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月亮,老话讲‘阴晴圆缺’,跟咱们人的‘悲欢离合’似的,这话从小听到大。小时候就老瞅着天上的月亮,有时候圆得跟个大银盘似的,亮堂堂的,有时候,就变成小月牙儿,甚至干脆看不见。我就一直琢磨,这到底是咋回事?
有一阵子,我正好比较闲,就真开始留心观察。第一天晚上,看见个月牙尖尖;过几天,胖点;再过几天,眼瞅着就快圆;等到十五那天,果然是个大圆月亮。然后,它又慢慢变瘦,变回月牙,消失几天,下一个轮回又开始。这个过程还挺规律的。
我就纳闷,光看是看不明白的。一开始我还瞎想,是不是有啥东西把它挡住?云彩?可有时候明明没云彩,它也是缺的。或者月亮自己会变形?那也不对劲儿,哪有天体随便变形的。
后来我就自己琢磨加上稍微查点简单的说法,算是搞明白点门道。挺简单的,就是咱们仨——太阳、地球、还有月亮——玩捉迷藏。
这位置一变,光就不一样
月亮这家伙自己不发光,跟个大石头差不多。我们能看见它,全靠太阳老大给它‘打光’。然后,月亮还绕着咱们地球跑圈儿。
你想,月亮绕着地球转,太阳在老远的地方照着。这仨的位置就老在变。
- 有时候,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太阳照的是月亮我们看不见的‘后脑勺’,我们这边看过去就是黑乎乎一片,这就是‘新月’,或者叫‘朔’。基本上看不见。
- 等月亮转到旁边一点,太阳能照亮它的一小边,我们就能看见一个月牙儿。这就是初几的月亮。
- 它继续转,我们能看到的被照亮的部分就越来越多,变成半圆(上弦月),然后变成大半圆。
- 转到地球的‘身后’,也就是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中间的时候(一般不在一条直线上,不然就月食),太阳正好把月亮朝着我们的这一面整个照亮,这就是‘满月’,或者叫‘望’。农历十五左右。
- 过满月,月亮接着转,太阳照亮的部分又开始慢慢减少,从我们这边看,它就又开始‘瘦’下去,变回半圆(下弦月),再变回月牙(残月),直到再次回到地球和太阳中间,又看不见。
这就一个循环,大概一个月走完一圈。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变化,就是月亮、地球、太阳这哥仨相对位置变动,导致太阳照到月亮上、然后被我们看到的部分不一样。
所以说,这‘阴晴圆缺’,不是月亮本身有啥变化,也不是谁遮挡它(日食月食那是另外一回事,更少见),主要就是咱们在地球上,看它被太阳照亮的‘脸’的角度不一样。
搞明白这点之后,再看天上的月亮,感觉就不一样,挺有意思的。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古人还写那么多诗词,融入那么多感情,想想也挺奇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