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征途私服,极少的文字表现极大的意境?
问题:极少的文字表现极大的意境,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文字的表现力或者说汉字的表现力能有多大?
....
用极少的文字表现极大的意境,是古诗词的特点,文字的表现张力有多大,取决于作者的学识和文字的驾驭能力。适合的选取意象,巧妙的意象组合可以形成宽广的意境,高超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给读者带来广泛的联想。
一、省略相对于散文来说,诗短小得多,因此省略成了诗家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省略主语。
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省略了“我看到”。
又如:佳人拾翠春相问,省略了“在”。特别注意这个春字,刚学诗的人, 不敢把春字放在这个位置的。
二、含蓄 留白刘皂的《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结尾绝佳,意味含蓄而深远。
三、多意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写的人可能就是写了眼前所见,但是诗的文学属性决定了,读的人一定会联想.........
四、寄托寄托往往有言外之意,表面是一层意思,背后是一层意思,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古人说一些景语皆情语,表面是环境,其实是心境。
结语好的诗词作品,有多重语境,有言外之意,有隐喻寄托,而且还是用及其简略的字来表达,最短的五言绝句只有20个字,却有无数的千古绝唱。结尾处再放上几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街味道1966年至1976年拍摄的故事片电影有哪些?
不完全统计,1970-1976年拍摄的电影有102部,其中1966-1969年的文革初期没有拍摄过电影。从1970年开始,中断的电影拍摄工作重新开始:
1970 2部
《红灯记》(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0《智取威虎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01971 2部《红色娘子军》(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1《沙家浜》(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11972 5部《白毛女》舞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2《海港》(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龙江颂》(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红色娘子军》(京剧)八一电影制片厂1972《奇袭白虎团》(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21973 4部《海港》(京剧,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3《青松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战洪图》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艳阳天》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1974 19部《半篮花生》(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创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杜鹃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渡江侦察记》(重拍)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钢铁巨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火红的年代》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金光大道 下集》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南征北战》(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平原游击队》(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平原作战》(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沙家浜》(粤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4《闪闪的红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无影灯下颂银针》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向阳院的故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一副保险带》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园丁之歌》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74《侦察兵》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1975 26部《阿勇》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碧海红波》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草原儿女》(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长城新曲》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车轮滚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春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第二个春天》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渡口》(河北梆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沸腾的群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烽火少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海霞》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红雨》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黄河少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激战无名川》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拣煤渣》(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金光大道 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决裂》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雷雨之前》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难忘的战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人老心红》(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沙漠的春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小将》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小螺号》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5《沂蒙颂》(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战船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1976 44部《阿夏河的秘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长空雄鹰》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春潮急》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反击》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枫树湾》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6《海上明珠》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欢腾的小凉河》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寄托》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江水滔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金光大道 中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金锁》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开山的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连心坝》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芒果之歌》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南海长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南海风云》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南疆春早》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牛角石》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青春似火》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沸腾的群山》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宝莲灯》(上、下集,河北梆子)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山村新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山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海上明珠》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山里红梅》 珠海电影制片厂 1976《锁龙湖 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磐石湾》(京剧)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新风歌》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雁鸣湖畔》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征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年轻的一代》(此片系重红豆博客拍)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难忘的战斗》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主课》 广西电影制片厂 1976《审椅子》(京剧)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新风歌》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管得好》(吕剧)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三定桩》(莱芜梆子)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小店春早》(黄梅戏)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红军不怕远征南——长征组歌》(舞台艺术片)八一电影制片厂1976《红云冈》(京剧)八一电影制片厂1976《红霞万朵》(黄梅戏)珠江电影制片厂1976《两张图纸》(湖南花鼓戏)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76一月的汽笛 上影1976【未发行】那树先生到底该怎么理解?
树先生,是二十一世纪的狂人日记,更是这个时代的阿Q正传。
树先生,现代的阿Q。每个人树哥的叫着,只是一种调戏的叫法。穷人,弱势,善良,无助,生活在低下层,造成了他好多无奈。树先生无所事事吗?不,他有份工作,但是老板辞了他。树先生的亲情在他结婚那天,弟用暴力无情割断了他的亲情,母亲和弟弟,在拿到拆迁款后,带着钱离开了他。他的爱情,成了一场梦。他的友情,在别人的婚礼上,让他下跪。 他为什么老梦见他爹和他哥,因为死人不会害人的,也不会伤害人,他死去的亲人成了他唯一的感情寄托。树先生的手,想做什么,却一直做不到,总是那么无奈、无力、无着落的摆着。抽烟是他唯一的爱好精神寄托,抽烟能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活着。树先生,在社会的底层,在农村,还有好多好多。
每个人难免都会生活在一定的阴暗之中,而树就生活在父亲打死哥哥的阴暗中。如果仅是看电影你会说树哥哥的死与他毫无关系,为何他会有如此强烈的意念(姑且这么说)?那是因为曾经他的这位已故的哥哥给了他对新鲜事物的想象,然而却被代表规矩的“父亲”勒死在树上。可以这么说:
父亲有三个孩子,分别是指社会中三类人。 第一类,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或者说逆社会潮流而行的将会被“父亲”扼杀掉,也可以说任何不按“父亲”的套路出牌的耍流氓的将会出局! 第二类,顺从这个社会,顺从大趋势,顺从“父亲”的就可以住进新家,开上好车,娶上媳妇! 第三类,对社会认识不深,知道自己被大潮流约束而无能为力。对生活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是顺从还是反抗。也想生活的更好,也很要面子,虽说没有反抗但也没有大的能力!“哥哥”代表的是一种新文化、新思想的萌芽,而“父亲”就象征着这病态的社会,生生勒死了“哥哥”,让活在当下的“树”记不清“哥哥”的样子,命运也就这样随波逐流了……火灾之后的“树”看清了“哥哥”的样子,并在“哥哥”的鼓励下娶了“媳妇”,而“新媳妇”就是代指新的文化思想,然而在这病态的社会中,“新媳妇”失去了“水”的源泉,没有存在多久就离开了……就像是在“红流”中摔了一跤,“树”最后还是无奈的选择了跟随。
一切看似都有种无可救药的感觉,树注定要这样阿Q式的生活下去,到死都不会有人明白之所以这样的真正原因。但是毕竟在树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还有一个怀着他孩子的小梅(呵呵呵,精神上虽然已被打垮,但是这事上还真是顽强),还是代表了期待新兴的事物吧!
