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cf活动领军饷,李云龙炫耀独立团有八个营?

CF排位号 admin 2023-06-05 12:15 227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排位小号

cf活动领军饷,李云龙炫耀独立团有八个营?

原因很简单,因为李云龙说自己有八个营时,已经处于抗日战争的中后期,这时候八路军发展很快,兵力扩充的情况都差不多。

丁伟毫无反应,应该是自己的新一团兵力也不少,孔捷非常羡慕,是因为他的新二团实力还不强。

cf活动领军饷,李云龙炫耀独立团有八个营?

亮剑中的这一段也是非常的经典,山本的特工队趁着李云龙和秀琴结婚,袭击了李云龙的团部,想要刺杀李云龙,但是由于李云龙嗅觉比较敏锐,提前发现了情况。

山本虽然没有成功刺杀李云龙,但是依然抓走了李云龙的妻子秀芹,还差点杀了赵刚(后来赵刚昏迷23天,总算被救活)。李云龙的团部只剩八人,掩护政委突围出去,可谓是九死一生。

日本人得知李云龙逃跑后,残忍屠杀了赵家峪300余名村民,并烧毁了赵家峪村,李云龙的老婆秀琴则被山本一木抓走。

楚云飞知道消息后,立马大怒,作为李云龙的好朋友,直接下令炸毁了山本的汽车,山本一木没有办法,只能向平安县城靠拢。

路上山本一木遭遇到了楚云飞的攻击,特工队只剩下三十人,但还是让山本一木逃脱了,进入平安县城,山本一木同县城日军合兵一处,驻守在那里。

李云龙知道,立马集合独立团所有部队,再加上地方武装,不下万人,浩浩荡荡的攻打县城,“平安格勒战役”开始了。

然后就是李云龙攻打县城,调动了兄弟部队和楚云飞的晋绥军加入战斗,最终李云龙攻克县城,秀琴为了大局,让老李对自己开炮,秀琴和山本同时身亡,县城被拿下。

虽然这次李云龙攻打县城,属于违抗命令,可是由于各个地方的部队都投入战斗,对抗战大局起了积极的影响,总部并没有处罚李云龙。

攻打县城的战争过后,李云龙请孔捷和丁伟两个老战友喝酒,在谈到楚云飞进驻大孤镇的时候,李云龙说自己用三个营困住了大孤镇。

要知道,一个团也就是三个营而已,丁伟有点担心的问 :“老李,三个营,那可是你的全部主力,如果鬼子一旦逼近根据地你咋办?”

然后就出现了题目中的一幕,李云龙说自己有八个营,动用三个营算什么。

孔捷立马就是很惊讶和羡慕,李云龙手里有八个营,要知道部队不是拉人头就可以的,这八个营训练、装备、吃饭问题都得解决,所以孔捷觉得老李真是“有钱人”。

但是丁伟却没有说什么,可以看做是“毫无反应”,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李云龙之所以可以发展为八个营,主要是李云龙是个能人,自己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开来,完全给下面的连排长自主权,完全就是靠打日军伏击,缴获装备,硬硬的发展了八个营。

记得李云龙救秀琴集合部队时,让通信员传令给下面的营长,一营长张大彪就在打伏击,并且已经成功了,但是听到李云龙的命令,直接说东西不要,集合部队去团部。

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日本人由于把兵力精锐投放到东南亚,中国境内的鬼子兵力、素质都开始下降,抗日形式大好,八路军部队发展很快,其实不止八路军,就是晋绥军楚云飞,也在发展部队。

在这样的形式下,李云龙早就看到了机会,所以他发展队伍很快。为什么孔捷羡慕,丁伟“毫无反应”。

我觉得原因有下面几个:

第一,丁伟是个内敛的人,心里能藏得住事、性子也较为沉稳,并且丁伟的战略眼光很好,对于李云龙的八个营也是很惊讶,但是没有表现出来。

但是孔捷不同,李云龙称孔捷是“孔二愣子”,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孔捷的独立团在杨村被山本打败,李云龙去当团长时,孔捷被拿下去总部喂马。

