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新兵,士兵会有节省子弹的观念吗?
二战时,一个日军有三个子弹盒,前面有两个小的,各装30发,后面有一个大的,能装60发,两个小的由士兵自由分配,想打多少就打多少,后面的60发则需像小队长申请才能用
知道为什么吗?虽然军队的子弹是无限量供应的,但是作为一个经验的老兵,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子弹一上来就哒哒哒完
现在的人都被FPS游戏给带坏了,总觉得子弹是越多越好,完全不用给自己省着点打,看到敌人就是火力覆盖,打得对方连头都冒不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保住自己的命
我告诉你,你错了,错的很离谱,你的子弹消耗的越快,那你保命的机会就越小,其实在现实中,军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不会节约子弹,那就是被偷袭埋伏的情况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建立起火力点,让对方不敢轻易跟你交战,从而找到机会撤退,不然在其他情况下,对于子弹都是能省就省的
一般来说一个步兵也就带4-6个弹夹左右,一个弹夹30发,算起来大概有个120-180发子弹,再多就带不动了,因为在战场上不可能只带子弹的,还有其他很多东西要带
如果不是被埋伏偷袭了,士兵大多数都是点射比较多,绝对不会是按住扳机不松手,火力扫射是在面对被大量敌人包围了才会用的一种方式
有人做过测试,火力扫射的命中率只有不到20%,而精确点射的命中率能做到60%,只要不是被包围了,士兵大多数都会选择点射这种方式的
一个冲锋枪弹夹三秒就能打完,一个步枪弹夹也只需要五秒,你200发不到的子弹,如果你一下子全打完,那你下面用什么?在真实战斗中,你知道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我知道可能会有人说二战时两千发子弹才打死一个人,但是你知不道这是所有子弹的总和?包括了步枪,冲锋枪,手枪,机枪等等之类的,我们都知道尤其是机枪这种枪就不是用来消灭敌人的,完全就是作为一个火力输出枪来用的
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压制敌人的,并不是消灭敌人,所以随便用个几千发子弹真的很正常,反正对着敌人的阵地一顿扫就是了,要的就是火力支援
即使是后勤最豪华的美军,在士兵手册中也教了要如何学会节约子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不会因为补给不足而影响作战
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不能多带点子弹呢?你可能不知道子弹有多重,一颗7.62的步枪子弹大概有16克重,一个弹夹30发大约有一斤重,六个弹夹就有六斤了,你觉得你能带多少?
带个五十个弹夹?别逗了,在实战中,最讲究的就是灵活性,你的身体灵活性被限制了,那么死的第一个就是你,子弹越多负担就越重
所以别再觉得在战场上,一来就是哒哒哒的,一般都是哒~哒哒~哒,点射才是军队最常用的射击方式,毕竟谁也不知道战斗还有多久结束,多一颗子弹就多一次保命的机会……cf手游新号快速升级?
学服手游新号快速升级的话,你要去找一些升级比较快的任务或者是打一些比较快的城市,然后你就可以去快速升级了,所以你要快速升级的话,这点就要去打一些比较胜利英雄最多的房间,然后英雄武器加成的经验就会多,所以升级就会快一点的。
你有哪些让你爱不释手的拍摄装备?
我喜欢摄影,但尚未达到专业摄影的水准,我曾经努力学习尝试拍摄野生动物,在已有相机Nikon-D600的基础,又特意配置镜头是200—500mm f/5.6 VR;这个镜头的特色设计是引入的电磁光圈技术,让镜头的反应更加灵敏;同时该镜头的VR防抖动系统也相当强劲,可提供4.5档快门的防抖动补偿——-自此我开始尝试练习拍摄野生动物。
退休后我有了自主时间,我曾计划去肯尼亚??、赞比亚??的国家自然公园拍摄野生动物、大迁途……;无奈夫人反对:非洲的疟疾,合法狩猎对人的潜在安全威胁……。后听儿子儿媳夫妇介绍:美国佛罗里达洲迪斯尼乐园集团附设一座规模宏大的,专门向拍摄电影公司提供模拟非洲野生动物园,园中的野生动物均为散养,不定时对野生动物爱好者、摄影者进行预约限额开放——-听后,我认为这是一个最佳的拍摄野生动物的时机,当我获得美国驻在北京大使馆签证官签发的“团聚类”签证后,儿子儿媳就开始为我在网上预约门票?……;这就实现了我拍摄野生动物的时机。
当时,我拍摄该园野生动物约200张照片,选了几张粘贴上与大家分享,同时作为我回答问题【拍摄野生动物都需要注意些什么?】的例证照片。
有哪些事是没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会感到匪夷所思?