最喜欢他的哪一首诗词?
很多伟人都会写诗词。你喜欢哪个伟人?最喜欢他的哪一首诗词?
我的回答是:
我最喜欢的伟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一生中留下许多诗词。其中最有名气的应该是词《沁园春.雪》。但我最喜欢的,是词《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全诗于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此词作于1936年2月。时年毛泽东主席43岁。
1935年10月,红军经长征到达陕北后,次年2月从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西部。在清涧县袁家沟,为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余米雪塬高地,看到白茫茫一片,随感作下此词。
此词最早发表于1945年10月14日重庆《新民晚报》。
1945年晚秋,毛泽东主席赴重庆国共和谈时,赠此词于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45年10月14日, 重庆《新民晚报》刊登。一时间,轰动山城重庆。轰动中国政坛。
当时一些别有用心者,怂恿文人墨客纷纷填词唱和,想以文采和气势压倒此词。据统计,自1945年10月至46年2月,全国相关报刊共发表以《沁园春》为题词30余首,无一能出其右。此着更进一步铸就《沁园春.雪》这首词名气。
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蒋介石在国际国内人气正旺。
而《沁园春.雪》公开发表,通过其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人物,还看今朝”,社会各界名流都认为,毛泽东主席雄才大略,远在蒋介石之上。
1936年作此词,中国革命正值经历长征后没立穩脚跟时期,还完全处于蒋介石军队围堵之中。但那时毛泽东主席,就已经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充满信心。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晚秋。毛泽东当时32岁。年轻的毛泽东作此词,飘逸清新自然,无任何刻意雕琢痕迹。
此词是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去广州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停留而作。
全词于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悵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僧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发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相对于《沁园春.雪》,写作时间年龄相差了11岁。两首词都明显表现出毛泽东主席对国家命运感概,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写的凝重深沉,透露的是对天下己任刻意追求。《沁园春.长沙》,写的飘逸清新,其远大情怀似乎一种一气呵成自然流露。
从《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词句中,看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的一种勇担未来天下大任灵气。
一是对中国革命前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忧患;二是认定中国革命奋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必胜信心;三是将来统领中国革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
《沁园春.长沙》词中这种字句里自然流露与清新飘逸,没任何雕琢痕迹灵气,也正是我最喜欢该词原因之所在。你看过的喜欢的日本电影?
