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温彻斯特,十一月底英国五日游求路线推荐?
可能都会推荐著名的景点,这么推荐几个特别的地方。
Kew Garden | 邱园:
邱园又称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是世界植物爱好者的圣地,体验最负盛名的植物景观与各色园林模型。建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棕榈温室(The Palm House)是世界上第一个玻璃温室,另有2015米兰世博伦敦厅Hive(蜂巢)和树顶走道等现代建筑作品的装点。
Barbican Conservatory | 巴比肯中心温室
伦敦金融区中的秘密宝藏,粗野主义代表作巴比肯中心的“绿洲”,拥有超过两千种热带植物的玻璃温室,还可以在这里喝下午茶。
Great Dixter | 大迪特斯特宅
大迪克斯特宅是英国最著名的园艺作家Christopher Lloyd的私家花园,四十年美学理念、林园观察、花园写作和乡村生活的凝萃,该处所也是英式农舍花园(Cottage Garden)的典范:宛若天成的自然姿态,实则一草一木、一花一骨朵的野性和浪漫,都是主人的精心排布。
Hampton Court Palace Gardens | 汉普顿宫殿花园
有英国“凡尔赛宫”之称的汉普顿宫殿不但怀有十七世纪御匠兰斯洛特“能手”布朗(Lancelot ‘Capability’ Brown)打造的皇家园林,还有全世界最古老的植物迷宫。每年举办的汉普顿宫花展是与少有能与切尔西花展媲美的园林界盛会。
Prospect Cottage by Derek Jarman|德里克贾曼的愿景小屋
电影大师德里克贾曼的私家“月球”花园,窥探德里克贾曼私人精神理念的表达,花园主与花园的沟通。
Ivy Chelsea garden | 常春藤切尔西花园餐厅
常春藤切尔西花园在伦敦中心打造了一个田园诗一般的英式花园“片段”。隐藏在繁忙的国王路(King's road)之后,这个宁静的空间给顾客提供了逃离伦敦喧嚣的一方净土。餐厅被藏绿、鲜橙和奶油色包裹,墙体上还呼应着植物和田园主题的复古艺术品,室外花园的部分更是枝繁叶茂,保留了传奇摄影师、园艺师Cecil Beaton设计的花园。
Sissinghurst Castle Garden|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
西辛赫斯特是英国最负盛名的世界级花园,主人是曾与Virginia Woolf有段婚外情的文坛名人Vita Sackville-West和丈夫Harold Nicolson。以四季绚丽的色彩闻名遐迩,其中玫瑰花园和雪色花园令人趋之若鹜。
Chelsea Physic Garden|切尔西药用植物园
切尔西药用植物园成立于1673年,是伦敦最“秘密”最古老的花园,至今仍然用于研究五千多种植物的特性、起源和保护。切尔西药用植物园目前是伦敦最权威且最创意跨界的植物机构之一:2016年已有的合作项目包括伦敦工艺周期间举办的靛蓝染织,还有不久前与时尚品牌Oasis合作发布的切尔西花园系列女装。
Sky Garden|天空花园
芬丘奇街20号的顶层花园,开放于2015年1月。纵跃三层层高,不光是伦敦中心区最佳俯瞰地之一,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来自地中海和南非的丰富植物种类。
Liberty 百货商店 Wild at Heart
整个伦敦花卉植物最结缘的当属Liberty百货。自品牌从维多利亚时期创立之初, Liberty的艺术织品就与工艺美术运动完美结合了结合到了一起,花卉元素也微妙地穿插于百货大楼的各个角落。2008年Wild at Heart进驻Liberty商店并正居入口。一一探究花店又如何通过布置与花艺设计产品阐述LIBERTY的风格?有哪些可供学习借鉴的灵感?
Columbia Flower Market|哥伦比亚花市
哥伦比亚街鲜花市场是伦敦仅存的仍然保留着叫卖传统的市场,也是欧洲最大的街头花市之一。这个由街区集市发展起来的鲜花市场辅以独特风格的商店餐厅聚落,如今是世界上最活波独特的周日去处。
当然,最后别忘记关注我,买一张出国旅游电话卡哦 O(∩_∩)O
穿越火线水晶箱里有什么东西?