李云龙求情让孔捷当副团长,孔捷知道后,直接拿了大刀,要砍两个手指头还老李人情,如果不是李云龙拦着,孔捷真敢下手。

并且李云龙和孔捷原来就是一个班的战士,所以李云龙对孔捷很了解,知道孔捷比较“愣”,所以孔捷不会伪装,听到李云龙八个营,当然炸锅了。

第二,丁伟的部队发展也很快,并不比李云龙少多些,孔捷不一样,他的新二团实力最弱。

其实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丁伟的新一团原来是李云龙的部队,新一团其实就是八路军比较早的团。当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的编制,当然新一团也不是最早的团。

我们的抗日队伍发展很快,所以就像386旅就又扩编了一些团,像新一团就是比较早的一批。并且李云龙当团长时,新一团的实力就很强,敢和坂田联队硬碰硬。

后来丁伟接管了新一团,丁伟是什么人,他的战略眼光高,是个“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人”。

所以丁伟和李云龙、孔捷喝酒时都说过,我们不能只盯着自己的这点部队,部队早晚要发展,打跑了日本人,还会和国民党打,到时候指挥的部队更多。

你们觉得李云龙在扩充部队,丁伟会闲着吗?他当然也在扩充,要不然抗日战争过后,129师都发展到了几十万部队了。

所以丁伟也在发展部队,可能没有李云龙的八个营那么夸张,但是也绝对不是三个营这么简单,至少也得五六个营。要不鬼子扫荡的时候,丁伟一天突破鬼子好几道防线,可见战斗力之强。

至于孔捷吗?他有点后知后觉了,孔捷在晋西北铁三角中是最弱的,打仗“鬼点子”没有李云龙多,战略眼光没有丁伟强,属于中规中矩的,比较老实的一类人。

并且孔捷的新二团,是孔捷在独立团打完山崎大队后组建的,属于三个团中最后组建的,自然实力最弱。还有,孔捷的战略眼光还有发展部队的能力要弱点,所以他对老李的八个营,是又惊讶又羡慕。

羡慕归羡慕,孔捷随后也开始发展部队,就像拉土匪谢宝庆成立独立大队,只是谢宝庆的手下找死,杀了魏和尚,被李云龙给剿灭了,不过可以看出,孔捷这时候也觉醒了,也开始扩充部队了。

综上所述,李云龙说自己有八个营,其实这点虽然有点夸张,但也比较符合历史,至于丁伟不惊讶,那是因为他的情况也差不多。孔捷惊讶和羡慕,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么多兵力。

其实,亮剑中晋西北的铁三角,老孔是个老实人,只是有点愣,老李是个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主,眼光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老丁也是“无利不起早的人”,但是格局最大,他和楚云飞一样,是个战略家。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22日,李秀成在方山被俘。6天后,曾国藩自安庆坐小火轮来到天京。当晚7时许,他提审了李秀成。因为事务繁忙,兼之还没有吃晚饭,曾国藩匆匆询问数语,便命人把李秀成押了下去。

这种审问如蜻蜓点水,显而易见是问不出什么的。于是,曾国藩命李秀成写一份详细的自述。对于曾国藩来说,他是把李秀成当作太平天国活体《十万个为什么》了。所以,曾国藩开了一个单子,重点问了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

然而,看罢这份问卷,不知是否有人会感到奇怪?按说,幼天王的下落不是时下最要紧的问题吗?然而,曾国藩首先问的却是一个死去多年的人物,秦日纲。有关秦日纲的问题还十分八卦,曾国藩关心的是秦日纲是否姓孙。秦日纲姓不姓孙能抓住幼天王?接下来,曾国藩又信马由缰问了几个死去的,却在早年与自己打过交道的对手,才终于回到现实,问到了幼天王的下落。

从这份问卷探究曾国藩的心理,不难看出他的老年人心态。只有老人才会沉湎于过往。所以说,外号“剃头”的曾国藩陷入了回忆,内心深处其实是柔软的。这是他没有对李秀成使用凌迟之刑的基础。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李秀成。

