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基金汉兴,变开放基金519915怎么卖?

CF排位号 admin 2023-07-19 05:30 248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排位小号

基金汉兴,变开放基金519915怎么卖?

原来封闭式基金500015基金汉兴,转为开放基金519915“富国消费”后,可以按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规则进行场内、场外的申购与赎回。

基金汉兴,变开放基金519915怎么卖?

汉武帝是否摧毁了汉朝的经济?

因着汉武帝开疆拓土、沟通中西的功绩,很多国人对他满怀膜拜之情。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个中国空前伟大强盛、自豪自信的时期,在不吝赞美之余,长恨此生不能生活在那个“虽远必诛”的时代,对他的荣耀“与有荣焉”。

因为人类生存最关心的,无非是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与言论自由,今天我们就以这三个话题为突破口,来看一看,假如大家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

人身安全。汉武帝是一位雄猜阴刻、穷兵黩武的皇帝,生活在他的时代,无论是王侯贵戚还是草芥之民,所过的都是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就上层而论,汉武帝猜忌群臣,因此被诛戮者比比皆是。

仅以百官之首的丞相来讲,在汉武帝在位54年间,曾更换过13位丞相,除1人托孤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者有7人,因罪自杀者有5人,而被免职的丞相当中,有2位最终也横死(窦婴、田蚡)。丞相得善终率还不到50%,其他官员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这四种算是到了“大霉”,即亡人(流亡在外之人)、赘婿(入赘到妻子家中之人)、贾人(商人)、奸猾吏民(被官府判定为投机取巧或不安定的分子)。汉武帝推行“实边”政策,这四种人全部在征发之列,需要无条件地离开赖以生存之地,远迁到杀机四伏、荒凉生疏的边疆,和平时期作为生产者,战乱时期则作为抵御外族的“肉盾”,其下场之惨无以言表。

就算你不是王侯公卿,就算你不在“四种人”之列,作为一介草民,你依然有沦为战争“炮灰”的危险。汉武帝推行穷兵黩武政策,却匈奴、灭南越、吞朝鲜、并闽粤、开西南夷、“凿空”西域,一连串辉煌战果的背后,则是累累白骨、赤地千里的惨重代价。

历次对外战争加上天灾人祸,到汉武帝晚年,帝国人口数减半,许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生活在这个时代,能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那简直跟中“六合彩”一样幸运。

财产安全。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财产安全也是种奢望。战争是一种极度烧钱的游戏,在武帝穷兵黩武、大兴土木等政策下,汉初六、七十年间休养生息、厉行节俭而来的巨大国库盈余,到了他的时代被挥霍一空。

为筹集战争经费,维持帝国正常运作,外加满足其骄奢淫逸的享受,汉武帝开始对民间大事搜刮,强令推行“算缗令”。所谓的“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其中的“缗”即一千钱,“算”即一百二十钱,一说为二百钱。

“算缗令”规定,无论大小商人还是普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只要手里有财产、车船等工具的,统统都要被强令征税。其中,商人每二缗征税一算,手工业者每四缗征税一算;不是三老(乡官,掌教化)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即跑运输用的双轮木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而又有车的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条船抽税一算。

财产税如此之高,难免会出现隐瞒收入和抗税偷税现象的发生,为杜绝这种现象,汉武帝又推行“告缗令”,鼓励知情者揭发他人隐瞒财产不报或自报不实现象,一旦坐实,朝廷不仅会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其戍边一年,而告发者也会获得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告缗令”一旦推行,各地出现争相“告缗”的大高潮。

经过“算缗令”和“告缗令”这两记“重拳”,在肥了朝廷的同时,民间破产败家者比比皆是,情况之惨淡无以言表。《汉书·食货志》曾以沉痛的笔调写到:“杨可告缗,遍天下。中产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凡手中有点钱的,都没有多少活路可言。

言论自由。一个盛世真正令人向往之处,往往不是什么“万国来朝”、“虽远必诛”的天朝气魄,而是要让百姓生活在免于恐惧之中,这必然要涉及到言论自由问题。汉武帝时期有言论自由?简直是笑话!汉武帝集大权于一身,为了控制言论,压制不同意见,曾颁布过骇人听闻的政策,将“腹诽”定为正式的罪名,犯此罪者往往会被判处死刑。

所谓的“腹诽”,就是说某人对朝廷某项政策内心不满、有意见,却并不说出来,只在心里嘀咕,这就在主观上犯了“腹诽”罪。“腹诽”正式作为罪名而出现,是在大司农颜异受诛之时。颜异因对汉武帝准备推行“白鹿皮币”(一张皮币价值四十万钱,凡王侯到长安朝觐时都要购买,是一种变相勒索)有异议,结果被御史大夫张汤告发犯了“腹诽”罪,最终竟因此被处死。

“腹诽”罪一旦入刑,朝廷内外人心惟危,再不敢有对朝廷政策不认同的声音出现(“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见《史记·平准书》)。作为“肉食者”的公卿大夫尚且因惧怕“腹诽”罪受到处分,那么草芥之民对它的畏惧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只能无条件地拥护朝廷政策,如果有异议,打算沉默以对或闭口装哑巴,那也是要掉脑袋的!