水晶箱(好枪):FN F2000 双枪沙鹰 黄金M249黄金箱(好枪):黄金RPK 温彻斯特-S白银箱就是弹夹啊,护目镜啊什么的青铜箱最好的就是MP5-B 剩下都是名片喷漆这些箱子都有体力药水然后是BOSS箱:巨兽箱:FN F2000 双枪沙鹰 高爆手雷 元兽皮壶 混沌头带 铁链锤翼龙箱:FN F2000 双枪沙鹰 气锤 FR-F2 M16A2 翼兽之眼
哪些国家比较值?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关于英国各个城市的介绍,感觉一下就说到我心坎里面去了,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则介绍:
“伦敦是体面又狡猾的商人;
温彻斯特是慈祥温和的老奶奶;
伯明翰是巨大的锈迹斑斑的老工厂;
布莱顿花枝妖艳看不清男女;
曼彻斯特有踢着足球的两兄弟;
贝尔法斯特散发着陈旧腐烂的气息;
爱丁堡穿着斗篷挥舞着魔法棒;
牛津剑桥带着眼镜拿着书;
约克还在古老的中世纪;
布里斯托是文艺的中年;
卡迪夫是阳光的少年。"
如今英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了最受中国留学生喜爱的国家,但你真的对英国的城市和大学了解嘛?下面我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英国的城市在我个人眼里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超一线城市:伦敦
一线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
次一线城市:格拉斯哥、利兹、利物浦、纽卡斯尔、谢菲尔德
其他城市: 这里就不做列举了。
伦敦
如果你打算去英国留学,那么首推肯定是伦敦。
伦敦的地位堪比国内的北京+上海,一切顶尖资源都汇聚在这里,毫不夸张得说如果你能在伦敦生存下去,你就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下去。
全世界的文化都向这个城市涌来,各种不同的人,他们不仅是学霸、艺术家,他们更多是寻找生活可能性的普通人;博物馆、艺术画廊、国际展会,你想要的所有,伦敦都能满足你。在伦敦的大学就读的学生经常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各大公司的招聘信息。
但在伦敦生活成本高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随随便便一顿饭就是十几镑,所以在伦敦生活,不是富二代的同学裤腰带可能要束紧了(如果家庭囊中羞涩,伦敦慎重选择)。
伦敦的大学推荐: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艺术学院、伦敦商学院等。
伯明翰
伯明翰是英国除伦敦外最大的城市,对中国留学生而言,这里的大学、科目大多数都是名气不错的。而且学费生活费较伦敦都便宜不少,性价比颇高。
作为一所传统的工业城市,伯明翰自然以工科见长,而因为其较多的工厂,就业前景极度被看好。在这座城市,有高节奏的生活和强大的生活压力,但是在紧张的日常生活之余,伯明翰也不乏众多的艺术文化活动,来为大家舒缓心情。
伯明翰的大学推荐:伯明翰大学、伯明翰城市大学、阿斯顿大学等。
PS:在去年下半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为了英国首所宣布降低2021年申请者语言分数要求的学院。
曼彻斯特
曼彻斯特被评为英国第二繁华城市,在2019年QS最佳求学城市排名中名列世界第30位,在2020年全球城市宜居调查中名列英国的第一。虽然生活成本比伦敦低,但是在这里上学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
曼彻斯特的大学推荐: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索尔福德大学等。
爱丁堡
爱丁堡有很多古代宫殿、教堂和城堡,文化遗产丰富,是英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风景美的同时教育资源也非常好,处在爱丁堡的几所大学排名常年稳居在世界的前列,足以证明,这是一座有教育质量保障的城市。
爱丁堡的大学推荐:爱丁堡大学、赫瑞·瓦特大学、玛格丽特皇后学院等。
利物浦
在利物浦你不会感到过大的生活压力,在这里,还有一个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柱,就是利物浦俱乐部。“You Never Walk Alone”(YNWA)。它不仅是这个城市的信仰和标志,同时也是整个利物浦城里的人们值得铭记的信条。如果你想体会轻松而又不失信仰的教育的话,利物浦就是你的不二之选。
利物浦的大学推荐:利物浦大学、利物浦希望大学等。
利兹
利兹是英国第二大金融中心和第二大法律中心,英国中部重要的经济、商业、工业、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酒吧,俱乐部,餐馆,真的可以说是又多又好。教育质量也非常出众,利兹大学是世界百强名校之一,与曼彻斯特大学等大学并称为英国“红砖大学”。
利兹的大学推荐:利兹大学、利兹都市大学等。
谢菲尔德
谢菲尔德是除伦敦以外英国最大的八座城市之一,距离伦敦170英里,到英国其他地区交通亦相当方便。同时也是欧洲著名的大学城,国际著名的优秀的教学、研究中心谢菲尔德大学以及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就在这里。
谢菲尔德的大学推荐:谢菲尔德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等。
格拉斯哥
格拉斯哥是英国第三大城市,格拉斯哥大学是全球排名最好大学的前25,也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英国综合排名中一直排名前列,同时也是罗素集团的发起者。
格拉斯哥的大学推荐:格拉斯哥大学。
英国能反超美国成为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国家,看来在中国留学生眼中魅力还是很大的,优质的大学肯定不止上面描述的这些,好好做下调研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争先恐后赴美留学是为何?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 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 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这应是我们出国留学的初衷,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所需要的。
出国留学在我们改革开放40年里培育了许许多多的国之栋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时许,美国白宫的电话骤然响起,总统吉米•卡特从睡梦中被叫醒。
电话来自北京,打电话的人是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国访问。除了遇到危机,卡特担任总统期间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问,为什么这么早打电话?
普雷斯向他报告说,此时正和邓小平会见。
卡特问,是有什么坏消息吗?
对方说,不是,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当然可以。”
“他问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诉邓小平,他可以派10万人。”
