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基金,什么是私募私募主要干什么事情?
私募(融资手段)
私募,即私募投资基金,是指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向合格投资者募集的,投资于股票、股权、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如艺术品、红酒等)的投资基金,简称私募基金。
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投资目的有很多种,不外乎下面这几种情况:
(1)本金保障。我觉得这个是最常见的投资目的,现在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率太高了。在高通胀的情况下,资产贬值过快。如果我们不通过有效益的投资,现金的购买力就会受到侵蚀。所以,没有投资需要的市民,亦很容易兴起投资的念头,以保障本金不受侵蚀。
(2)资本增值。我觉得对一些投资者来说,他们要求不单单是保值,更要追求财富的增值。通过市面上的种种投资,以期望自己的本金能迅速增长,使财富得以累积。不过对于一些高收入但固定入息的人士,例如公务员、教师、高级行政人员等,他们如果只依赖正常薪金收入,则财富的增长始终有限,所以会通过投资来达到财富增长的目标。
(3)经常性收益。这个投资的人一般是一些比较保守的。比如已退休人士、没有稳定收入的寡妇等,他们不敢也不愿意以本金从事投机性投资。他们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作为较银行存款略佳的投资选择。
我个人觉得投资目的有三种,但在实际生活上却是不胜可数的。例如一些企业将多余现金投入投资活动,以代替银行存款;一些资金受托人士,将资本进行投资,是为了完成受托人的责任。不过无论如何,投资目的基本是这些。
如果你也在考虑投资,可以关注我哦。更你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有没有好点的基金科普知识?
基金其实就是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机构将钱集中起来投资于各项资产,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升值。基本上所投资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外汇等)与其他资产(房地产、艺术品等)。
基金分为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是向不特定投资者发行的基金,就比如你在支付宝上看到的基金,那就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是向少数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的基金。一般普通人是接触不到的,收益一般也更为可观。
基金就是发售金额,并将全部金额集中投资,降低成本,并且交给专门的投资经理进行专业管理,所以归于基金来说,中小投资者也能享受到专业服务。
基金的标的对应着很多标,能够有效地分散风险。
公募基金的托管非常严,并且强制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
同时基金可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金运作所产生的利益与风险是由所有投资者按照份额比例进行分担的。但是基金的管理人(一般是基金公司)与基金托管人(一般是银行)只收取管理费与托管费,不会分担收益与风险。
追踪财经热点,聚焦市场动态,请关注头条号@期货可做空可日内交易
12-2
还有其他好的投资方向吗?
首先对于所有投资者来说,投资自己熟悉,懂得的行业永远是最佳的投资选择,如果投资的仅仅是外人推荐或者涨势不错的东西,最终很可能也会因为能力不足而吃亏交所谓的“学费”,除非你能明确知道你投资的产品的赚钱逻辑并且认同它,否则千万别去碰他们。
第二,为什么股票、原油、黄金都在下跌,就不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找其他的呢?
理论上来说,如果你确定你投资的商品未来它能涨回来,这才是一个明确的投资机会,而不是去赌那些看似飞涨的东西可以继续涨多久。
上面3个产品我们分别来分析下:
首先黄金和原油这两种商品我个人是属于长期看空的观点,因为本身两个投资物都属于资源,本身其实并不存在内在价值,价值的涨跌基本逻辑在于供需关系。
如果需求大于供应,则价格会涨;
如果供应大于需求,则价格会跌;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是一定会逐渐进步的,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开采资源的难度及寻找可替换资源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高,所以供应端会逐渐的加强,需求端可以会由于替换方案逐渐降低,因此长期来看,价格应该是慢慢下降的才对。
所以对此我并没有太多的研究,这方面你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其他朋友们的答案;
第二咱们来看下股票,股票的构成其实是由一家家上市公司组成的,而上市公司赚钱能力越强,赚钱越多,相应的它的市值也会越高,相应的股票指数也会越高。
现在股票下跌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出现短时间降低,但只要他们不死,当疫情结束后,它们的赚钱能力很快也会恢复过来,意味着股市也会重新回到繁荣,依托于这个逻辑,我们为什么不在价格相对较低的时候去购买便宜的股票,而是去选择虚无缥缈,不知道是什么的其他投资产品呢?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叫做,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现在这个全世界蔓延恐惧的时候也正应该是我们贪婪的时候,去购买那些一定会涨回来的东西,这才叫做投资。
A股市场2019年有可能迎来牛市吗?
随着私募产品的发行门槛越来越低,发行数量越来越大,其清盘也许只是熊市的一个衍生品,代表的是市场的优胜劣汰,不代表牛市就会来。我们看看往年熊市私募清盘的情况,以史为鉴,方可窥一斑。
私募的发展历史私募基金的正规军在2004年就出现了,是赵丹阳(私募教父)与深国投信托合作,成立赤子之心信托计划,而当时更多的是地下私募,没有信托的监管,很难保证产品的安全。
2006-2007年,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行业的第一波潮流出现,包括肖华、江晖、赵军、田荣华、徐大成等重量级人物纷纷“奔私”。
2009年,第二波“公奔私”热潮风起云涌,曾昭雄、孙建冬、许良胜、李文忠、李旭利等公募基金经理,也转投私募。宁波游资出身的徐翔来到上海成立泽熙投资,发行泽熙瑞金1号。
2012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对私募基金做出相关规定,确认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
2012-2015年,原 “公募一哥”、华夏基金王亚伟离开,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辞职,王茹远、王鹏辉、吕宜振、王卫东等纷纷成立私募,标志着第三波“公奔私”热潮到来。
既然私募也只是一个财富管理机构,那它的清盘是不是和市场的走势有关系?
熊市清盘私募数量与股市的关系2011年-2012年是典型的熊市,清盘私募数量开始剧增。当年存续的私募产品分别是1452只和1901只,而清盘的私募数占到了总数的26.89%和28.94%。
2016年清盘的私募产品共3513只,而年底存续的私募基金为27015只,清盘比例约为13%。2018年前三季度清盘了4385只私募,而截止3季度,私募基金存续数量为74337只,清盘比例为5.57%。
从绝对数量看,今年私募清盘数量算是一个高位,但从比例来看,却不是很突出。由于监管的放松,阳光私募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各路资本都进入私募行业。看2014年-2017年这三年私募发行的数量出现明显的井喷,2015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7869只。
在2014-2015这样的行情也许还能生存,但碰到2018年这样的行情,估计很多实力不强的私募就要被市场淘汰了,这在每一年的熊市中都会存在。尤其是经历了2015年后的这样一波,但是很多人扛不住2016年的继续回踩,更加不用说要抗住2018年这样的连续深度回调,是需要比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的,而这也是很多小私募比较欠缺的方面。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明星私募下面的一个产品清盘就轻易的判断大盘见底。更何况那只是王亚伟公司下面的一个小产品,在这种行情下清盘,原因还是很多的。有可能是与客户沟通,不看好后市,直接提前清盘;也可能是锁定获利。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私募清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手机码字,分享不易,感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