汉武帝时期如此恐惧,在了解到真相后,你是否还有勇气生活在那个时代?

钱是怎样出现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记载的吕底亚金银币,大约铸造于公元前640年,时间相当于我国春秋中期,而早在4个世纪之前的公元前11世纪左右(商代中晚期),我国即已开始铸造铜贝,进入了金属铸币时代。

东方货币文化以古代中国为代表,影响覆盖到朝鲜、日本、琉球、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与西方交相辉映的东方货币文化体系。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纸币萌芽于唐末号称“飞钱”,产生于北宋名曰“交子”,盛行于金元称作“交钞”。

宋代因所谓“钱荒”等一系列原因,催生出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系统。纸币制度历经宋和金的发展,到元代日趋完备,开始实行纯纸币制度。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以及南亚的印度、西亚的伊朗都曾仿照元朝使用纸币。可以说,元代的纸币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货币制度。

钱币简史

谷帛本是人们的衣食必需之物,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自然成为人们易于接受的交易工具。自先秦以来,谷帛的货币属性就始终存在,特别是当遇到战乱、灾荒,或是币制混乱、货币严重贬值之时,谷帛(主要是布帛或绢帛)的货币作用就会显著地增强。

秦统一全国后,用半两钱统一了全国的币制。统一之前秦使用圜钱,秦国早期的圜钱(圆形圆孔),“半圜”钱,文字古朴浑厚,虽是秦钱,钱文却不纪重,与秦钱体制有别。秦国方孔钱中,最重要的是“半两”钱。

秦朝虽然统一了货币的形制、单位及名称,并从制度上禁止了民间私铸,但是仍有地方铸币。直到汉初,铸币权实际上并未真正统一,直到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推行五铢钱后,才最终实现了货币铸造权的统一。

西汉元帝时贡禹曾主张废钱,用谷帛。东汉时布帛已取得支付地位。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谷帛的使用更为普遍。这一时期在货币流通上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金属货币长期隐匿不现,二是钱币的形制重量复杂多变,如材质上除铜钱外,还铸有大量的铁钱。

终隋一世,专用五铢钱一种,统称隋五铢。统一的隋五铢钱币的铸造和流通,结束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货币流通的长期混乱局面,并使衰退的商品货币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唐开始货币不再以重量为名,而是称“宝”并冠以年号;配料比例上,直到唐代才有统一的规定;数量上,唐之前炉数不见记载,也是到了唐代才有这方面的详细资料;文字上,秦以前是大篆,后为小篆并沿用至隋。开元通宝为隶书,此后虽偶用篆书,但属例外;尺寸上,唐代才基本统一。

唐代币制流通以钱、帛为主。除钱币外,绢帛几乎也是十足的货币,终唐之世,货币流通始终保持着钱帛兼行的局面。

两宋币制虽然各有特色,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有两大共同特点贯穿了宋朝300多年历史且影响深远,一是铜铁钱兼行,二是持续的钱荒。钱荒问题几乎贯穿两宋各个时期,成为长期困扰朝廷的难题,而铁钱却是宋朝正式长期广泛流通的货币。

官铸铁钱最早见于东汉初年割据川蜀的公孙述,再见于南朝的萧梁政权。此后,铁钱虽然时有铸造,但都是地方割据势力所为且为时甚短。《宋史·食货志》明确记载“钱有铜铁二等”,作为中央政府正式铸行铁钱的则仅限于赵宋王朝,前不见于唐五代,后不备于元明清。宋代实行铜铁钱兼行的钱法,有其特殊的背景及原因。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货币流通历史上,只有两宋时期正式铸行铁钱。

为缓解钱荒压力,明朝实行本朝制钱与历代旧钱兼行的政策。对于完整的旧钱一般都和本朝制钱同等对待。明代流通的铜钱,明钱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唐宋旧钱。明初的币制,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一种很完美的设计,百文以上用纸币,百文以下用铜钱。有高度的统一性,层次上也便利,并切合实用。

清代币制总体上是沿袭明制,白银、铜钱、纸币都曾使用,但以白银和铜钱为主。其兑换比例也相对较稳定。

民国时期分北洋政府(1912~1927)与国民政府(1927~1949)前后两个时期,共历时37年。虽然时间短暂,但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却具有重要地位,确立了银本位并铸造了国币(袁大头),实现了废两改元以及法币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纸币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统一了革命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货币,为支援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稳定物价、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