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兵之我能升级,小兵古代叫什么?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小兵在古代叫做什么?
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完毕,“小卒呗”。但是要是深挖起来可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了,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一起来探讨探讨。“小兵”一词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孟冬》之中:
“小兵时起,土地侵削。”显然这里的“小兵”并不是指士兵,而是指发生了小规模的战乱,而导致土地遭受侵吞、掠夺。当然“小兵”除了战乱之外,主要意思还是指士兵。然而在平时的口语化之中,称呼普通的士兵并不仅仅是说“士卒”,常常有人会说某某人是一个解放军,某某人是一个骑兵,某某人是一个空军。
古代对士卒的称谓也一样,说一位军官带着一个随从时,并不说他带着一个兵,而是常常说此人身后跟随着一个手脚利索的“马弁”。春秋时期就曾经把步兵称之为“三行”,这里的三行包括三支部队,分别是“左行、中行、右行”三个兵种。到了战国时期又把步兵称之为“带甲”,是甲胄在身的意思。
战国时期的魏国征取特种兵比较严格,所征之兵必须要身穿三属之甲,手执十二石之弩,且背负菔矢五十个、荷戈 ,还要携带三日之粮,在这种情况下能在半天之内跳完100里的才能称之为“武卒”。国家将发放一定数量的田地,还给以免除徭役。
战国时期秦国训练的步兵叫做“锐士”,齐国却把驻防五都的士卒称之为“五都之兵”。到了西汉的兵种更是扑朔迷离、五花八门,有“南军、北军、羽林、虎贲”,又有什么“期门、材官、骑士、楼船、轻车、正卒、戊卒”等等称谓。这么多的兵种说也说不完,就说一说什么叫做“期门、材官、楼船”吧。
所谓的期门就是“期诸殿门”的意思,守卫殿门的肯定是皇帝的护卫兵了。西汉时期把西北盛产马匹的地区训练的本地骑兵称之为“骑士”;而把不产马匹的内地所训练的士卒称之为“材官”;却把江淮以南的水乡训练的本地水军称之为“楼船”。
所谓的“轻车”士卒指的是汉初时期驾着战车作战的士兵,汉朝中后期已经渐渐淘汰,最后变成了仪仗兵。
再往后有青州兵、北府兵、世兵制、军户兵、府兵制,又有什么飞骑、彍骑、禁军、神策军、健儿、乡兵等,一直到唐朝,可谓名目繁多,难以一一枚举。
到了宋朝,文人骚客过多,泛滥成灾,于是一反前人对士卒的称谓,又把士卒称之为“厢兵、蕃兵”等,这里的厢兵指的是宋朝诸州的镇守之兵。蕃兵是指由西北边境由少数民族组建的部队。
而“怯薛”指的是护卫兵,分为“宿卫、特卫、环卫”三个兵种,是成吉思汗所设置的护卫兵。当然往后推还有“答军、弓兵、卫所、羁縻卫”等等。到了清朝就来个“三大营、上三旗、下五旗以及劲旅八旗”等等。
总之,小兵在古代的叫法委实很多,一般军营之中并不称呼名字,因为千军万马之中主帅根本无法记住小兵的名字,上级发布对小兵命令时,都是直呼该士兵的军衔,没有军衔就会呼叫军中的番号或者军号。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请问以前的人都是如何看待金钱财富的?
谢谢邀请!
当看到这一提问,点击“去回答”,当头一棒,以下所示:
建议考虑后作答,是去答呢?还是暂不回答?...
毫不犹豫回答:财富值观念不同,人生就是一场戏。善于运用金?,才能致富。若是把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不但没有办法积聚财富,一旦有急用时也只好干着急了。
①获得财富的捷径是什么?
②真正的财富是什么?
③金钱的危险性是什么?
④比财富更重要的是什么?
