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之风神石,丹阳寄述古作为苏轼早期的词作?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借问明月几时有,把酒怅然问青天。
诗中仙翁李太白,词里宗师苏子瞻。
文华才情冠古今,怎奈命运总多舛。
滔滔大江东流去,英雄有泪不轻弹。
率性直言难入耳,乌史台前命一悬。
谪居黄州逢苦雨,寒食时节更心寒。
破灶空庖烧湿苇,荷锄东坡学陶渊。
悟得红尘梦一场,几度秋凉人世间。
丁酉秋月 老安《苏轼》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消魂陶醉。“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作者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顺着思念的情绪,词人更想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寻常行处”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他们游览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绣罗衫”,如温庭筠《菩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词意发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来写。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后是谁在思念他。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然而作者又再巧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召唤他回去了。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唤就是主人的召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新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苏轼在杭州时期,政治处境十分矛盾,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他写过许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心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政事之余,他也同许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安排个人生活。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热爱。《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苏轼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为什么传武电影里的主角不能是肌肉男?
一:其实以前不是这样的,甚至可以说早期的武侠片标配的男主角都是肌肉硬汉。我随便举几个例子:1.狄龙,不算很壮,但绝对不瘦弱。邵氏老片里经常裸身秀肌肉。2.还有我们很熟悉的力王,樊少皇。现在你看不到肌肉男当主角,是因为国内的审美风气已经不一样了。影视媒体,包括时尚审美,其实都是女性主导的。现在的女性九成九都不喜欢肌肉男,她们喜欢的是蔡徐坤、鹿晗那样的男性,上限最多就是彭于晏。所以即使是那些还在活跃的老动作明星,现在也很少会露肉。比如说甄子丹,上一次露肉已经是2010年的《精武风云》了,演叶问时全部穿长衫遮得严严实实。动作新人就更不用说了。其实释行宇、安志杰这些中生代动作演员也是肌肉男,但是现在根本见不到他们露肉。拍电影拍电视剧,都是要赚钱的,考虑的肯定是讨好大部分人,而不是少部分人。所以现在的武侠片主角估计是很难再看到肌肉男了。二:中国人不喜欢看中国式英雄是大块头满身肌肉,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李连杰这种。身材中等甚至稍微有点矮小,块头不大但是极其敏捷灵动!眉宇间一身正气,所以李连杰能成为功夫皇帝,不光是他打的好,他的个人形象也非常符合中国式英雄审美。并且,中国功夫电影中反派角色才是肌肉满满大块头。因为如果主角是肌肉大块头,像掐小鸡仔一样把敌人干掉会显得不够刺激,也不能突出英雄形象。所以,一般都是反派角色才是大块头,而我们代表正义的主角则是敏捷与智慧的化身,一般都是先被力大无比的反派大块头一顿暴打!然后我们睿智的主角突然发现对方弱点然后经过激烈打斗,最终干掉大反派。所以,肌肉大块头在中国只能演反派角色了 ,没办法中国对大块头不友好。
原神追忆之风哪里获得?
打败风神巴巴托斯就可以获得
为什么有些古文放进语文课本就失了灵气?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学习的阿云!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个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一个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但很明显,主要原因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上,因此我会将第二部分为3点进行详细阐释,故本文的大纲如下:
学生个人理解能力不足;
具体历史背景不明;
诗文赏析套路的禁锢;
教师教学上的问题。
学生个人理解能力不足每一个人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有强有弱,因此对于“古文放进课文就丧失灵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些学生在理解能力上确实不足,即便古文没有放进课文也不能理解,也没有灵气。
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来讲,其选入的古文主要就是: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兼有《诗经》、汉乐府等;
以《师说》为代表的散文,以《滕王阁序》为代表的骈文等。
在这里我以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登高》来举例。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当年我的语文老师讲解这首诗时,着重从它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情感上来讲,其重中之重则是该诗中透露出的多达八种愁情。
为了记住老师讲的八种“愁”,我还颇费功夫。尽管对于诗境已经有所领悟和了解,但我总觉得差了些什么。虽然记住并领会老师讲的内容,但实际上自己并没有领会到。
看过《庆余年》的朋友肯定知道,杜甫的这首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绝”。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就说了:
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但是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又要怎么才能理解呢?
