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cf8月军火基地,为什么1945年的两颗核弹没有扔在东京?

CF排位号 admin 2023-05-20 18:30 135 次浏览 0个评论
CF排位小号

cf8月军火基地,为什么1945年的两颗核弹没有扔在东京?

1945年,美国只有4颗核弹。这4颗核弹,1颗在首个核弹实验“三位一体”用掉了,2颗被投到了广岛和长崎。还剩下1颗枪式核弹,因为构型有问题实际成了废品。

也就是说,1945年8月,美军只有2颗原子弹可以用,弥足珍贵。

实际上,美国人并没有将这2颗原子弹当做结束战争的定音锤,他们主要就是想趁机做实战核试验,以及搂草打兔子,万一日本吓投降了呢?岂不美哉?

说直白点,原子弹轰炸计划就是个临时掺进去的方案,有枣没枣先打两杆子,能压迫日本的投降神经更好。

问题是,美军当时已经对日本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轰炸,各种重型轰炸机每天遮云蔽日般穿行,不是把“有价值目标”一把火给点了,就是炸得城市人群逃散,连物资和工厂都藏了起来。这样的城市,根本没有核试验的价值。

这也难怪,除了几个相关人物外,美军自己都不清楚“原子弹”是什么东西。

美军的原定战略是强攻日本,还准备了名为“没落行动”的大规模行动计划,只待时机到位,数百万大军将强行登陆,踏平倭岛!

所以美军对日本进行了高强度的大规模常规轰炸,扔下了大批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有意识的烧毁日本的农田、森林、仓库和城市人口密集区,甚至封锁日本的渔船下海,最大限度的削弱日本的战争持续能力。

原子弹究竟打哪块位置,美国人特别上心。毕竟这是一次“实验”,实验机会也只有两次,怎么可能选择一个低质量的实验样本呢?

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如果按照常理,肯定是有战时轰炸价值的。问题是,正如上面所说,在原子弹选择实验目标前,东京就已经让美军给差不多干平了,光过火面积就超过4分之1,连天皇宫都给烧了。

美国的李梅将军在1945年3月9日夜间,使用大批轰炸机搞了次通宵的凝固汽油弹轰炸,一夜之间就摧毁了41平方公里的城区,10万人遇难。

日本民众纷纷离开了化为焦土的东京,跑到周围的横滨、琦玉、神奈川、千叶,甚至、茨城、群马躲避,日本的首脑机关更是做足了防空准备,又躲又藏根本找不着。

对一个已经瘫痪和破碎的城市,使用强大的核子炸弹没有任何意义。炸掉一片废墟既体现不出原子弹的威能,亦不足以震撼日本政府。

像横滨就一度被美军规划为原子弹的打击目标,因为东京的飞机制造、机床、码头、电气设备和炼油厂,以及大批工人,都搬到了此地。

日本人藏在掩体中的“樱花”自杀飞机

而京也是一样,当时京都拥有100万人口,大量产业被转移此地,故而它被排到了首位。

所以,东京确实不是个适合原子弹轰炸的地方,它是个军事上的无价值目标。

美军当年最看重的是广岛、横滨、小仓、京都、新泻等地,这些城市普遍的特征是“人口密集,比较完整”,相对少的受到轰炸破坏,曼哈顿工程方面认为这是获取数据的必要条件,可以“正确测量核弹的破坏力”。

后来广岛代替了京都,长崎代替了小仓。

广岛成为轰炸首选目标并不令人意外,此地相对完整,人口密集众多,市区还驻扎了不少军队。

更重要的是,广岛是个临海环山的地形,美国人认为城市周围的山丘可以集中爆炸的破坏力,同时山岳对核武器的阻挡作用也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长崎挨炸纯粹的三菱公司太能招邪,当天美军轰炸机群的第一目标是兵工厂云集的小仓,但多云天气让机组迟迟找不到目标。于是他们只好赶紧转向到长崎,然后发现了三菱工厂的白色屋顶……

轰炸机“博克之车”的这次轰炸差不多耗时一整天,回航的时候油没了,中途加了个油才回到天宁岛基地。

就这样,广岛与长崎成了最大的两个倒霉蛋。

其实这还没完,如果日本继续顽抗下去,还会有更多的原子弹砸下来,届时东京也未见不会成为目标。

前面说过,美军当时只有2颗能用的原子弹。但这不代表美国人不会生产新的原子弹。

实际上“三位一体”以后,美国人已经在加紧生产新的原子弹,1945年8月9日轰炸长崎后,已经有新的原子弹被运送到马里亚纳群岛进行调试,这颗原子弹被称作“东京乔”( Tokyo Joe),计划8月19日轰炸日本。

不过,“东京乔”的第一目标也不是东京,而是美军念念不忘的小仓,可见东京的战略地位已经上了跌停板。

按照美军计划,到9、10月份时,还要组装出12枚原子弹,然后对日本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式轰炸。

