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异界之风流邪帝,邪帝风流狂僧无敌是哪本小说?

CF排位号 admin 2023-07-30 07:00 246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排位小号

异界之风流邪帝,邪帝风流狂僧无敌是哪本小说?

邪帝风流狂僧无敌出自小说《神空天下》

异界之风流邪帝,邪帝风流狂僧无敌是哪本小说?

网络小说怎么起书名?

网络小说起书名,要从作者实力,目标人群和作品的重点衍生版权方向来看。

这是一个有着顺序关系的。

若是一个普通作者,那么就要看自己的小说是否是无线向的,可以起某某主宰,某某大帝,某某邪王,总裁爱上你之类的名字。如果是出版向或者是短篇(网文短篇是指6万字左右)需要起一个清新的名字,比如一看就很文艺(但切忌不要绕口)的名字。

若是大神级作者,考虑的通常是作品的改编问题了,他们甚至会在文中为改编方向比如游戏进行一些专门设定,这时候他们的书名也会顾及到作品改编这一块。若是想成为一部爆火神剧,肯定不能取和别人作品名字相近的书名。

还有就是你的目标人群,如果你的目标人群是学生,你起一个宠妃爱上你之类的名字,可能不太容易获得广泛的传播。同样的道理你的目标人群是女生,你起一个妻妾成群的名字,也不会受到欢迎。