那时中美还没正式建交,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一穷二白的中国面临着一堆亟待解决的问题。
“美国战略智囊”布热津斯基对邓小平当时的做法很惊讶,他在回忆录中曾发出疑问:把中国最聪明的孩子送到美国去,难道他不知道当时中美两国生活条件的差距吗?
邓小平不那么认为。
早于这通电话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 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 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那一年的6月23日,针对留学生派出工作,邓小平有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而且,派出留学生“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那是一个一度封闭的大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再次推开国门。
此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涌动着中国人热情、智慧和斗志的留学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挡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1978-1979 破晓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点,小雪,一架飞机静静地停在首都机场停机坪上。52名中年人穿着黑大衣和黑皮鞋、带着黑色手提包,顺序登上飞机,他们要途经法国巴黎转机去美国留学。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外汇奇缺,这么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领队揣在兜里。
彼时的中国,刚刚开始从革命的狂热中醒来,贫穷如一根芒刺穿透刚刚苏醒的肌肤,让人感觉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美国。
登上飞机的一刹那,这52个人还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国的机会。这是因为,很多人来自“剥削阶级家庭”,这种包袱仿佛也有万钧之重,足以影响一个人求学的自信心,甚至将他压垮,大家因此也心有余悸,害怕万一去了,国家的路线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来,要么回来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诉他们,这是国家的需要,是邓小平的命令!到美国去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回来给国家做贡献,这样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国留学52人的总领队,在停止教学的日子里被打发到铸造车间劳动,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坚持阅读英文专业书籍,边看边做笔记,笔记本积累了一尺多厚。开始第一批留学生选拔时,他已经45岁,当时机械工程系分得了一个名额参加清华大学的选拔,系主任亲自面试,他得了第一名。接着学校、教育部也组织了统一考试,他连闯三关后最终入选。
1978年12月26日,飞机万里西行,满座的中国学者难抑心中兴奋,当时大家对美国就像对月球一样陌生。
这52名公费留学生学成后,悉数回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个人命运的轨迹也因此发生急速转折。1981年初,柳百成回国。当年清华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柳百成也在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使爱国奉献、报效祖国的夙愿得以实现。改革开放确实为知识分子带来了春天,使知识分子有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
2、1980-1983:生长
70年代末的中国留学生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学生选择了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这种微妙的变化跟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分不开。
52人去美国留学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门岛,听到这个消息的27岁台湾陆军连长林正谊,站在一块巨石上,凝望着对岸,内心正翻腾着大海一样的波涛。林正谊当即判断出,腐败的国民党当局“反攻”大陆是零概率事件,日后的中国一定会更加开放的走向世界舞台。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悄悄下水,游了三个小时后到达大陆,随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林正谊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还在北京大学读大三的22岁青年易纲被派往美国学习经济及管理,初到时,他揣着2美元,一边留学一边靠给学校食堂洗盘子赚生活费。两年后,林毅夫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看中,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学习农业经济;曾睡在易纲上铺的海闻从北大毕业,但没能拿到公费留学,只能考虑自费,他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与北京图书馆,从北图抄写下美国大学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国,最后被加州长滩州立大学录取,成了改革开放后北大“自费出国第一人”。10多年后,这三个命运轨迹若即若离的海归聚在一起,创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也就是后来的国家发展研究院。从创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留美、留英学者加入其中,他们认为这是研究中国问题最好的地方。
3、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国依然不富裕,但改革开放无疑给予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被确立,无数愿意用双手创造财富的人一头扎进神秘莫测的“海”,开始了一场改变命运的探险。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改变,国人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在悄然变化。“板砖”单卡收录机、邓丽君在甜柔的歌声,崔健“平地一声吼”,一首《一无所有》,爆炸型的烫发, “离经叛道”牛仔裤、T恤衫……
在那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长时间的精神压抑之后,国人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鲜,而被新鲜事物包围的自己是从未有过的年轻!
