云处处都保护着自己的飞行员,不让他们做无谓的牺牲。这是南云不发动对美军航母编队攻击的主观原因。
就拿中途岛海战来说,在整个中途岛海战中,虽然日本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损失了三千多人,但是,在这些人中,飞行员只占了110人,这还包括“飞龙”号反击美国航母编队时的损失。可见,南云对飞行员的重视程度。
在袭击珍珠港时也是如此,南云在判断战局后,认为继续对珍珠港进行袭击得不偿失,会加大飞行员的伤亡,就毅然停止了空袭,主动撤退了。
这是因为,南云知道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一批飞行员,是日本联合舰队多年积累下的精华,他们都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他对这些飞行员爱护有加。如果没有护航战斗机的保护,这些飞行员将会暴露在美军的攻击之下,白白的牺牲。而且这种牺牲,很可能根本就于战局无补。因此,南云才没有派他们去送死。
反观山口多闻,这个被日本后来竭力吹捧的勇将,完全是一个不讲战术的将领。他在遭受损失后急于报复,竟然把他的手下有限的航空力量分散开来,发动了两次空袭。如果他能够沉住气,将他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及战斗机搭配好,会给美军航空母舰以更大的打击。他一次攻击就可能把两次都无法炸沉的“约克城”号送进海底了。
在南云下决心的时候,还有一个意外情况,那就是第一波战机的返回。这波战机燃料即将耗尽,有的已经中弹受伤,急需降落。如果派第二波战机升空,那么这些战机和飞行员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这也是南云无法承受的。
结语:在南云中将得知美国航母编队就在身边的时候,他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孤注一掷的对美军发动攻击。而是将第一波飞机收回,同时舰队北撤,给飞机换装弹药,组织第二波攻击波。这是因为南云不愿意自己的战机在没有护航战斗机队的保护下去作战,也不愿意遭受第一攻击波无法降落遭受的损失。
出于对自己的飞行员的爱护,和对自己力量的珍惜,南云决定在力量准备好后再发动都美军舰队的攻击。南云最后的决定实际上是在赌博,但是,这一次运气不在他这一边。最后,在他的飞机就差五分钟就可以升空的时候,赶到的美军俯冲轰炸机投下了炸弹,终止了他的美梦。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战时期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为何被称为大和旅馆?
大和号战列舰诞生于二战时期,是日本海军的巅峰之作,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战舰,它的建造成本甚至超过了普通航母。
众所周知,二战时各国航母结构简单,跟现代航母的性能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这些航母成本并不算非常高,一般在几百万美元;而且建造速度也非常快;不到一年时间就能打造一艘航母。
二战中最有名的航母,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首舰"埃塞克斯"号耗时已经够久了,只用了15个月就下水了。
可是为了建造大和号,日本用了五年的时间(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跟建造现代航母耗费的时间不相上下;建造成本更是高得惊人,相当于十几吨黄金。
花在它上面的钱高达1.2亿日元,可以制造3艘飞龙级航母。
日本把大和号当作大和民族的一种象征,从战舰命名就不难看出,它对这艘战舰寄予厚望,充满期待。可以说为了建造大和号,日本海军不惜血本,倾其全力。
大和号物有所值,它有很多亮点,哪怕是放到现在也值得称道。首先是它的排水量很大,达到69000吨,比同时代的航母还大的多。