全是一家之言,姑且一听,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皇后?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诞生了数百位皇帝,而皇后的人数则远超过皇帝,她们有的是皇帝原配,有的是继位,有的则是追封的。而如此多的皇后中,有哪十位能称得上中国历史“十大皇后”? No.1 唐高宗之后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第五个贡献是知人善任。但是,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武则天遭到的非议要比颂扬多得多。有的说她任用酷吏,肆行诛杀。武则天从做皇后到做皇帝,不断受到各种势力的反对。武则天除了动用武力镇压公开的反抗,便任用酷吏,来打击那些对她表示不满的人。由于她过高地估计了反对她的力量,因而也滥杀了许多无辜。但她诛杀的,主要还是贵族官僚及其党羽和家属,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关于她的内宠问题,因为武则天是皇帝,凡是皇帝,男皇帝可以有的,女皇帝也可以有。实际上,比起任何一个男皇帝的后宫来,她的男宠是微不足道的。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No.2 清太宗之后孝庄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No.3 辽景宗之后萧绰 萧绰(953年—1009年),中国辽朝女军事统帅、政治家。小字燕燕,辽朝皇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969年被册封为皇后,因辽景宗体弱多病,所以萧绰多临朝摄政,景宗去世,年仅35岁。萧绰在母寡子幼的情况下稳定了辽朝局势。1004年签订澶渊之盟,1009年还政辽圣宗,同年去世,年仅57岁。 萧绰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一位女性统治者,为契丹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她在位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历代军事家的展厅里始终悬挂着萧绰的画像,我们通常称她为萧太后。 萧绰自幼便长的聪慧、美丽,而且成熟得很早。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971年(保宁三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3子3女。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代理。975年(保宁八年),辽景宗谕史馆学士:“在书写皇后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表明萧绰可代皇帝行使职权,辽景宗的许多政绩都有萧绰的功劳。 No.4 汉文帝之后窦漪房 窦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观津村)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贫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备受命运垂青,由民女到宫女,最后成为辅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汉江山的杰出女性。 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驾崩,吕雉作为皇太后操纵国政。当时,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窦氏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国后,深得代王刘恒的喜欢,宠爱并封为美人。初入代宫代王刘恒已有王后,等代王王后病死后,代王独幸的窦美人被封为王后,在代国期间先与代王刘恒生长女刘嫖,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汉景帝)、次子刘武(梁王)。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景帝刘启即位,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史称:窦太后。窦后从皇太后开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 窦太后是西汉最后一位拥附“黄老思想”的统治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由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她谋传胶东略承沛公,芳流观津名留汉青。她的时代上承汉高祖伟业,下启汉武帝雄风。 No.5 宋真宗之后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又名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名不详,民间戏曲中将之称为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辅佐宋仁宗创下“仁宗盛世”。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氏不果,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逐刘氏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然而,赵恒虽迫于皇命把刘氏送出王府,把刘氏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却不愿离开刘氏,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氏过了十五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继承大统,再也不用与刘氏偷偷来往了。赵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册立郭氏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氏,很快把刘氏接入宫里。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刘氏为四品美人,正式成为后宫妃嫔的一位。当时,郭皇后之下,只有刘美人最为尊,连王府姬妾杨氏都只被封为五品才人。这时候的刘氏,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氏虽然已经36岁,可是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 身为皇后的刘氏,却不像其他妃嫔只知争宠,她才华超群,通晓古今书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离不开她。每日批阅奏章,刘皇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刘氏。 虽然刘太后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氏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仁宗称刘氏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刘太后虽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太后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太后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 No.6 汉高祖之后吕雉 吕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掌握汉朝政权长达十六年。《史记·吕太后本纪》(项羽和吕后不是皇帝,但是司马迁仍将他们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是《史记》中唯一一篇单独为女性作的传记。 吕后为刘邦剪除异姓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吕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划诛杀诸旧臣,从中取得实际政权。又毒死赵王如意,砍断戚夫人手足,使她变哑,并置之厕中,名为「人彘」。惠帝不满吕后所为,忧郁而死。吕后遂临朝称制,为中国帝后专政的第一人。 历史上对吕雉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无论如何,在我们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当时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功绩为定论的,所以仅在这一方面,对她的评价是正面的。 No.7 汉光武帝之后阴丽华 在历史上,光武帝刘秀同他的皇后阴丽华,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此言出自《后汉书?皇后纪?光烈阴皇后本纪》: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阴丽华(5年-64年),南阳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后裔。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史载,刘秀是个平民的时候,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不禁叹曰:“娶妻当得阴丽华”。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氏为妻。一年之后,刘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于西汉王室的郭圣通。东汉王朝建立,郭氏成为皇后,阴丽华则为贵人。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废,贵人阴丽华受封为皇后。阴丽华在位二十四年,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后汉书·皇后纪》记载阴丽华的性格:恭谨俭约,很少嗜好赏玩珍品,不喜欢嬉笑戏谑。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阴丽华皇后内持恭俭,外抑宗族,为一代贤后。 No.8 唐太宗之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 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除尽心尽力的照顾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遗孀外,并悉心安排住处、挑选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极尽抚恤之意。 虽然长孙皇后贵为一国之母,但生活勤俭朴素,完全没有官夫人的奢靡习性。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不仅如此,她也带动儿子、嫔妃们都这样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议添购一些器具给太子使用,长孙皇后知道了很生气的说:“现在国家刚建立,百姓还生活在战乱不安当中,身为一国的太子,应该节俭自持,体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贤德的人君啊!” 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如果说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纳谏言的贤能皇帝,那么长孙皇后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纳直谏的幕后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气冲冲的回来,直说要把魏征给杀了。一问之下,原来魏征经常在众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谏言,有时甚至让太宗觉得颜面尽失,所以太宗气得想把魏征除掉。不料,长孙皇后听完太宗的话之后,竟入内到房间,久之,换上隆重礼服而出。太宗惊异而不解。长孙皇后笑说:“恭喜皇上!臣妾听古人说:‘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劝谏’,魏征敢如此大胆提出谏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纳臣子意见,是个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贺呢。”太宗一听,才恍然大悟。 No.9 明太祖之后马秀英 马皇后,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汉族。生于公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积劳成疾的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她是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贤后;她敢于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时进行劝谏,保全了许多忠臣良将的性命;她善待后宫嫔妃,不为娘家谋私利开创了明朝后宫和外戚不干政的风气。 No.10 明成祖之后徐仪华 仁孝皇后(仁孝文皇后)徐氏(1362年 - 1407年),濠州人,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母谢氏(谢再兴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 明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岁的徐氏嫁给17岁的燕王朱棣为燕王妃。徐氏仁孝温和,马皇后不只一次当众称赞这位儿媳妇。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随成祖就藩北平。 后来,建文帝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难,在朱棣前往大宁“借”兵之际,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燕王妃本人亲自登城督战,与世子朱高炽成功保卫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历时整整三年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军攻陷,燕王妃再次踏进皇宫的时候,已经是这里的女主人了。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祔太庙。

淝水之战中晋兵的战力如何?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要知道淝水之战中晋兵的战力如何,就必须说到“北府兵”。因为东晋淝水之战中主要作战力量就是八万以“北府兵”为主体的晋军。提起北府兵,我们第一印象绝对想起两个人谢安和其侄谢玄。可事实上北府兵真正创建者是郗鉴。