其实,比较一下李秀成和曾国藩如何面对危难,就会发现二人真不啻天渊之别。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人生共遭遇过三大危难:一为靖港,二为湖口,三为祁门。因为哪一次都与自杀联系在一起。当然,他哪一次也没死成。

然而,小编仔细盘点了一下,却发现曾国藩的三次危难还真没炒作的那么危急。

一、靖港

靖港战败,曾国藩忙不迭跳水,而此时的湘军主力由塔齐布率领,正与太平军在距离靖港不远的湘潭大战。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就搞出这么一出自杀的大乌龙。曾国藩面对危难,心态还真是脆弱。

二、湖口

如果说靖港一跳是曾国藩初出茅庐,心态不平稳有情可原,我们再来看一看湖口一战。

曾国藩带领水陆大军兵进九江湖口,谁知,他的水师先是被分为了内江和外湖两半,后来座船又被太平军夜袭夺走。危急时刻,曾国藩当众嚷嚷着要跳水。从人急忙拦下,把他送入陆军罗泽南营中。在罗泽南面前,曾国藩又喊叫着要借一匹马,骑着马冲向太平军,杀身成仁。

曾国藩真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吗?那是远远谈不上。首先,在湖口一战中,太平军只打败了湘军水师,陆军并未受损。其次,太平军的确分割了湘军水师,也挫败了湘军水师,但要说消灭湘军水师,那是远远谈不上。后来,湘军水师就像一条被斩成两段的毒蛇,各自长出了头与尾。内湖水师和外江水师分别分别由彭玉麟和杨岳斌统领,混得风生水起。

作为千军万马的大帅,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军心士气,讲究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从晚清至今,很多人谈到曾国藩的黑点,都不免批评他有些虚伪。但这样一个虚伪的人,面对失败和挫折大呼小叫闹着自杀,而不是虚伪地故作镇静。那只有一个原因——曾国藩脆弱的内心是真的hold不住了。

行文至此,小编摇头叹息,脆弱啊,脆弱,你的名字就叫做曾文正。

当然,在芸芸众生中,比曾国藩还脆弱的那是多的是,但身为大帅这么脆弱的,也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了。

三、祁门

最后,咱们再来看一看曾国藩的祁门危机。

说到太平天国史上的祁门,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联想到李秀成放过祁门不打,从此饶了曾国藩一条小命。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写下了遗书,准备坦然赴死。

其实,曾国藩身在祁门之时,共有刘官芳、李世贤、李秀成、黄文金(排名分先后)四路人马不同程度地逼近过祁门。李秀成可以放过曾国藩,难道其他人不约而同对文正公心存好感,因此放水吗?当然不是,根本原因是曾国藩以祁门为中心,在皖南战场上布下了由左宗棠、鲍超、张运兰等人统帅的两万人马,太平军打不下祁门而已。

小编想说,有这么多人保护,写个p遗书作秀啊?

因此,碰到危机,曾国藩的解决方法无非一种:那就是大不了一死呗。哪怕作秀,也是作摆个好看的pose英勇自尽这种秀。然而,身为主帅碰到事儿就死,谁还继续干革命工作啊?

比较起来,李秀成的心态就强大的多。二破江南大营之前,天京城差点陷落,李秀成奇袭杭州,完成了起死回生的逆转。之后,他攻下苏杭,在中国最富庶之地建立的苏福省,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不久,李秀成把这一切输了个干干净净。在人生大起大落之后,李秀成回到天京,在马上就要兵败身死的绝境,照样该干嘛干嘛想着如何守城。即使兵败被俘,他也不是考虑怎么好看的去死,而是忙得不亦乐乎。李秀成趁着自己还活着,不顾胳膊上的伤痛,以每天几千字的速度赶写自述,企图劝服曾国藩跟自己一起举兵造反。

面对危机,曾国藩想到的是死,李秀成想到的却是如何化解。这种心态,是曾国藩不具备的。正是面对死亡时,李秀成的所作所为,最终赢得了敌人的尊敬。

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秘书,曾经记录下曾国藩对李秀成真实的态度,那就是“甚怜惜之。”不是一般的怜惜,而是“甚”。如果李秀成写自述只是为了求对方饶了自己一条小命,曾国藩会对他如此看待吗?