喜欢的很多啊 日本纯爱片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没点耐心还是看不下去,节奏太慢,不过看完后都是让人有种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
喜欢的纯爱电影有:《情书》主演:中山美穗,柏原崇;
宫崎葵的:《现在只想爱你》《编舟记》《假如猫从世界消失》《初雪》《喜欢你》《害虫》
熟悉的女明星的话,最熟悉的是宫崎葵,我是葵酱死忠粉!还有有村架纯 石原里美
苍进优 长泽雅美
简单介绍两部电影吧 个人推荐《情书》和《编舟记》
《情书》是关于暗恋电影的巅峰吧 还有什么比暗恋一个人更纯爱的呢 超虐电影 伯原崇帅到掉渣 中山美惠美的不食人间烟火
那一转身的温柔
藤井树和藤井树,他和她有一样的名字。 从FTP下载的电影看完后我会删去,唯独这部放了许久。会翻出来看,温习每一个藤井树和藤井树在一起的时光。初中入学点名,两人同时答到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他和她被恶作剧地选为图书管理员。他是那种英气骄傲的男生,他不苟言笑,用拳头教训嘲笑她的男生,他有小小的心计,在夜晚的自行车停车场借着她手摇的灯光查看试卷拖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他深情腼腆,把对她的爱小心翼翼地藏在图书卡背面。她对他是有好感的,她不会忘记那个穿干净白衬衫立在窗边看书的男生,
连当年拿错的试卷都一直留在箱底不舍得丢弃。她在回避着他,也在回避着自己的内心,挚爱的父亲早早撒手人寰让她过早地学会隐忍自己的感情,年轻的心事羞涩难与人言。很多年后,当她再次返回校园遇到当年的班主任,得知他登山去世的消息,整个世界霎地黑了一下。在风雪中她停下自行车咳嗽,眼泪流不出来。 他们的最后一次会面是她父亲刚去世后,他来找她代还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她看着他认真地说出“请你节哀”,在父亲去世后第一次会心地露出了笑容。最后的画面,留给他的是站在雪地中笑脸嫣然的她,留给她的是在自行车上单脚支地羞涩地看了她最后一眼的他。后来她回到学校,得知的却是他已经转学的消息。在图书馆她微微踮起脚把那本《追忆似水年华》插入书架中,离开图书馆前转过身久久望着他曾经立着读书的窗户,她知道这一转身就是对这段感情的永诀了。 许多年后,她还记得他在夜色中向她走来,黑色的夜晚和白色的衣衫衬托着他明亮的眼神。许多年后,当他登山遇到雪崩跌至山谷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唱着“我的恋情,随着南风飞翔”,他一定想起了在夜色中听到脚步声向他转过身来的她的清秀脸庞。
是不是每个人的少年都一样,都是暗暗地喜欢一个人却要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是不是每个人的少年都不一样,怀着不同的际遇和心境,最美好的,怀着不同的浪漫。 许多错失的美好,并非我们不想抓住。普通的家境、亲人的期盼、想要实现的理想,少年的我们不总是那么勇敢,也许只是默默在心底记着她或他温暖的笑容。在这份自己从来不愿意承认的甜蜜里,走过许多岁月,渐渐地学会面对生活,面对失去。正如渡边博子,对着藤井树遇难的山谷喊出“你好吗?我很好!”,是深深的爱与眷恋。 在图书馆,岩井俊二有意让镜头微微过曝,梦境般美丽。她回头看着被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和飘落的樱花花瓣,想起那不可再追的过去,恬静温柔。她转身离开,坚决又不舍。 无论多少年后,这些日子总会再次让心温热。
《编舟记》
说实话,看《编舟记》是因为有宫崎葵,不过葵酱中途才登场,等的好辛苦,哈哈。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十佳。和许多类似日本电影一样,《扁舟记》的开头沉闷寡淡,出版社不被人待见的死宅马缔光也,被发配&发掘到辞书编辑部,接替退休的编辑荒木公平。因为盈利少,辞书编辑部一直被视为出版社的累赘,生存堪忧,几个残兵弱将却志存高远,着手编纂一部“穷尽新词不落后于时代的词典——“大渡海“。全片主线故事波澜不惊,并不会超出你想象的范围:18年重复而漫长的词语搜集过程中,马缔光也经历了诸如部门撤销、伙伴调离以及斯人故去的大小变动,他几乎是用同一种呆滞迟缓的表情,木纳而坚定地应对人间悲喜。影片的节奏沉着而轻灵,所有动人的对比映照,都草蛇灰线地埋伏在琐屑细节中。这样的题材,似乎也只有这样不疾不徐的节奏,才能映衬时间之拙,化解文字之重。
“若你喜欢怪人,则我很美”,这大概是男主角马缔光也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而这样一个闷货,身边吸引的自然也是各路朴素的奇葩。影片讲述友情、爱情、亲情,饱蘸浓情却不着痕迹。
日本文化,让人欣赏的一点,就是得体的分寸感。比起马缔光也的爱情,主编加藤刚和夫人松本千惠的感情更让人感动:加藤刚重病,千惠看茶迎客时哀而不伤,最后列席发布会,一声礼貌谦和的“谢谢”,无尽之意尽在言外。而最让人心暖的一句台词,自然还是马缔光也房东鼓励他的那句话:“这么年轻就做你喜欢的事,你真幸运啊,接下去就只管做下去就好啦”。影片的结尾,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当《大渡海》词典五校收工,以超出大多数人耐心的代价得以最终出版时,整个发布会有序却略显轻简,一如影片本身的基调,内敛而节制。没有“苦守寒窑十八年”的那种自怜怨气,也没有一朝得志的娇蛮得意,只有“好了,到这里了”的淡定从容。生活中,不常常正是这两种不平之气,消解了我们所有坚持和努力的价值?开看《编舟记》略有焦虑,因为最近业余时间有限,能看的电影不多,而奥斯卡季难免又有太多选择。但看到最后,竟然心平气和。年轻时候,我们总是心太急,心太急,总感觉身边有跑得更快的人,自己有更好的选择。非得熬过了青春,才明白: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不是浪费在这里,就是浪费在那里。得失相抵,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编舟记》没有夸大征途的艰辛,也不描绘山那边的美景。不望山跑马,就不会望而止步;不望梅止渴,就不会失望反悔。《编舟记》只是说:做一件事,需要的是耐心,扁舟渡海,慎终如始,其他的,就交给时间本身吧。安心,是相信一切皆有所回报;而人生最大的回报,就是: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