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失重空间,能用天平区分两物体在失重状态下的引力质量吗?

CF排位号 admin 2023-06-20 04:45 233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排位小号

失重空间,能用天平区分两物体在失重状态下的引力质量吗?

不能吧,天平是基于重力下物体的重量来测量的其质量的仪器,没有重力无法测量

失重空间,能用天平区分两物体在失重状态下的引力质量吗?

失重飞行是怎么做到的?

目前,空间微重力环境地面模拟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落塔法、抛物飞行法、水浮法、悬吊法、气悬浮法以及在医学、生理学中应用的头低脚高位卧床法(人体)和尾部/后肢悬吊法(动物)。

方法/步骤

1/3落塔法就是在微重力塔中执行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获得很好的微重力状态。实验系统一般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内部主要是内层实验舱和外层隔离舱,外部主要为塔体或管壁和对下落舱的操作装置、释放机构、减速回收装置、提升装置和抽真空装置等。

2/3抛物飞行法可以创造微重力和低重力环境,失重飞机能够创造相对长时延的失重环境,失重时间可达20~30s作用,可以创造低重力(如月球和火星重力)的试验环境,是近地面进行微重力研究较为理想的试验平台,美国、俄罗斯、法国等都建造有不同类型的失重飞机。飞机失重抛物线飞行分为如下4个阶段:首先飞机平飞,然后加速上行,接着跃升拉起至高点后进入抛物线轨迹进行失重状态飞行,接着俯冲拉起进入平飞后结束

太空失重还是月球失重?

失重状态是由于地球的引力变小,引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就质量一定的天体来说,物体离它越远,所受它的引力越小,即重力越小,在足够远的距离上,它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宇宙中不只一个天体,众多天体的引力会形成一个引力场。因此,太空不会是失重环境。如在地月系统中,只考虑地球与月球的引力,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的某些点上,地球与月球的引力相互抵消,重力为零。

绕地球飞行的载人飞船,离地面一般只有几百千米,其周围太空也不会是零重力,而只能是轻重力,即重力比地球表面上小。

航天器在环绕地球运行或在行星际空间航行中处于持续的失重状态。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实际上只有航天器的质心处于零重力,其他部分由于它们的向心力与地球引力不完全相等而获得相对于质心的微加速度,这称为微重力状态。

流浪地球空间站里为什么还有引力?

028答:

因为人造重力!等效

在地球上受到重力,大小约为9.8N/KG,方向指向地心。

因为在太空中没有方向概念,我们在空间站里面选一个方向作为下方,然后再人造一个名为“X”的力,这个力的大小约等于重力,方向指向我们选的那个下方,然后就会产生类似地球的效果:“吴京他们在里面走路都很正常,跟在地球上一样”。

X的制造

“X”的名字叫:——离心力。这是一种虚拟力(不真实!),是一种惯性力,它虽然本质上不是一种力,但它有一种功能:使旋转的物体远离它的旋转中心。【为了方便人民理解,我们将他称为力,实际上是惯性】

所以吴京他们生活的空间站在旋转的最外侧,我们将最外侧看作“下方”,这样就和地球上的效果一样了。

—————【关注】————评论-—-——或点赞———

2019你将更富有!

飞机通过抛物线飞行实现失重的原理是什么?

感谢提问

苏联为了训练宇航员在零重力(失重)情况下的反应和活动能力,借助大型客机或运输机爬升和下降过程产生的失重状态来实现训练目的,苏联早期的该型特种飞机是在民航客机上改进的,编号是“喷发彗星”(vomit comet),但是,1981年,1架伊尔-76M改进后执行训练宇航员任务。这种飞机的主要改进是在货舱内增加厚垫子和其它一些用于观察宇航员对零重力反应的测试设备,这种改进飞机的编号为伊尔-76K,“K”的意思是“宇航员”。

1987年起,又有几架伊尔-76MD被改进成零重力训练飞机,这些改进的飞机机体结构加强,适应飞机突然的爬升和下降产生的巨大应力,另外,飞机的炮塔被去除,这些飞机编号为伊尔-76MDK-Ⅱ。

利用高性能失重飞机做连续的开普勒抛物线飞行,可产生重复的失重环境。俄罗斯的伊尔-76失重飞机一个起落可飞15至20个抛物线,每个抛物线可产生25至28秒的失重时间,美国的 KC-135失重飞机一个起落可飞20到30个抛物线,每个抛物线可产生25秒左右的失重时间。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研制改装过一架歼5失重飞机,这也是国际上第三架失重飞机。它曾经完成了许多徘徊的中国旅行社业 把古老的长城留给子孙 主题公园全攻略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科学实验论证,并在70年代选拔航天员时立下功劳,但是因空间小、年代久远,现已放弃使用。

在目前的航天员训练中,我国航天员是赴俄罗斯做的失重飞机体验训练。 只是失重的时间短。短期失重的模拟主要是落塔和失重飞机,落塔所造成的物体自由下落时间仅几秒钟,没有实际意义。人们用高性能的普通飞机改装或特意建造的失重飞机.能在一次飞行中创造出20~30秒钟的失重环境。这种飞机的机舱内有宽大的空间,内乘被训人员,并配备了实验用品。当飞机飞行到一定高度和速度时,以一定的操纵程序进入特别设计的失重抛物线飞行.即沿抛物式上升和下落。在整个过程中便产生了失重或微重力现象。这种飞机在一次飞行中,可以作若干次抛物线飞行。人们在失重的时间里可以做各种试验.如吃东西,喝水,穿脱衣服、闭眼与睁眼的定向运动,甚至可把一个舱体搬进机舱中.还可进行人在失重的时间里从舱体爬出来的试验,训练太空的出舱活动。总之,它是训练未进入太空的人在失重环境中的运动,消除人体对失重的“恐惧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