曾国藩从41岁开始平定太平天国,直至12年后的1864年,他已经是一位53岁的老人。我们知道,他还能再活8年。对于曾国藩来说,攻克天京是他人生事业的最高峰,却也是下降和衰退的开始。

其实,曾国藩到南京的第二天,就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透露,打算杀掉李秀成的。然而,此时此刻,眼前的李秀成对于曾国藩来说,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人,而是象征着他与之征战了12年的太平天国。

面对对手,曾国藩自然毫不留情,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让自己的对手体面的离开这个尘世。毕竟,尊重对手,也等于尊重自己。

其实,晚清一直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并未经历后世革命的洗礼,李秀成是砍头还是凌迟并不值得上纲上线。只要曾国藩不造反,朝廷即使知道,也不会深究。

闯王李自成的铁杆兄弟刘宗敏最后的结局如何?

刘宗敏不但是抢走陈圆圆,惹得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的罪魁祸首。而且,他还是直接断送李自成事业的猪队友。

不过刘宗敏还算忠诚,为了掩护李自成逃亡,在九江被俘。吴三桂为了报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将刘宗敏千刀万剐。

刘宗敏最早是个铁匠,力气大,为人豪爽,这和李自成臭味相投。

后来李自成揭竿而起,刘宗敏也跟随他左右。最后逐渐成为李自成的左膀右臂,也是大顺政权的第2交椅。

在李自成最落魄的时候,刘宗敏也曾经想过要离开李自成。但是,李自成拉着刘宗敏,跪倒在佛像之前。连占三卜,全都是“大吉”。

这才让刘宗敏相信,李自成就是天命所归。此后,刘宗敏再也没有离开过李自成。

刘宗敏这个人骁勇善战,为大顺政权建立过汗马功劳。

在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在潼关兵败,身边只有18骑逃出生天,刘宗敏便是18骑之一。

两年之后,李自成再次卷土重来,率部进入河南。

第2年,也就是崇祯14年,刘宗敏攻下了洛阳。

崇祯15年,李自成再次围困开封。

在这次围点打援的战斗中,刘宗敏和李自成的侄子李过,负责打援,击败了明军。

随后,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刘宗敏被封为权将军,负责指挥中吉营。

崇祯十六年九月,李自成与明朝山西总督孙传庭决战。

就是刘宗敏率领骑兵截断了孙传庭的粮草,断绝了孙传庭的后路。

最终,李自成消灭了这股明军,此后,李自成在明朝境内如无人之境。

崇祯17年,李自成在西安重新建立政权,任命刘宗敏为汝侯,同时也是战前总指挥。

崇祯17年3月17日,李自成大军濒临京师。刘宗敏仅用了一天时间,就逼得崇祯自杀了。

此时的大顺政权,已经是占领全国的大好时机。

如果李自成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快速接受明朝的降将,估计历史都要改写。

当时在民间,李自成的人气是最高的。人人都知道“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口号。

而且,很多明朝将领,都决议改头换面,投靠李自成。

但是,李自成和他的手下,却拒绝了这些人的投诚,反而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

李自成在京师一共待了42天,其中,有20天时间是在与吴三桂大战。李自成等人真正在京师所待的时间,也就20天。

仅仅就这20天时间,就将原本形势大好的大顺政权葬送了。这其中罪魁祸首还是刘宗敏。

首先,刘宗敏不太认可李自成登基。

李自成进入京师,就一直住在紫禁城内。很多明朝的大臣想赚取“从龙之功”,就建议李自成赶快登基,顺势夺取天下。

这时,李自成就故作姿态,向手下询问这些事。其实,无非就是想让这些人,主动提出让他登基的意思。

但是,作为第2号人物的刘宗敏,却一直不表态。这件事必须要由他领头,但是刘宗敏不肯,因为提出这种建议的人要下跪。

刘宗敏的理由是,“我们都是响马出身,为啥要跪你?”