当时,倍感年轻的还有中国的企业,1984年被很多人称为“公司元年”。
越来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经商”取代了“拿铁饭碗、挣死工资”,一大批日后驰骋一时的公司,诸如“海尔”、“健力宝”、“苏宁电器”、“联想”、“万科”等得以诞生。
同样是在1984年,留学这件事也迎来了大潮,这一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
龙门陡开,江鲫飞跃,此后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喷涌!中国留学生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气和梦想去往世界各地。他们看起来有点“狂”,但“狂”的很有底气。
1985年,吴鹰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从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辞职,考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带着一箱行李和30美元,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十年后,他创办UT斯达康公司,靠一种叫“小灵通”的电信产品闻名一时。
他们用一种非常艰苦的过程证明了自己的坚韧。
出身于陕西西安的张朝阳在考取李政道奖学金时,对手是祖国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终,他成为被选中的100人之一。后来有人问成为搜狐掌门人的张朝阳:“在面对风险投资时心理压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这些压力比起我在清华参加考试的时候的压力要小得多。“
1986年,阎焱、熊晓鸽、张朝阳、张亚勤去了美国。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国,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盘子,田硕宁也在这一年去了美国,之后成为亚投行第一任行长的金立群则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院进修。
越来越多的青年奔向国外。仅在1985年底,出国留学生的总人数就达到3.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7000人。在之后的十多年间,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将回到中国,政界、学界和商界都将不乏他们的身影,中国未来的新技术、新理念和IT产业等将由他们担负支柱。
这些后来中国各领域的“领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学之路上,谁也不会想到,时代会在某个瞬间猛一转身,把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
4、1992-2002:激荡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渐商业化的时代特征,让中国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神秘感和难以琢磨。
不过,在意识形态领域,两种不同的声音仍然在隔空交锋。如果仅仅从报纸上的争论来看,1991年的中国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硝烟。而事实却是,争论如江面上迷眼的乱风,实质性的经济变革却如水底之群鱼,仍在坚定地向前游行。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一系列讲话的核心其实是对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争论给予了断然的“终结”,改革开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经济上形成了强烈的号召力。
很多国人都从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机,很显然,一个超速发展的机遇已经出现。这时候,需要的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此后又出现了一波办公司热。
“海归”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与经济加速相对应的,是留学政策的进一步松绑,“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被确立为留学海归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一扫80年代末一度对留学政策有所收紧的阴霾,给留学潮又加了一把火。
于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学来:从商的,想到海外赚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着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艺明星们,也开始惦记着冲进好莱坞、百老汇。有人甚至带着“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幻想,盼着尽快走出国门。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爆全国,将出国热真切地展示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片中,姜文扮演的音乐家王启明,在纽约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最后成为了一名商人,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模板。
借助一股股留学潮,有人怀着各种想法赶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从世界的某个角落匆匆赶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1992年之后进入黄金盛年,互联网这项科学技术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开始商业化,展现其迷人的魅力,中国也正迎接这一股互联网冲击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国互联网大潮中,“海归”们也在这一时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飞机舷梯的张朝阳感到一阵寒意,他搓了搓手,拎着两个手提箱向机场外大步走去。多年的美国生活,让张朝阳有了“小布尔乔亚式”的审美,扎小辫,POLO衫,戴墨镜,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国庆,大家的名片上开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着“.com”的T恤了,李彦宏断定:互联网在中国成熟了,大环境可以了。于是,他决定回国创业。
同年,陈一舟与两位斯坦福大学校友杨宁、周云帆回国。此前他们曾一起回中国转了一圈,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方都在这儿了,不来这儿,去哪儿呢?后来他们创办了一个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人人网。
尽管有着诸多不如意,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全然把握,但他们还是回来了,理由只有一个:在美国虽然拿着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国创业。
接下来的时光里,每个行业都将被“互联网思维”搅个天翻地覆。
尽管各种优秀“海归”或出于梦想,或出于商机选择回国,但这也难以掩盖这一时期中国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国被世界贸易组织接纳的次年,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一度达到了6.94∶1,也就是说,每7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1人回国!