一、北府兵创建

1、流民与流民帅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大量流民南迁。流民南来,情况各异,有的是分散行动,有的是由大族率领;有的零星流过长江,有的大股滞留江北。司马睿南渡后,流民一度零散地涌入东吴,数量不详。 东晋为了应付流民问题,颁行给客制度以及征发流民为僮客者为兵,主要就是针对这些留在扬州江南诸郡流民的。

太兴四年的给客制度限于流民之失籍者,地域只是都下及扬州江南诸郡。 制度规定流民皆条其名上有司,并规定为客者皆注家籍,即附籍于主人户中,其用意在于使流民有名可稽,使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这些流民。

屯驻于江淮之间受东晋委署的流民帅,多数曾有在北方抗拒胡羯的历史。他们所统的武装力 量长期相随,多少具有私兵性质。东晋朝廷不得不重视他们,又不敢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们。 他们是东晋的一支唯一可用的兵力,可又是朝廷不能完全信赖的兵力。

一般说来,东晋是按 照流民帅原有的地位高低和兵力多寡,委之以太守、刺史、将军之号,划分大致的地盘,羁 縻于长江之外,拒绝他们过江南来。对于已经到达或者将要到达长江的流民帅,东晋往往以 军事理由促其北返。 名义上附晋的流民帅,曾长期置身于北方多种政治势力之间,须随时窥测形势,以谋自存。

他们南来后对于东晋政权若即若离,在政治上保留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甚至于玩忽朝命,跋 扈专横。他们雄踞一方,各行其是,无王法亦无军纪,有的还要靠打家劫舍,拦截行旅以筹 给养,连祖逖所部也是这样。

一般来说,流民帅大多门户不高,并且不具备风流旨趣,无法与“挥麈谈玄”的东晋上层门阀士族建立良好关系,因此始终无法进入东晋的权力中心,注定不是一流人物。虽然极大多数流民帅都无法摆脱其身份地位,也不具备出将入相的能力,只能与晋廷保持尴尬关系条件,仅图自存。但其中不免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郗鉴。

2、 郗鉴

郗鉴,字道徽,东晋重臣、书法家。与其他流民帅不同,郗鉴门第条件尚可,且个人气质出众。他少时博览经籍,以清节儒雅而显名于外。晋惠帝时,郗鉴先后担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永昌初年,郗鉴入朝任领军将军、安西将军、尚书令等职。

太宁二年(324年),郗鉴在整合各路流民帅人马形成一支较为强大的军队,以便于对内平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北府军的创建。

郗鉴一面对抗进攻建康的叛军大将钱凤等人,又派兵奇袭王含,成功讨平王敦之乱。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之乱爆发,郗鉴坚守广陵,之后回屯京口抵御叛军进攻,成功讨平苏峻之乱。 之后,郗鉴以大局为重,拒绝大将陶侃、外戚庾亮废王导的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咸康五年(339年),郗鉴去世,年七十一,获赠太宰,谥号“文成”。 郗鉴一生多有建树。他协调了诸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为稳定东晋的统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郗鉴对京口的经营并使其成为重镇,才是对整个东晋乃至南朝具有更大的意义,更大影响之事。

3、京口

京口是镇江古称,西周时属宜的封地,"宜"是吴和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京口时属朱方邑,后朱方改谷阳。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京岘山见有王者气,命三千赭衣徒凿断龙脉,以败王气,故改命丹徒县。

京岘山西北有雄伟的北固山,那个时代它的后峰伸入江中,北固山的后峰、中峰、前峰起伏连绵,前峰环抱着开阔高平地块,古人把前峰一带称之为京,取义为《尔雅》的"丘绝高曰京",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东汉末年,孙权称霸江东,于公元209年将苏州的根据地迁至京口,在北固山前峰筑铁瓮城,号称"京"通称京口。

京口地处长江下游﹐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其地为江南运河的北口﹐过长江与江淮运河相联。三国时期,京口仍是贫瘠荒凉之处,发展水平低。但因有长江作为屏障,加之很多南渡流民抵达安全之地后,不愿再南行,因此京口成为流民大量的落脚点。

京口在郗鉴经营时期,已经发挥颇为显著的作用,概括言之,有控制三吴、抵御海盗、拱卫京师三个方面。

控制三吴 在琅邪王司马睿南渡江以迄东晋初年的大约二十年内,朝廷和执政并未认识到京口的重要性,没有人去特意经营。京口成为重镇,是从苏峻之乱时由于控制三吴地区的需要开始的。首倡“静镇京口”的郗鉴受命为都督八郡诸军事,并节度浙东的王舒之军和浙西的虞潭之军,显示出京口具有控制三吴的功能。这种功能一直维持下去,东晋末年,居京口的北府主将取得了更大的权势,京口对于三吴的控制也就更为明显。三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是由来自京口的军队压平的。