由于没人牵头,再加上刘宗敏散布谣言,李自成登基这件事,也就一拖再拖。

最后,只有在兵败逃离之时,才仓促上位。这还是在刘宗敏身负重伤,不能参与政事的情况下进行的。

刘宗敏在京师的这些天,每天干的事,就是搜刮这些投降的明朝官员们的家产。

刘宗敏设立的各种名目,还专门制造了5000副夹棍。每天把这些明朝投降官员,以及亲属拉上堂来过审。

只要拿不出钱,就要上夹棍。很多人都在刘宗敏的残暴之下,致死或者致残。

刘宗敏带头这么干,大顺政权中其他人也是有样学样。一时间,京师之内怨声载道,乌烟瘴气。

而刘宗敏和他手下,可赚得盆满钵满。光刘宗敏一人,搜刮下来的钱财就高达上千万两。

而崇祯当年为了跟努尔哈赤作战,让这些官员捐200万两,都捐不出来。

在明朝,并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是家缠万贯。也有些相对正直的官员,除了俸禄之外,并没有多少钱。但是刘宗敏不管,只要你拿不出钱,就照死得整,实在没钱,就直接砍头。

刘宗敏的这一行为,让所有的明朝投降的官员都感到后悔。

而且,他这一行为传出去之后,很多想要投靠李自成的人,也都开始打退堂鼓。

李自成还劝阻过刘宗敏,让他收敛一点。

但是刘宗敏却说,“都让你当皇帝了,我就掠夺点银子怎么了?真啰嗦。”

刘宗敏还贪图享乐,在面对吴三桂带领清军入关之时,竟然都不愿意去抵抗。

刘宗敏在京师短暂地作威作福,他十分享受这种奢华的生活。

这时,吴三桂已经带领清军入关。

李自成派刘宗敏前往山海关阻拦,,而刘宗敏却说,“大家都是响马出身,凭什么你在后面享受,而我要去前线买命呢?”

无奈之下,李自成只好下令亲征,刘宗敏这才不情愿地跟随李自成,去讨伐吴三桂。

最重要的是,刘宗敏还强占了陈圆圆,打伤了吴三桂的父亲。

本来吴三桂都已经决定投降李自成了。但是走到半路,他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夺去。而且,自己的父亲也被刘宗敏打断了一条胳膊。

吴三桂一怒之下,掉头返回山海关,随后就投降了清军。为此,刘宗敏杀了吴三桂全家,从此两人算是真正的仇人了。

刘宗敏可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刘宗敏还没有一点政治头脑,由于刘宗敏带头逼迫明朝投降官员,再加上大顺政权的人,几乎都是土匪出身,纪律十分发展。

这也导致明朝的残余势力在暗中勾结,同时,京师中的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大有巨变到来的前兆。

但是,刘宗敏对此毫不在意,他说,“只要我大胜军不散,百姓的事不算什么大事。大不了,关上门围剿就是了。”

刘宗敏的这个主意可谓是火上浇油,本来李自成的地位就已经不保了。现在还遭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这刘宗敏可以说是罪加一等。

刘宗敏对李自成还是蛮忠心的,在李自成逃亡之路上,一直就是刘宗敏负责殿后。

李自成和刘宗敏一路被清军追杀,他们多次想化整为0,来迷惑清军。但是,清军死死地咬住了李自成,对其他人都不过问。

最终,在逃到九江地界时,刘宗敏为了掩护李自成,被吴三桂抓获。

最后,吴三桂为报父仇和夺妻恨,将刘宗敏杀了。

刘宗敏这个人前期的表现,确实可以称为一个英雄。但是,每个人都有薄弱点。刘宗敏的薄弱点,就是政治头脑太低,以及私欲太过旺盛,享受到了奢华的生活,就忘乎所以,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其实,刘宗敏也是历史长河中,众多草莽英雄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创业初期,敢打敢冲,打下了一片天地。但是由于醉心于享乐,忘记了周边的危险。从而迅速从空中跌落,乃至走向灭亡。

毛爷爷当年就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要学刘宗敏。”

如果没有刘宗敏,也许就没有276年的清朝统治,我们的先人们也不至于活的那么屈辱,刘宗敏实在是历史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