其次是防御能力超强,别的不说,光是合金钢板装甲,就用了3万多吨;其中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
舰身所有部位都被装甲包裹,重要部位都能经受460毫米大炮的轰击,即使烟囱的关键部位也装上了厚厚的装甲,可谓是武装到牙齿了 。
作为一艘战列舰,大和号的火力自然也非常强大。该舰装备有3座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以及各种副炮和对空机关炮。
大和号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它的生活设施非常完备,甚至堪称豪华。
豪华到什么程度,能跟日本的大和旅馆媲美。大和旅馆是日本最有实力的财团,有"日本东印度公司"之称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开办的高级酒店。
它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五星级酒店,其豪华程度当时在亚洲是一流的,世界上也能跻身豪华酒店之列。
首先是官兵卧室空间很大。
我们知道战舰不比陆地,面积有限。
因为上面除了驾驶室、指挥室,机房,还要有燃料库、武器库等,这样一来,生活区面积就会非常小,可谓是寸土寸金。
但是大和号的编制舰员总数2250名,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平方米,是普通驱逐舰的3倍。
军舰上的士兵都有自己的卧铺,睡上舒适的席梦思大床。
普通军官两人一室,中高级军官都有单独的卧室。
中高层军官的单人间内不但有单人床,还有写字台、沙发及茶几、书柜。
中上层的军官办公室都铺着地毯,四壁为咖啡色的麻栗木护板。
勤务兵每天都要在办公室放置熏香,洗手间也不例外。
在洗手间,淋浴和浴缸的盥洗设施一应俱全,保证官兵在任何时候都能洗热水澡。
军舰上各生活、工作区域都通有冷暖空调,给官兵营造了一个四季如春的工作、生活环境。
住的地方如此舒适宽敞,吃的也毫不含糊。为了保证官兵吃好,硬件设施非常完善,上面建造有食品冷库、烹饪台、料理台、配餐台。
为了保证官兵吃到新鲜食品,战舰上还专门建造有冷库。
总容积达到230立方米,相当于600台家用冰箱,可以储存足够水兵吃3个月的食品、食材。
有了好的设备,还要有好厨师。
大和号的厨师都是从当时日本最高档的东京帝国酒店、以及战前日本邮船会社的豪华邮船上征用来的。
这些厨师不但会加工出各种日本风味的食品,还能非常熟练作出咖啡、麦片粥、面包之类的西餐。
要想让士兵吃好,既有设备和厨师是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要有食材。
军舰上为官兵准备的食材除了米麦、面粉,还有各种海产品以及猪牛肉、火腿、鸡蛋、乳制品、新鲜蔬菜。
大和号上各烹饪室都设有专门的食品冷库、烹饪台、料理台、配餐台,还有具有领先水平的电气食品保温器。
战舰上不仅有蒸饭锅、菜锅、粥锅、电饭锅、调理机、洗米机烤箱等烹饪设施,还有餐具消毒设备和食品安全监测设备。
除此之外,烹饪所里还有小型烤箱,士兵可以自己烤制面包、洋果子(西式点心)和布丁。
吃的很好,喝的也多种多样。士兵们不仅能喝到茶汤、羊羹;还能喝到柠檬汽水等清凉饮料。厨房内还配备有冷冻机、冰淇淋机,以保证士兵在炎炎夏日吃到冰淇淋。
除此之外,舰上还有酒保仓库,储存有40多吨包括威士忌在内的各类洋酒。
军舰上的小卖部里,烟民可以买到日本本土出品的"旭日"、"金蝙蝠"等品牌的香烟。
毫不夸张地说,大和号的生活环境,不仅在日本军舰中是一流的,就是跟美舰相比也毫不逊色。
大和号战列舰虽然威力巨大,但生不逢时;因为海军已经进入航母时代,战列舰风光不再。
因此大和号在二战中没有什么建树,作用也只能是一个豪华酒店。
在冲绳战役中,这艘被日本人寄予厚望的战舰,首当其冲,遭到美国舰载机的群殴。
1945年4月74时23分,在遭到34枚鱼雷、炸弹袭击后,大和号因弹药库发生爆炸葬身海底。
第2舰队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将,舰长有贺幸作大佐和舰上2000多名官兵阵亡,只有269被救。
从此后,大和号这个豪华旅馆不复存在,成为历史记忆。
军事实力隐藏最深的国家是日本?