抵御海寇 海寇骚扰,是晋成帝时的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海寇著者,一为刘徵,一为韩雍,都是由北方的青、徐泛海南扰的石勒部将。郗鉴城京口以御海寇,是那时加强防务所必需的军事措施,否则海寇溯江而上,陷京口,攻江乘,扰建康,对东晋的威胁就更大了。此后海寇很少,应当说京口防御加强是重要原因。

巩卫京师 京口重镇的地位自苏峻之乱后日益凸显,使京口成为建康“东门”。其时郗鉴自广陵过江,本在京口,可西向策应建康,也可南向策应三吴。

郗鉴以及其家族开始经营京口。郗鉴一面招流民,组成军队,另一面利用京口靠近盛产粮食的三吴之地的优势,用三吴粮谷来保障军队粮食供应。京口在郗鉴经营下,已经日渐强盛。王敦之乱时,郗鉴就以此地流民为军,成功平乱。此后,更使屯扎重兵的京口成为东晋朝廷的有力后盾,起到制约(长江)上游各门阀势力的作用。

郗鉴去世后,在京口势力已不存,但由郗鉴开始经营的京口重镇,在东晋的建康政局中继续起着关键作用。以后,谢玄在京口,组成了关系淝水之战胜败的北府兵;王恭据京口,与荆州殷仲堪等联兵反对执政;刘牢之据京口,镇压东方农民暴动;刘裕据京口,继续镇压农民暴动,又平定桓玄之乱,最后竟以京口方镇转移晋祚。

二、谢玄重建北府兵

1、政治博弈

谢安执政,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可靠军事力量的支持,而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持,建康既不能与上游桓氏维持一种较稳定的平衡,更不能应付北方前秦的压力。支持和护卫建康,本来依靠北府。早年由郗鉴组成的强大的北府军事力量,由于桓温兼并郗愔而不复存在。

谢安利用前秦军压境,朝议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的机会,举兄谢奕之子谢玄为兖州刺史,重建北府军。有了这支北府兵,谢安在建康执政才有所凭借。

北府兵有郗鉴的先例,是重建而非创建。此时重建的北府兵,主要是南北矛盾加剧的产物,同时也是桓、谢矛盾的产物。从以后的事态发展看来,北府兵既用于淝水之战,又用于解决桓玄问题,这两方面,北府兵都是胜利者。

2、新北府兵来源

江淮之间,广陵左近,东晋时是北方南来流民集中之地。流民南来的浪潮,随北方形势和南北关系的变化而具有周期性。流民在地著之前往往是半武装性质,他们的首领即流民帅,多受东晋名号。流民帅曾助晋讨平王敦,也曾酿成苏峻之乱,是东晋政局中具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因素。

东晋视需要而处置流民,徙淮北流民于淮南而用其人力。郗鉴为北府,曾移淮北流民;谢玄受兖州之命的前一年,即太元元年,东晋孝武帝亦有移淮北流民之诏。太元元年所徙淮北流民,当是谢玄补充北府将的主要兵源。

谢玄组织北府兵,不过是集合一部分以前本属北府,后来分散开来,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的江淮宿将和流民武装(江淮宿将亦出于流民武装),征发一部分过淮流民予以充实而成。谢玄赖以指挥和联络的人,是谢氏豫州旧将刘建之子刘牢之。

北府兵各支既无特别训练,又无严密组织,但官长、士卒都有与北敌作战的经验。他们一旦纳入同一系统,有恰当的指挥,就成为拱卫建康、抵御北敌的重要武装,不但直接决定淮淝战争胜负,而且决定而后东晋朝廷的政局。

这样看来,北府兵重组后,实际上是集合一部分原属北府或独立活动的宿将,并征发一部分流民以补充兵员而形成。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迅速组建军队,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顺便提及,我们常说到东晋北府兵训练精良一类的话,认为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获胜的原因之一,但是史籍并不见谢玄训练北府兵的资料,其时北府兵散在江淮,也不具备加以精良训练的条件。北府兵善战,主要在于他们来自流民,习战有素。以为谢玄组织北府兵与历朝常见征、募、训练新军之事相类似,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3、刘牢之