假如没有一点格律诗平仄对仗声律押韵的底子的话,恐怕是很难理解的。我也是在修了诗词创作与鉴赏的课程后要求要写作格律诗,搔头凑韵的时候才慢慢理解到这首诗的工整和精妙。
写作格律诗的时候,首先你就得严格按照平仄来,然后还要顾及诗歌中尾句的押韵以及两联的对仗,同时还要力求诗境优美、言之有物。
读惯了唐诗的我们可能觉得这十分容易,但只有真到写的时候才会发现凑够一首八句诗尤为困难。
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反复吟诵杜甫的这首诗,才惊讶地发现它竟然如此工整,每一联都是对仗,且意境开阔,诗意高远。也才由此领悟到什么叫: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总结一下:
杜甫的这首《登高》是好诗吗,有灵气吗?当然有!它的好、它的灵气有因为选入课本而丧失吗?当然没有。那为什么我当初不能真正地理解它呢?这实在是我个人理解和能力不及的问题。
相信我的情况并非个例,这不仅仅有能力问题,更有阅历和思想深度的问题。
具体历史背景不明现在,我们来说一说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古文一进入教材就好像真的丧失灵气了?
在这里,我们就以文章为例子来讲述。
实际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常常容易以今观古,完全忽略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千百年以前的社会,我们的了解是极其浅薄的,甚至于有许多了解还是来自本便错漏百出的电视剧和网络小说。
我们高中都学过荀子的《劝学》。然而,对于这篇文章,你的印象是什么呢?
《劝学》节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猜,你对于它的印象肯定是停留在“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等考点上,但对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却嗤之以鼻。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句子我们现在早就念烂了不是吗?
然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古时人不是为了写文章才作文的,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巧才作文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并没有专门的作家文人,虽然有人写文章,并且写得很好,但那不过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思想而已。
然而,由于时代变迁,我们对于这些流传下来的思想早已耳熟能详,因此不以为意,反而着重于形式和技巧上大做文章。这样极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这些人也不过就是技巧玩得很溜而已,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样一来,这些本来用于阐释深刻思想的文章不仅丧失了其庄严,甚至还被我们轻蔑。
相同的情况在韩愈的《师说》上同样体现的很明显。
其文章的核心观点不过是什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并不觉得新鲜。然而,这所有的东西都是要放置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的。
韩愈为什么要写《师说》?
当时的韩愈在国子监担任四门博士,按康震老师的话来讲,这就相当于京师大学堂的讲师,虽然地位不高,薪俸不高,但好歹让韩愈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在这一期间韩愈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即课文背景里所讲到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状。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因为当时的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学子们眼见着入仕无缘,放松学习,任其自由。但看到这种情况,韩愈才是那个最着急最最痛心的人,因为他一生考了四次科举,前三次都失败了,又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考试,也都失败了,最后只能前往藩镇入幕,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
你或许觉得这是韩愈的个人能力问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唐朝时科举制虽然有,但录取人数很少,其规模和严谨程度远远不如宋朝,因此请托、走后门的现象大量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科举考试给了寒门士子一丝希望,但那毕竟只是“一丝”希望。想要考中进士,就不得不到处求人,力求能够走后门。
但偏偏韩愈不是一个能卑躬屈膝的人,他太过正直太过耿介,以致于他的科举生涯实在是令人喟叹。
虽然如此,但唐朝相比前朝来说,又毕竟要好一些,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统治下的社会,一个人的一生在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便是最好的说明,什么努力,完全就是痴人说梦。
因此,在韩愈看到年轻学子们如此懈怠的时候才会心急如焚,才会忧心忡忡,才会在文章里对于那些说着“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人们报以讽刺。
不如试想一下,会说出这番话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恐怕就是那些根本用不着奋斗的高门贵族吧?因此才不用学习,才“耻学于师”。
对于这样大背景的阐释,清代蔡世远在《古文雅正》里就说了:
师道立则善人多。汉世经学详明者,以师弟子相承故也。宋代理学昌明者,以师弟子相信故也。唐时知道者,独有一韩子,而当时又少肯师者,即如张文昌、李习之、皇甫持正,韩子得意弟子也,然诸人集中亦鲜推尊为师者,况其它乎?以此知唐时气习最重,故韩子痛切言之。唐学不及汉宋者,亦以此也。总而言之,稍微了解一下时代背景之后是不是会感觉对文章的理解更深一些呢?