大家好,我是唐岛渔夫。
下面由我,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针对题设,说五个事实,如下
(1)十三世纪,火器第一次出现在欧洲,蒙古狂屠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军队;
(2)十六世纪,勒班多海战,西班牙人用火绳枪屠杀土耳其,带人类进入炮舰时代;
(3)十七世纪,英国炮舰侧舷射击,虐杀西班牙纵向射击的炮舰,几乎全歼无敌舰队;
(4)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铁甲蒸汽机船,一边倒屠杀式全歼土耳其木质帆船舰队;
(5)二十世纪,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的马克沁机关枪出现,一天内击毙六万英军。
下面分门别类说一说,如下
(1)十三世纪,火器第一次出现在欧洲,蒙古狂屠匈牙利军队;
1241年4月11日,这一天的凌晨,蒙古人突破了赛约河防线,双方在旷野之中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对冲,蒙古人降维打击的优势尽显。火器的使用,使得马扎尔人晕头转向,不知道蒙古人到底是何方神圣。这是火器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正式应用于欧洲战场,后世欧洲人对于火器的顶礼膜拜,就是始自赛约河之战。各自做好了最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连续一天的厮杀下来,远距离骑射与火器远程攻击,终于摧毁了马扎尔人的精神防线。
这一战由于过于迅速,仅仅落后了波兰战场两天。最终在北路拜答儿部缺阵的情况下,蒙古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一场胜利。
此一战,匈牙利联合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国王贝拉四世只身逃出。一路狂奔来到了达尔马提亚,在蒙古人进逼亚得里亚海岸的时候,贝拉四世又泛舟出海,来到了亚得里亚海中的一个小岛上避难。
与此同时,佩斯城被蒙古人纵火焚烧,匈牙利阿帕德王室出逃到了奥地利,在那里受尽了外人的歧视。匈牙利王国约一半的土地彻底化为焦土,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口在战争中死去或者失踪。整个多瑙河东岸成为蒙古人的势力范围,并且在1241年冬天的时候,蒙古人还冰面渡河,兼并了多瑙河以西直到克罗地亚的大片领土。只要假以时日,蒙古人就将像对待基辅罗斯一样,把整个匈牙利王国彻底消化。
(2)十六世纪,勒班多海战,西班牙人用火绳枪屠杀土耳其,带人类进入炮舰时代;
公元1571 年,因奥斯曼帝国抢占塞浦路斯岛,腓力二世率领海军同奥斯曼帝国
海军会战于希腊西部小城勒班多近海。这场被称为“勒班多海战”(Battle of Lepanto)
的大战,最终以西班牙联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一次借尸还魂一样的十字军战争,腓
力二世的舰队保卫了天主教,保卫了更为广义的基督教世界。因此这场战役在很多
时候,都被拿出来同当年法兰克王国铁锤查理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击退阿拉伯军队相
提并论。
海战期间,西班牙人的火绳枪出尽风头,依靠接舷战中的近距离射击,造成奥斯
曼突厥人伤亡惨重,最终多达四万奥斯曼士兵阵亡,两百多艘战船被摧毁。因此在战
后,用人力作动力的双排浆战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越来越多的火炮被搬上以风帆为
动力的新型战舰,人类历史进入炮舰时代。
(3)十七世纪,英国炮舰侧舷射击,一边倒虐杀西班牙纵向射击的炮舰,全歼无敌舰队;
当时的英格兰造船业虽然不如荷兰,但也已经是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从战
术上讲,英格兰人主动抛弃了接舷战这种战法,转而缩小了舰船体积,寻求火炮决
胜的可能。英格兰出产的战舰,最高每艘船可以配备42 门炮,单舰火力配置已经远
远超越了西班牙战舰。火炮射程更远,且统统安装在侧舷。如此一来,一边的侧舷打
完,可以调换到另外一边侧舷继续打,甚至是两个侧舷同时开打都毫无压力。因此,
当时英格兰战舰的机动性以及火力覆盖密度都遥遥领先于欧洲其他对手。
反观西班牙舰队,显然单舰火力密度是不够的,并且还在沿用火炮纵向射击的老
套路。不仅如此,当英格兰人在海战战术思路上已经开始筹备大规模炮战的时候,西
班牙人依然还沉迷于古代欧洲的撞击战或者接舷战的玩法。
1588年7月,西班牙无敌舰队速败于英国人,一场大败似乎也没有伤到无敌舰队的元气,舰队决定迅速离开交战区,向北进入北海绕道南下。然而在苏格兰近海,无敌舰队又遭遇暴戾的飓风袭击。就这样,等到无敌舰队再次回到西班牙本土的时候,已经是奄奄一息。
(4)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铁甲蒸汽机船,屠杀式全歼土耳其木质帆船舰队;
克里米亚战争,英法没有参战之前,俄国人在开局的海战中出尽风头,一对一单挑奥斯曼海军,
打了一场锡诺普海战(Battle of Sinop)。没有想到整场海战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奥斯
曼海军全军覆没,近3000 名军人阵亡,沙皇俄国一边却只损失了37 人。这样的战损
比令人大跌眼镜,如此海战简直不能称之为战役,称为屠杀则更加确切一些。
其中的奥秘,则是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为武器带来的技术加成。
锡诺普海战,被称为是帆船海战时代的一场谢幕演出。虽然在俄国黑海舰队的
编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木制帆船,但俄国人却在阵中装备了大量的蒸汽动力战舰。
这些战舰不仅动力是蒸汽,而且还是铁甲舰。这样的仗打起来,木制帆船根本不可
能取胜。
(5)二十世纪,一战索姆河战役,德军的马克沁机关枪出现,一天内击毙六万英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科技的日新月异,就像井喷一样被应用于战场的厮杀之中。
普法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了机枪(Machine gun),这种自动化枪械给战场造成的伤
亡惊人。在轻机枪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了重机枪,其中的佼佼者是马克沁重机枪
(Maxim gun)。马克沁重机枪曾经批量装备于德军部队,在索姆河战役(The Battle of
the Somme)中一天之内射杀六万英军,一战成名。
如上,五个案例,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的武器革新,读来每个字的背后都是鲜血与人命。
为什么希特勒最后已经同意了第6集团军的撤退?