问题是,日本在8月15日就已经怂了,让后面的联军强攻+核弹13连爆变成了历史的泡影。

当时的美国也有一些基于政治的考虑,美方分析认为,日本天皇只是个象征性的傀儡角色,日本的军国主义政府也早已将指挥权分散了出去,武断地将它们一锅端无益于“迫日投降”的方针。

毕竟当时的美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的垃圾时间,他们更迫切地需要与苏联争夺地盘。否则仅仅只是消灭日本的话,还不如像柏林那样,直接放苏联去打就行了。

美国人需要日本快快滴投降,最好是立即马上,这样便能赖掉以前对苏联许下的出兵承诺。

如果把天皇和日本政府首脑全都用原子弹化为灰灰了,日本人是会群龙无首,还是会死战到底?美国人心里也在打鼓。

美国这类西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对于如何“征服”非常有心得。

要征服一个国家,单纯靠血肉去打很难,但如果能促使其首脑屈服,那么完全可以依靠他们去“说服”民众,完成实际的统治和奴役。

当年大清王朝就是这样陷入黑暗的,中国的亿万人民根本无惧洋人,他们可以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但洋人通过让满清贵胄们卑躬屈膝,很轻易就让中国变成了可悲的半殖民地,陷入了无边黑暗。

同样的道理,日本的上层如果能快速屈服于美国,那么不仅战争能快速结束,美国也将收获日本这个新的半殖民地。

最后历史就是如此演绎的,当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全日上下立马改变了态度,恭恭敬敬将美军请上海滩,马杀鸡三温暖花姑娘滴轮番伺候。

美国人自己都诧异,这是曾经打生打死的敌人吗?前面还喊着“一亿玉碎、彻底抗战、必杀米鬼”,怎么突然就变得绵柔驯服了?

如果原子弹将东京彻底抹掉,美国人没准这会儿还在燃烧的废墟残垣中奋战呢。

cf8月军火基地,为什么1945年的两颗核弹没有扔在东京?

现在无需在叙开展新行动?

其实,这就是一种妥协,要是没有俄罗斯的参与和美国的施压,土耳其 是不可能放弃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清缴,正是有了俄罗斯在叙利亚局势上的绝对主导,土耳其才会做出妥协,所以,个人给出的答案是心知肚明;土耳其之所以要发动所谓的“和平之泉”军事行动,主要有两个目的;

清缴库尔德武装

第一个目的就是清缴库尔德武装,因为库尔德武装在美国的支持下,越做越大,让土耳其感受到了巨大威胁,为了不让库尔德武装壮大起来,威胁到土耳其的安全,所以,土耳其选择了用军事手段,彻底清缴库尔德武装;

但是,这一行为,直接触碰到了美国的底线,毕竟,美国还是库尔德武装的盟友,所以,在美国的紧急斡旋下,与土耳其达成了120小时的停火协议,为库尔德武装争取到了一线喘息的机会;就在停火期间,俄罗斯出面主导,与土耳其达成了一份新的协议,限制了土耳其进一步军事行动的可能,条件是,同意了土耳其,在土叙边境,划设军事缓冲区的构想,有土俄两国共同管理;

划设军事缓冲区

第二个目的就是划设军事缓冲区;因为土耳其境内有超过300多万的叙利亚难民;本来这些难民,是想从土耳其绕道希腊,再进入其它欧洲国家,毕竟欧洲国家的福利待遇要远远好于土耳其,但是,欧盟又要求土耳其,不要放这些难民进入欧盟,答应给土耳其一些经济补偿,但这些补偿,远远不能支撑300多万的难民安置;

这就给土耳其带来了 不小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土耳其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就打算把这些难民,迁移到叙利亚境内安置,这样,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

从这两个发动军事行动的理由中,我们能看到,土耳其目前,只完成了军事缓冲区的建立,也只能说,初步达到了初步叙利亚的目的,并没有完成对库尔德武装的清缴,这里面主要有美国的施压,但更重要的是,库尔德武装选择了投诚叙利亚政府,这就让俄罗斯也站到了库尔德一边,所以才会在新协议里,限制了土耳其,进一步清缴库尔德人的可能;所以说,土耳其国防部的表态,是心知肚明,见好就收 。

各人拙见!欢迎评论区交流看法或补充 谢谢!

关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内容观看!

你的一个点赞! 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对滇西抗战?

1941年12月7日清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睡梦中的蒋介石吵醒。蒋介石睡眼惺忪地抓起话筒,只听电话里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军珍珠港让日本人偷袭了!”