我们之所以觉得选入课本里的古文没有灵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将其从培育它的土壤中连根拔起。当这些文章脱离了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后,看起来不过就是一副空架子,又能有什么灵气可言呢?
诗文赏析套路的禁锢第三个原因很重要,但我却会说的很简略,因为这大概是我们所有经历了中学教育的人都深恶痛绝的。
诗文赏析中处处是套路,见到杜甫便说“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见到李白便说“浪漫主义”“想象奇诡”。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理解、诗文鉴赏等题目都有一套内在的规则,而我们不过是一条追在规则后面的狗而已。甚至于,在一切以考试为重的中学学习中,我们的老师讲课时也是按照考试答题的方法罗列一条又一条的干点。
在温儒敏的论文《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中就说了:
拿语文课来说,本来是“华育”人的课,是学生天然喜欢的课,可是由于“考试为本”,成了让人头痛的课。如此一来,对于诗文美感的败坏简直不言而喻。
当我们被条条框框紧紧锁住,几乎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谈什么欣赏呢?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再有灵气的诗文也会变的没有灵气了。
教师教学上的问题这一点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即不同的老师在个人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上都有差距,而不同的学生也会习惯于不同风格的老师。
对于这,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于老师,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无可奈何。但是不容置疑,老师的教学方法确实又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只要试着多听几个老师的讲课,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差距。
一个好的老师,往往能够将课本内的古文讲得妙趣横生;而一个差劲的老师,往往会打击到我们学习的热情,导致古文的灵气到了课本里全然飞逝。
总而言之,古文到了课本里是不是就真的没有灵气了呢?这也不尽然。
那么丧失灵气的古文其原因在哪里呢?这就关乎我们自身、老师的教学方式等等各方面了。
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经验而谈,如果你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请和我交流!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汉语和文学知识,请关注我吧!希望和你一起成长!谈谈你对周杰伦东风破有什么见解?
喜欢这首歌已经很多年了 喜欢听它时的感觉 喜欢静静的听这首歌 感觉是在唱自己 每一个字都深爱着~~~~每听一个字心里就会溅出一滴血。
一个很落魄的人,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和他喜爱的女子分别了...于是,漂泊流浪,思念,思念,人越加憔悴。
《东风破》是中国台湾流行音乐男歌手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杰伦谱曲,方文山填词,收录在周杰伦2003年7月31日发行的个人第四张国语专辑《叶惠美》中。
《东风破》这个破字应该就是曲破,是指一种词调。词调是指词的曲谱,词调名有称为遍、序、歌头、曲破的, 都表示它是出于大曲。
大曲是以许多曲子连续歌奏。大曲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为入破。
2004年,该歌曲获得第四届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十大单曲奖、第11届中国歌曲排行榜港台地区最受欢迎歌曲奖、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台港地区年度歌曲和第七届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大赛港台及海外华语最佳MV作品奖等奖项,方文山凭借该歌曲获得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港台及海外华人最佳作词奖。
歌词: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 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 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 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 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