这是所回答:只有内心知足才算富翁...。
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文化意义?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宅心仁厚,深得民心,然而他的创业之路,异常曲折。刘备的前半生,基本上都是一名寄人篱下的客将,这边待不下去了,就换一个地方。刘备的创业艰辛,给我们当代人的启发有很多。
吃老本,不靠谱刘备到处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确实有人买他的账,比如关羽和张飞。这两位英雄人物,是刘备开局的巨大资本。
然而在那个汉室倾颓的年代,汉献帝自身已经受权臣把持。皇帝说话都不一定算数了,给你刘备一个皇叔的名号,有多少实际用处?
后来刘备所获得的人望,有多少是来自于对其人品的认可,又有多少是来自于皇叔的虚名?汉室宗亲那么多,刘表和刘璋也是刘家人。因此,图虚名,不如做实事。
欲成事,聚人心虚名不能过于拔高,人心才是关键,这是刘备最终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刘备每到一处,基本上都能受到当地首领和民众的认可。
曹操征伐徐州,陶谦向北海孔融求助。孔融推举刘备前往相助,刘备义不容辞,领兵前往徐州。陶谦看到刘备的舍命相助,感动得老泪纵横。随后陶谦再三要求把徐州托付给刘备治理,避免落入曹操之手。刘备的谦让,是他日后的人望和隐形资产。
后来,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刘表同样非常器重刘备,临终之前,曾经也想把地盘托付给刘备。然而荆州的形势非比徐州,荆州的蔡氏势力强大,如何刘备接受刘表的托付,势必大难临头。这回倒是真的只能推脱,这一推,又是一次谦让之礼。
遇奇才,不拘礼诸葛亮的出山,决定了刘备事业的转折。然而如何才能感动诸葛亮,可能是刘备煞费苦心的一件大事。
孔明出山之前,躬耕于南阳,却是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他对于董卓以来的国家历程,了如指掌,岂会不知道刘备的为人?想必孔明早就掌握了这方面的情报,也早就感觉刘备是一位明主。
孔明的出山,不应该仅仅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而是折服于刘备的过往为人,以及兴复汉室的伟大目标。士为知己者死,两人的三观相符,因此孔明才愿意跟着刘备出生入死。即使刘备“中道崩殂”,孔明依然辅佐刘备的儿子,直到自己病死在工作岗位上。孔明如此鞠躬尽瘁,全在于敬重刘备的人格魅力。
结语刘备的成功,充满了辛酸与血泪,充满了忍辱负重。刘备,首先战胜了自己的欲望,摒弃急于求成的错误路线,而是把个人名望作为长期运营的品牌。
名望是长时间养出来的,并非是通过获得一城一地而瞬间爆发出来。刘备何尝没有灰心的时刻?在和刘表畅饮的时候,顿觉髀肉重生,自己却是一事无成。短暂的惆怅和失言,未能阻止刘备的继续忍耐。所谓大器晚成,人生成就,并非一蹴而就。
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期待各位留言探讨。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
怎样只用一场战争让自己威名远扬?
谢谢小秘书邀请。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如果真的穿越到古代,要成为一名将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么就是武将世家,一从军就可以担任低级军官,凭借家世背景和积累的军功逐渐升官,成为高级将领;
要么就是从小兵做起,凭借战功一级一级往上升,但是没有背景的情况下,升到中级军官就是人生巅峰了。
在从小兵逐渐积累到中级军官的过程中,基本上会淘汰90%的士兵,一将功成万骨枯可不是开玩笑的。
一战成名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也是最后士兵损失殆尽,自己都是化妆为和尚才得以逃命。
如果真的要从军,并且成为兵部尚书、太尉这一级别的存在。在以史为鉴墨上桑看来要经历下面几个步骤。
1,首先要成为一名读书人;再通过科举考试。
2,然后分配到有武力冲突的边疆地区当地方官,然后通过治理地方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增加赋税,筹备军粮,训练士卒,提高军备。
3,然后凭借民心、军心可用,通过先示弱,后突袭(埋伏)的办法一举荡平周围小的民族政权。(还要注意时机,不然擅开边衅的罪名足够杀头了)
这些步骤做下来没个五年十年是不会见效的,但是也是成为一名武将获得战功安全系数最大、成功系数最高、后患最小的办法了。
要知道这可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战胜匈奴,以步兵大破十万匈奴骑兵的策略。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分别介绍一下?