蒋介石顿时睡意全消,他预料到世界战局即将发生一次巨大的转变,于是心急火燎地赶往重庆。

果不其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随即侵略缅甸,堵塞滇缅公路,妄图以控制这条国际交通运输线的方式,将中国的抗战生命线牢牢捏在手中。

为粉碎日本侵略图谋,打通被日军占领的滇缅公路,数万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怀揣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腔豪气,组成中国远征军奔赴前线,打响了一场气势恢宏的滇缅之战。

01一寸山河一寸血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在东吁附近与日军正面交锋,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用《中国远征军》中一位参战老兵的话来说,就是当时与他一起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军的同袍,死伤遍地,血流漂杵,真可谓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纵然如此,中国军人依然力战不屈。比如某部一位排长奉命死守阵地,至死未曾退后一步。

等到战斗结束后,该排长的脸已缺失大半,战士们只能通过他颀长的脚板来辨认遗骸。

最终,中国军人以巨大的伤亡,阻止了日军继续前进的脚步。日军无奈之下,只得向右翼方向迂回。

岂料第5军新编第22师此时恰好由黎达誓方向反击,于斯瓦河畔与日军隔岸对峙。

随后日军转攻彬文那地区,却被第5军第96师击退。待到第66军新编第38师一部赶来驰援后,中国军人对日军发起全面阻击。

双方鏖战两昼夜,最终中国军人以击毙上千名日军的战绩,打出了中国军魂。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孙立人派113团于清晨赶赴增援后,当即亲自指挥了对日军的战斗。

仅仅一上午的时间,孙立人就以不满1千的兵力,歼敌1个大队,还解了7000英缅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

这场传奇之战,是中国远征军打出的第一个大胜仗。以至于导演康洪雷,都忍不住采用这段豪气万千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热门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可惜,日军新败后,靠着武器领先的优势,很快卷土重来,连连向中国国境逼进。

远征军被迫且战且走,以小股部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主力则一部分退回怒江东岸,一部分进入印度,成为中国驻印军。

02力挽长矢射天狼

1943年,中国远征军经过整顿与补给,再次向缅甸日军发起攻击。然而,此时中国军人与日军在装备上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比如西双版纳地区常年闷热潮湿,中国军人的换洗军装有限,一件衣服往往干了湿,湿了又干,损耗严重。

同时,中国远征军的武器,除了一小部分是美式装备外,其他枪械都很陈旧,有些甚至是沈阳兵工厂早期遗留下来的旧式武器。

除此之外,军械严重缺乏也是困扰中国军人的一个难题。日军进攻时,常伴有战机协同作战,可中国远征军别说战机了,有些部队连刺刀都缺,弄得士兵们只能用木棍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但中国军人却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卫立煌将军与美国史迪威将军的指挥下,中国驻印军从印度的列多发南地区出发,赴缅甸展开一场对日反击战。

我官兵经过一年多作战,先后攻克八莫、南坎等地,取得了一个个大胜仗。

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也强渡怒江天堑,浴血奋战8个多月,连克日军重兵防守的腾冲,松山,龙陵,芒市等多个重要城市。

这其中之艰难,以远征军高级将领杜聿明的话来说就是:“各部队经过之处,多是崇山峻岭、山峦重叠的野人山及高黎贡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烟稀少,给养困难。沿途可行之道多为敌人封锁……曲折迂回,费时旷日”。

可远征军为了守护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硬是冲破重重阻碍,于1945年在畹町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宣告了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的全面胜利。

曾有人不解,中国军人为何能前赴后继,在明知装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一直坚持作战不屈服呢?

或许,中国远征军的《从军歌》歌词已说明一切:“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03东方诺曼底之战

滇缅战争的胜利,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还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以至于被军事学家称为“东方诺曼底之战”。

不仅如此,滇缅战争还为亚洲战场上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强大助力。中国远征军以一己之力,牵制了大约60%的日军陆军,彻底打破了日本妄图数月征服中国的计划。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远征军的胜利,日军再也无力封锁中国的国际后勤补给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高,同时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滇缅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据不完全统计,在历时一年半的战争中,共击毙日军2.5万余人,但中国远征军也付出了阵亡31443人、负伤35948人的巨大代价。

但死神吓不倒英勇的中国军人,正如第38师副师长齐学启所说:“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时矣。弹尽,各自裁。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

铿锵有力的声音冲破云霄,久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上,时至今日,仍有余响。

俄乌战争要进入相持吗?

我们看到了一场非常奇怪的俄乌战争。似乎双方都是打炮战,而缺少近距离的格杀,以及大范围的包饺子歼灭战。看起来双方打是归打,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个兄弟情谊,有一个共同的民族感情,所以双方打的都是手下留了一手的。

这样的一个作战烈度,并非都想把战争持续地打下去,总是想着如何求和。

俄罗斯已经多次阐明了求和的意图。乌克兰显然也没有拒绝,只是提出要俄罗斯撤军。双方口水战也是在打,似乎都没有松口。那如果总是这么旷日持久的话,力量弱承受不住的一方,迟早会瘫软下来的。

显然就目前的俄罗斯而言,战场的情况并不是能够让她们很舒服。但也不至于让他们打败。或许拖下去,但能够拖给她们一个胜利。毕竟战争是在乌克兰的领土上进行。无论如何,每时每刻每秒乌克兰都是在流血在损失的。

作者为高级#创业##旅游##教师#,#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8月财经新势力##夏日大作战#

大家最近都看了什么好看的言情小说?

最近看了一波星际女主小说

可盐可甜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