刘牢之是将门之后,其父刘建,是东晋征虏将军,他的顶头上司是豫州刺史谢万——谢万是谢安之弟,也是谢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之一。刘建既然为谢氏旧将,刘牢之就因为这层亲缘关系而为谢玄所用。

换句话说,刘牢之有双重身份——一是流民帅,一是谢氏家族旧将。因此,刘牢之作为谢玄的参军和前锋,也是北府兵的实际统帅,是枢纽。谢安,谢玄,刘牢之,北府兵这四者之间,是前一个控制下一个的关系。

三、北府兵战绩与衰亡

这支军队建立不久,抗御前秦屡立战功。

1、辉煌战绩

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次年二月,谢玄率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后彭超复与俱难﹑毛当等率秦军6万南下,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高邮西),朝廷大震。五月,谢玄复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六月,又连续大败秦军,彭超﹑俱难仅以身免而北逃。

北府兵最大的战争是太元八年淝水之战。这年七月,苻坚大举入侵东晋,计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由苻融和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是年十月占据寿阳。

东晋以谢石为征讨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yǎn) 、西中郎将桓伊等率众八万迎战;另派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增援寿阳。

十一月,刘牢之率五千袭取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杀梁成。晋军乘胜至淝水右岸。谢玄为迅速与秦军决战,遣使苻融要求秦军略向后退,"使晋兵得度,以决胜负"。

由项城率轻骑八千赶来寿阳的苻坚与前锋主帅苻融同意秦军后移,企图半渡而击,"以铁骑蹙(cù)而杀之"。谁知一退而不可复止,俘将朱序在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秦军顿乱,苻融驰骑掠阵,马倒后被晋兵所杀,苻坚也为流矢击中,秦军全线崩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

淝水之战,根本原因是人心背向,但与北府兵英勇作战也是分不开的。东晋用于淝水之战的军队共计八万五千人,其中有胡彬水军、谢琰"台兵"、桓伊西府兵,还有桓温部将檀玄所部,实际参战北府兵只有五万左右(杨德炳《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五期))。

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还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北方重镇邺城。

2、北府兵的衰亡

太元十二年,朝廷征谢玄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以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代玄镇广陵。谢玄从此失去对北府兵的领导权。此后,谯王司马怡,外戚王恭相继任青﹑兖二州刺史,统领北府兵。

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晋,北府兵从此成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火并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举兵反晋,司马刘牢之投降朝廷,倒戈击败王恭。朝廷乃以刘牢之代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

刘率北府兵镇京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三年,三吴地区爆发了孙恩起义。朝廷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谢安子)与刘牢之前往镇压。不久﹐谢琰兵败被杀,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成为镇压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见孙恩﹑卢循起义)。东晋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为了拱卫首都,充实长江下游军事力量,以改变荆﹑扬的形势。

元兴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刘牢之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征讨荆州军阀桓玄。 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夺去兵权,被迫自杀。北府兵遂为桓玄并吞。三年二月,刘牢之原参军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牢之外甥)等联络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级将领分别在京口与广陵举兵击灭桓玄。刘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将领出身,但此后他们的军队已不复是原来意义上的北府兵了。

被称为毒妇的孙权之女孙鲁班有着怎样的感情史?

三国豪杰中,在下挺佩服孙权取名字的能力。他给长女取名鲁班,字大虎,另一个女儿取名鲁育,字小虎。

从名来看,他对木工活有着非同一般的爱好。

从字来看,他大概是对关羽那句“虎女焉能配犬子”耿耿于怀,只你关家有虎女吗?我孙家也有虎女,还是两个。

小虎公主暂且不说,大虎公主是真的虎。她完全继承了孙权的权谋之术,是个玩政治的高手,手段非常高明、毒辣。以公主之身干涉朝政,参与储位争夺,主导了东吴的权位更替,和古往今来的杰出女性政治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有学者认为,孙权晚年,东吴宫廷中已经形成了以孙鲁班为核心的宗室势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孙权后期和少主孙亮时期的政局变化。简单一句话,她是那个时期最有权势的人。

感情方面,孙鲁班不算太丰富,有过两个丈夫、一个情人。注意,这三段感情不是同时进行,有先后顺序。在这一点上,孙鲁班没有什么值得诟病的,汉、唐公主喜欢养男宠,身边总围绕着一票俊美少年,和她们比起来,孙鲁班清白得像朵小莲花。