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个汉政权?准确的答案是难以统计,至少20多个!其中很多的汉政权连年号都不知道,存在多长时间也没有准确记录。
请注意,这些汉政权原本叫西汉、东汉……人家全都叫“汉”,现在的叫法只是后人为了加以区别,强行给它们戴上了一顶“帽子”。
因为数量太多,我们做一个分类介绍。
第一类:大一统汉王朝历史上的“汉”政权虽然多如牛毛,但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却只有两个,即西汉和东汉。
有人可能要问:前汉和后汉呢?
前汉就是西汉,后汉就是东汉。西汉、东汉是按两朝的首都长安(西)、洛阳(东)来区分的,前后、后汉是按时间先后来划分的。
估计后面的“汉”们气晕了:俺们为了抢“帽子”打疯了,你俩一人搞了两顶,真TM豪气!
1.汉政权的祖宗:西汉刘邦创建的西汉政权是所有“汉”们的祖宗,也是存续时间最长的汉政权,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到公元8年王莽代汉,存在了210年,共计11位皇帝和3位废帝。
2.抬祖宗牌位的第一人:东汉光武帝刘秀创建的东汉政权其实是一个新王朝,与西汉政权没有任何传承关系,中间还夹杂了新朝和玄汉政权。
但刘秀确实是刘邦的后人(八世孙),他自称是“富二代”,从西汉继承来的皇位,开创了抬祖宗牌位为自己正名的先例。
东汉存续195年,共计12位皇帝和2位废帝。
第二类:汉室后裔王朝刘秀的蹭祖宗热度,其实是跟别人学的,新朝灭亡后刘家子孙纷纷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了若干个汉政权。
1.刘玄的“玄汉”政权刘秀最早就是刘玄的打工仔,二人是族兄弟,也是推翻新莽政权的“革命同志”。
早年刘玄由于流亡在外,没有参加上刘縯、刘秀兄弟的起义,而是加盟了绿林军。后来绿林军与与刘縯、刘秀的舂陵军合并,刘玄靠绿林军的支持后来居上,被推选为皇帝。
刘玄登基后杀害了刘縯,刘秀为了避祸自请出巡河北,并在那里神奇地打出了一片天地。两年后刘秀在河北称帝,不久刘玄却被另一个“汉”政权干掉了。
2.刘盆子的“建世”政权干掉刘玄的正是刘盆子的“建世政权”,“建世”是其年号,国号依然叫“汉”,它的基础就是大名鼎鼎的“赤眉军”。
刘盆子也是刘邦的十世孙、城阳王刘章的八世孙。当年刘盆子兄弟被赤眉军俘虏,在军中当了一名放牛娃。后来赤眉军眼红绿林军洗脚上岸,也有样学样,决定推出自己的皇帝。
于是他们从队伍里挑出几个刘氏后裔,让他们抓阄,结果刘盆子不幸命中,哭着喊着被人套上了龙袍。
建世政权就是个草寇班子,靠打劫存续了二年,被刘秀的东汉政权所消灭。
3.刘子舆的“赵汉”政权刘秀消灭的第一个汉政权就是这个“赵汉政权”,其皇帝叫刘子舆。
刘子舆原名叫王郎,是个算命先生,却满嘴跑火车自称是汉成帝的遗孤。就靠这么个离奇的编造,他居然被河北势力推崇,当上了皇帝,建都邯郸。
邯郸是战国赵国的都城,所以后人就给它带了一顶“赵”帽子。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刘子舆确实汉成帝的遗孤,真相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尊重正史。
4.孺子婴的“汉”政权孺子婴(刘婴)的名气很大,他就是那位西汉末代皇太子,没来得及登基就被王莽了先。
新朝建立后,王莽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刘婴。新朝灭亡后,刘婴被一个叫方望的人蛊惑,被裹挟到临洮,在那里登基称帝。
刘婴也就过了两三个月的皇帝瘾,就被玄汉政权干掉了。
5.刘永的“汉政权”汉景帝有个弟弟叫刘武,封梁王,当年曾经在老妈窦太后的支持下企图当“皇太弟”。这位刘永就是刘武的后人。