作为一个战争潜力在全球稳坐第四,经济规模世界第三的科技大国,日本,军民工业产能也在世界前列,名义上却还没有一支军队,当然是军事实力隐藏最深的国家。
其实外界看到的这些,还只是日本表面现象,在只有25万左右员额自卫队深层潜藏的,海陆空自现役兵员的培训机制,是把每个自卫队员都打造成一名,至少具备指挥一个基本作战单元(排连级)能力的指挥官。海自的多数舰艇役龄都很短,多数只有20多年就退役封存,再投入更新型先进的现代化舰艇加入现役;空自的战机规模虽然与美中俄差距不小,也有相当一部分相对老旧的【F5】继续服役,但日本的自主产能【包括F35组装线】绝不低于英法,可以保证空自的持久战力。
这支自卫队战时短时间内,即可动员爆发出一支两百多万大军,而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保障有力的强大作战实力,各方面综合国力支撑的这支自卫队,转身就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国防军,估计除了三大强国之外再也找不出它的对手,身边的韩国、南亚霸主的三哥、曾经打得美帝鼻青脸肿的越南,欧洲傲慢的不列颠、梦想世界一极的高卢雄鸡,打遍阿拉伯世界的中东小霸王以色列,没有一个可与其相提并论。
出云/日向级航母、苍龙级AIP动力潜艇、金刚/爱宕级驱逐舰短期内即可大规模扩建,远洋投送能力可以紧随三大国之后,其它几个军事强国望尘莫及。英、法、印、以不要妄想以核武取胜暂时无核的日本,必要时用不了180天,拥有巨量核原料储备的日本核武,就可以被拥有精准返回能力的,奥普斯龙火箭投送到这几家的任何一点。
这些年通过航天领域发射能力的快速发展,其天基态势感知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信息链传输能力保障的军力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挥就可稳居世界第四而且这是世界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具备的实力。日本表面上没有专业的间谍部门和特种作战部队,但在情报收集方面仅从已暴露的事件中,就可以断定绝非泛泛之辈;前几年组建并经过美军系统训练的,天上空挺团地上西普联的特战突击能力,至少排在中美俄英法以之后的世界第七!
各方面因素全面整合,日本的综合战争潜力稳居世界第四!但其表面上却没有国家军队,说日本是军事实力隐藏最深的国家,不容置疑的实至名归,那个神自信能上天的三哥、傲慢的高卢鸡、狂妄的日不落帝国不服也不行!
二战中有哪些战役的指挥可以被称为决定胜负的神级操作?
在二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经典的争夺战役,有些战役可以说是彻底的改变了整个战场的变化,最终让同盟国成为了最终的赢家。
说到二战,笔者对于一些著名的战役可以说是如数家珍,特别是一些扭转地区战场战役的指挥官,必定要名扬千古。
二战的北非战场中,轴心国的德国指挥官是被人称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同盟国的指挥官是英国的蒙哥马利。
这两个人可是牛人啊,隆美尔有两个很拉风的绰号:“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他还是“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公认的世界军事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作为隆美尔的对手,蒙哥马利也不是吃素的,他同样和隆美尔一样是陆军元帅,但他是同盟国英国的元帅,同时他也是著名的军事家,他指挥过著名的重要战役有: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
让我们把目光转到二战北非战场中,1942年10月下旬在埃及的阿拉曼,这里正在酝酿一场空前的大决战。
在1942年10月之前,轴心国和同盟国的较量,互有胜负,大家都没有能拿到可以改变整个战场的决定性胜利。往往不经意之间,潘多拉之盒就会打开了。
同年的10月23日晚上,同盟国的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发布了对轴心国北非军团的反攻命令。这次代号“捷足”的反攻,确实是打了隆美尔一个措手不及。
这次的战役中,同盟国的军队接连突破敌人的防线,到了11月2日,盟军对德意联军的结合部发起猛攻,很快就攻破了德意联军的防区,一直向西突进。
11月4日,隆美尔不得不选择了撤退,他在向西撤退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这一退就是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北非了。
阿拉曼战役中,双方都损失惨重,同盟国这边英军阵亡人数达到了7000多人,而轴心国的德意联军更是损失惨重,伤亡以及被俘虏人数就差不多有6万人。
这场战役也是北非战局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从这次战役后,德意联军在非洲战场是节节败退,最后被盟军完全赶出了非洲。
在阿拉曼战役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参加进攻的盟军有20万人,坦克1000辆;参加防御的德意联军共有10万人,坦克500辆。
更有意思的是,在隆美尔撤退之后,盟军追着不放,打算一鼓作气把德意军赶出非洲,但是却因为一场大雨,而停止了对德意军的追击。
我们是瀚海自媒体工作室,历史的记忆由我们为您讲述,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希望留下您的点赞+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