保卢斯给希特勒的第一印象很深 ,他长着一张殉道者的脸盘,威严而虔诚。除了斯大林格勒战败投降外,他听从希特勒的任何军事部署,从来就没有违抗过。
1942年11月19日清晨,大批罗马尼亚溃兵从德国第6集团军前跑过,这些友军原本是北部侧翼的防守部队。作为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部队,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就像长矛的头部凸显在城下,换句话说他们是容易被包抄的突出部。
强大的苏军反攻部队,以大量的T-34型坦克开路,2天之内先后击溃德国第6集团军北翼、南翼的部队。德军的坦克部队,数量上远远少于苏军,且因缺乏燃料而停摆已久,迎战之时,大批坦克发生故障。这也意味着,德国坦克无法阻止苏军坦克的攻击……
既然坦克战已经不占上风,那么第6集团军就指望空军帮忙,毕竟此前掌握制空权的德国空军曾大量炸毁T-34型坦克。然而,他们失望了,1942年12月的德国空军已经弱爆。因为400架战机被调往北非战场,直接减弱30%的空战力量,整个苏德战场的可用战机只有1120架。
这个时候的斯大林格勒,空中的优势已经转到苏联人这边,德国第6集团军的前途很危险。果然2支苏联先头部队快速绕过德军防御工事,11月23日在索维茨基胜利会师,实现合围德国第6集团军以及第4坦克集团军。
2支部队的25万德国人,被迫拥挤在1块长有30英里,宽有20英里的袋形阵地里。德国装甲部队,这是第1次在苏德战场转入防御作战,标志着东线战场发生重大改变。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撤退,但遭到拒绝,希特勒要求坚守阵地。
面对困境,保卢斯的麾下将领也陷入争议,甚至发生第94步兵师擅自撤退,企图带动整个集团军被迫撤退。然而,这个步兵师的突围失败,被苏联人轰了回来……
“我声明帝国空军将向第6集团军进行空中补给。”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向希特勒做出保证,于是保卢斯被严令驻守阵地。然而,成功的空投是不可能的,25万人急需的粮食、弹药、燃料,每天最低需求是500吨。
德国空军穿越火线,花尽吃奶的力气,每天连1/3的量都达不到。希特勒不能见死不救,他派出曼施泰因前去救援,尽快打开西南方向的通道。
曼施坦因的救援被叫做“冬季雪暴行动”,他的顿河集团军群经过残酷的战争,实际战争能力大打折扣。争分夺秒,德国人开始为曼斯坦因聚集坦克,第一批赶来的是赫尔曼·巴尔克将军的第11坦克师,以及艾哈德·劳施将军从法国长途跋涉而来的第6坦克师等。
或许,有时间还会有更多的德国坦克开来,但是面对第6集团军的困境、苏军的攻势,曼斯坦因不得不立即出战。12月12日出发,德国坦克群浴血奋战打到距离第6集团军仅仅35英里处,遭到苏军增援部队的阻击而不能前进。
光靠外面的德国坦克已经没有办法,这些德国援兵只能坚守住战斗成果,能否会师就靠保卢斯向外围冲击35英里。可惜,保卢斯仅仅找出100辆可用的坦克,然而燃油不够冲刺20英里。直到这个时候,保卢斯只要放弃阵地,集中力量突围,还是很有可能拯救部队。
希特勒要保卢斯无论如何要坚守在斯大林格勒,他放弃阵地将损害“这场战役的整个意义”,2个人坚持不放弃斯大林格勒断绝了一切希望。
战场局势的发展,曼施坦因的援军终究难当苏军的压力,德国援军被迫放弃行动。而保卢斯也面临苏军进攻的压力,随着手中机场的陆续丧失,连可怜的空投物资都变得极难获得。事实上,飞机损失惨重的德国空军,也已经难以开展有效的空投行动。
希特勒为防止保卢斯投降,将他的军衔升级为陆军元帅,因为德国从来没有投降的元帅。摆在保卢斯面前的只有2条路,要么率军跟苏军火拼掉,要么就选择投降。保卢斯的决定是投降,不过投降之前他将儿子送回德国,后来这事成为别人攻击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