说到这里,得介绍一下孙鲁班和孙鲁育的母亲步练师。作为东吴最高统治者,孙权自然有许多后宫嫔妃,而他最宠爱的就是美若天仙的步练师,虽只是夫人,在宫中却享受着正室的待遇。

据说孙权当吴王、皇帝时曾想立她为王后、皇后,但太子孙登和朝臣们认为应该立太子的养母徐夫人为后,双方僵持不下,孙权登基十多年都没有立正宫娘娘。

后来步练师去世,孙权十分悲痛,追封她为皇后,追赐皇后印玺和绶带,还下了正式的文书,这是历史上皇帝追封妃妾为后的最初案例。

可以想像,作为步练师的女儿,孙鲁班和孙鲁育有多受孙权的喜爱,那是要星星不给月亮,当作掌上明珠一般。

孙鲁育可能容貌才智比较寻常,表现平平,孙鲁班却积极的展现自己对父亲的影响力。孙权对她极为重视,将她许配给周瑜长子周循,而当时的太子孙登娶的是周瑜之女。

毫无疑问,孙权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巩固爱女和未来君主的关系,好让她在新君继位后依然保有超一流的荣华富贵。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没多久孙登死了,周循也死了,孙权不想让女儿守寡,将她另嫁给东吴名将全琮,两人生了儿子全怿和全吴。也有人认为,全怿不是孙鲁班的儿子。

不过对于孙鲁班来说,这并不重要。因为全琮不是少年郎,而是功成名就的宿将,这就代表着他已经有过婚姻,早有全绪、全寄这两个儿子,多一个全怿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

因嫁给全琮,孙鲁班又被称为全公主,而她的妹妹孙鲁育因嫁给左将军朱据,被称为朱公主。以夫家姓氏称呼公主,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只有东吴存在。

为啥?因为孙权表现得很谦逊,东吴的皇后无号、公主无邑,大家都没有正式的封号。奇特的是,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这很可能是他生前的暗示,否则大臣们不会想不出别的美谥。大帝,可太嚣张了。

说回孙鲁班,她和全琮感情如何,史书上没提,应该还是不错的,因为她对全家一直比较提拔。

但嫁人归嫁人,孙鲁班可从没放弃自己在宫中、朝中的谋划。前面说过,太子孙登去世了,孙权便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的母亲王夫人曾与步练师争宠,双方积怨已久,孙鲁班对王夫人、孙和一系极为愤恨,便下定决心要弄垮孙和,不断在孙权面前进谗言,还诬陷孙和有谋反之心,孙权信了,废除孙和太子之位。

这个过程中,孙鲁班想拉着亲妹妹一起干,但孙鲁育表示反对,而她的夫君朱据是孙和的支持者。姐妹俩因此生了嫌隙。

步练师之后,孙权最宠的女人是潘淑,潘淑的儿子孙亮因此被立为太子。潘淑得宠的时候,步练师已去世,因而孙鲁班和她没有过节,与之积极交好,并设法让全琮的族孙女嫁给孙亮成为太子妃。

通过这番操作,孙亮继位后,全家的权势达到最高点,孙鲁班的地位更是稳如磐石,哪怕此时全琮已死,也没人敢把她当作无依无靠的寡妇。

此时的孙亮只有10岁,显然无法亲政,真正掌握朝政的是太傅诸葛恪,后来卫将军孙峻与孙亮合谋,砍死诸葛恪。孙峻遂成为朝中第一人,出任丞相大将军,封富春侯。

这位孙峻,就是孙鲁班的情人,史书上的记载是“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大家发现了吧,他们两人都姓孙,莫非是亲戚?没错,孙峻是孙坚的弟弟孙静(孙权的叔叔)的曾孙,算下来,孙峻得叫孙鲁班一声堂姑妈,这关系有够乱的。

他们守望相助,排除异己,把持住了少帝孙亮,权倾朝野。另一名宗室孙仪想杀孙峻,事泄被杀,狠毒的孙鲁班,深恨当初妹妹不帮自己,硬说她也是同谋,孙鲁育就被孙峻杀了。

不过,孙鲁班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孙峻没几年就病死了,他的堂弟孙綝把持朝政,孙亮、孙鲁班等合计想要诛杀他,结果孙綝反击,孙亮被废,孙鲁班被流放,此后没了记录。

总之,若论风流程度,孙鲁班在历史上名次不高,但论狠毒程度,她是数得着的,毕竟没几个人会因为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害死一母同胞的妹妹。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