5、2003-2018:归来
进入新千年,一切都变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为这个时代最强有力的注解。
出国留学的方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自费出国留学限制被彻底废除,工牌出国留学政策在培养高层次留学人才方面持续发力,吸引留学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为国服务所采取的政策不断健全,出国教育效益极大增强。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
与蒸腾上升的综合国力相对应的,就是此阶段滚滚洪流般的留学潮,中国已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
拥有更多选择的学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选择将孩子送出国去,出国留学逐渐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
前首富王健林在儿子王思聪两岁时选择将他送到国外上寄宿学校,从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学,到英国温彻斯特公学,再到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王思聪一路在国外接受先进的教育,养成了张扬的个性。同样是前首富的刘永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1994年,刘永好将女儿刘畅送到美国西雅图小镇女子学校读高中。
出同样的选择的,还有很多企二代。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读于佩珀代因大学;碧桂园二代杨惠妍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想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就读于哈佛大学……
此阶段,不仅精英人士、商业大佬选择送子女出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国的队伍中。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了60万。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了回国。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不断缩小,2010年为2.11:1,2015年为1.28:1。少数人的选择成了多数,近五年来回国人数占到了出国总量的70%。更重要的是,归国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调查,海归创业集中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海归创业者中,58.3%拥有个人专利,65.9%从海外带回了技术,绝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相对早年的迅速复制海外商业模式,近两年的海归技术人才在生物制药、AI、新材料等技术创业领域扎堆。
国外很多国家的条件还是比中国好,为什么选择回国?
回答归结起来无非两点:除了中国的机遇,还有国外的天花板。很多技术人才直言“在美国,华人技术人才能跻身管理层的不多,可能会一直写代码。”
2017年初,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归国,成为新版精英归国的代表。这些归国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创业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联网公司任高管,或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除了商业精英,还有一批国际公认的科技大咖归国。200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国决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张欣、张钠、王俊峰、刘青松、刘静、林文楚、任涛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西方媒体评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国。
改革开放40年,归国留学生与乡下知青、高考学子、下海闯荡的商人和进程务工的农民工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崛起的重要力量。40年中,这群中国人“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不知不觉中,世界却惊奇不已,一个曾经落后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青年学子负笈海外、励志报国的40年,是中国教育学习、借鉴、赶超的40年,是从人才输出到人才回归的40年。与此同时,这支源源不断的留学大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输入了不竭的新鲜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离,推动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40年归来,当年第一批的出国留学生已经白发苍苍,他们作为中国留学历史变迁的见证人,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经济腾飞。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留学的历史不断变化,不变的,是千万万万像他们当年一样奋力奔跑的人。
鲁格手枪为什么会成为每个军人梦寐以求的武器?