玄汉政权建立后,刘永第一个跑去给刘玄磕头,因此被复封为梁王。不过刘永野心不小,刘玄死后,他在睢阳登基称帝。
刘永一度给刘秀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最终还是成了刘秀的垫脚石。
6.刘崇的“汉”政权刘崇也是汉家宗室子弟,也成立了自己的草头班子,还曾经干翻过东汉开国第一武力值岑彭。
不过由于势力太小,他很快就投靠了刘秀,因此很少有人注意到刘崇其实也穿过龙袍。
7.刘备的“蜀汉”政权刘皇叔的故事就不用我多嘴多舌了。
第三类:蹭热度的王朝这一类汉王朝完全是蹭热度、贴金,跟“汉”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胡人政权。
1.汉赵时间来到五胡十六国时期。
“汉赵”就是因为“帽子”不够用了,它也想用“赵汉”,可惜刘子舆抢了先机。
汉赵政权的创始者叫刘渊,他自称是汉室后裔,其实是个匈奴人。在灭了西晋政权后,刘渊在长安称帝,国号“汉”。后来他的侄子改国号为“赵”,所以史称“汉赵”,亦称“前赵”。
2.成汉刘渊在长安称帝的同年,有个叫李雄的氐族人也在成都称帝了。由于这个政权先称“大成”,后改为“汉”,所以人们管它叫“成汉”。
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政权居然存在了45年才被东晋消灭。
3.后汉时间又来到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梁、唐、晋、汉、周时期。
这个“汉”就是指后汉政权,创建者叫刘知远,沙陀人。
后晋石敬瑭引狼入室,将燕云十六州卖给契丹人后,中原涂炭生灵,后晋也被契丹干掉了,刘知远乘势而起,建立了后汉。但这个政权也就为了两代人,就被郭威取代了。
4.北汉后汉灭亡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逃到太原,在契丹人的支持下延续了“汉”政权,史称“北汉”。
杨老令公杨继业就是北汉名将,后来兵败降宋。
5.南汉唐朝灭亡后,封州刺史刘谦割据岭南,其子刘龑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汉政权。
刘龑自称是彭城刘氏的后人,也算是汉家血脉。但也有史学家认为他们应该是中亚的胡人后裔,冒领了彭城刘氏。
南汉政权恐怕是历史上最荒唐、最残暴的王朝,太监、宫女当政,读书人要先自宫才能入仕,宗室子弟相互仇杀……
不过由于地处偏远,居然延续了54年,后背北宋名将曹彬所灭。
第四类: “杂汉”一箩筐除了上述汉政权外,下面这些所谓的“汉朝”存在度极低,跟前面的刘崇、孺子婴差不多,即便是历史专业的人士也未必都熟悉。
张昌,西晋八王之乱时的流寇班子;刘芒荡,西晋时期的流寇班子;刑杲,北魏六镇起义的产物;侯景,东晋权臣,过把瘾就死;郝定,金朝末年的红袄起义军首领;朱泚,唐朝藩镇势力;王建,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建立,后改为“蜀”;陈友谅,跟朱元璋掰手腕的那位;刘通,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除此而外还有多少类似顶着汉帽子的所谓政权,实在无法统计得清楚了。
之所以这些人都喜欢盯住这个“汉”字,原因就是汉王朝的影响力太大了,它代表了“汉人”正统地位,将自己化身为“汉民族”的形象代言人。
比如光武帝刘秀,他其实是开国之君,但他居然敢当“富二代”,宣称自己是从西汉继承的皇位,就是为了在汉帝国的光环护佑下,获得正统的地位。
连光武帝都如此,何况其他人?
事实证明, “汉”帽子并没多大作用,比如陈友谅最终还是败给了朱元璋,反倒是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