如果你看过鲁格手枪是如何发射子弹的,你一定会为之着迷。这正是它令人梦寐以求的原因,但不是唯一一个。
独特的设计,让人梦寐以求
很多人一直认为鲁格(P08)是世界上第一款半自动手枪,其实这是错误的。
鲁格实际上是博查特C-93手枪的升级版。而德国枪械设计师博查特在1893年设计的C-93,才是半自动手枪的鼻祖,后来著名的鲁格和毛瑟C96,均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C-93的垂直握把,也是最受诟病的设计之一肘节式起落闭锁(ToggleLock)是一项与众不同的发明,在当时左轮手枪一统天下的时代,简直是一种逆天的存在。这种设计是C-93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后来的鲁格手枪最让人痴迷的地方。
C-93使用的是7.65×25mm子弹,射速和精准度都很高,但后坐力大,加上制造成本高,比较笨重,所以并没有多大产量。
1898年,德国另一位枪械设计师乔治·鲁格,对C-93进行了大量改良,设计出了著名的鲁格手枪。
1900年,鲁格手枪开始量产,包括德国、美国、瑞士、 奥地利、苏俄等在内的一些国家都进行了采购或测试。由于换成了7.65×21mm子弹,减小了后坐力,再加上更为精密和可靠的击发设计,鲁格开始被广泛关注。
后来,在1902、1904、1906年,鲁格对手枪进行了一些优化,包括换用9×19mm子弹,改变枪管长度,完善瞄准、板机等设计,形成了P02、P04、P06等一些变体版本。
P04,海军版鲁格最终在1908年,鲁格完成了对P08系列的最终设计。我们现在在一些影视节目或网上看到的鲁格手枪,基本上都是P08。
无论鲁格怎么进化,它独特的肘节式设计,让无数男人为之痴迷。拥有一把鲁格,自然也就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了。
P08,海军版鲁格完美的装配,让人梦寐以求鲁格手枪的肘节式机械设计非常复杂、精密,而且还暴露在外,按通常的理解来讲,这种设计极易受到使用环境的影响,比如沙尘造成的堵塞、雨水造成的腐蚀等。但实际上,由于设计精良、制造严格,加上保养得当,鲁格的可靠性得到了一致的赞扬。甚至到二战期间,很多在一战时期制造的P08,依然表现出极高的耐用性和稳定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枪械设计上的奇迹。
不过,这个奇迹也并非神奇,它实际上是德国人严谨的一种体现。
那个时候,还没有精密机床,每个零件都是手工打造的。德国人虽然是细节控,但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细微的误差。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密合度,零件生产完毕后,有专门的检查人员,会挑选零件进行试装,直到找到最完美的组合。然后,手枪被重新拆解,各个零件被印上编号以表明其所属,再送去进一步处理。最后,根据编号,再把零件重新装配,这样才算是制造完毕。
在很多人眼里,鲁格虽然是一把枪,但它更是一件艺术品。哪有人会不梦寐以求呢?
数量的稀少,让人梦寐以求一开始,P08系列的生产数量还是很庞大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德国陆军和海军中的装备数量,超过了200万支,是当时德国军官及特殊部队的标配武器。
但是,也正是P08对制造和装配的精益求精,最终导致了它的数量越来越少。
严格来说,P08的生产过程并不复杂,但却相当考验人的耐心和经验。也正因如此,P08的生产速度非常缓慢,生产成本也自然会高高在上。
1938年之后,出于成本的考虑,P08的采购数量急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实惠的瓦尔特P38。
数量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鲁格的价值。物以稀为贵,也是人之常情。
象征的意义,让人梦寐以求二战时期的德国,只有军官或者特定的人员才会配备手枪,这与美国人人配M1911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鲁格手枪就等价于德国军官。缴获一把鲁格手枪,基本上就意味着干掉了一名军官。这对于盟军士兵来说,不但可以在战场上炫耀,更可以在回国之后吹牛,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赏赐。
加上美军对战利品没有限制,可以直接邮寄回家,这也更提升了士兵们对鲁格的热爱和需求。
而且在战场上,鲁格在某些场合是实打实的硬通货。它可以被用来换面包、做赌注,可以卖钱,甚至还可以贿赂上司,比美元还好使。
可以说,鲁格在战场上,比黄金更有意义。这样一来,谁又不想拥有呢?
虽然鲁格对于盟军士兵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但是想得到它并不容易,有些人还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战中,德国士兵也知道盟军士兵(尤其是美国大兵)非常喜欢鲁格,因此有时会在撤退的时候,故意留一把鲁格在战场上,当然,旁边会放上地雷……加上有的士兵对鲁格不太熟悉,在军营中发生过一些走火事件,导致了人员伤亡。因此,在二战后期,有一些盟军部队明令禁止士兵持有鲁格。
不过,越是不让拥有,就越是能激发他们对鲁格的兴趣。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对于不太听话的士兵,即使冒着风险也要搞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