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清新书卷”这四个字,不是说非得长得多好看,也不是一天到晚捧着本书装样子。我感觉,这是一种从里到外的气质,挺舒服的,不扎人。
我自个儿的折腾过程
我也挺肤浅的,觉得得有点“形”。
- 第一步是“买买买”:跑去买一堆看着封面就“有文化”的书,精装的、厚本的,摆在家里显眼的地方。觉得这样就有“书香门第”那味儿。
- 第二步是“模仿秀”:看人家照片里,那些有书卷气的姑娘都穿,好像是棉麻、素色啥的。我也跟着买几件,还特意买副没度数的眼镜框,偶尔戴上对着镜子瞅瞅。
- 第三步是“摆姿势”:周末特意跑到咖啡馆或者图书馆,点杯东西,把那本厚书摊开,假装在看。心思早飞,就是想让别人觉得“这人挺爱学习的”。
结果?别扭得很。书买回来翻不几页就落灰,衣服穿着也不自在,在图书馆更是坐立难安,总觉得有人在看我装。感觉像演戏,自己都不信,更别说骗别人。这路子,走不通。
后来我就琢磨,这玩意儿是不是得从里往外来?光靠外在这些东西堆砌,太假,风一吹就散。
我就开始换个路子,不追求“像”,开始追求“是”。
- 先是“静”下来: 每天不管多忙,给自己留个半小时一小时。不干别的,就是找个角落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看啥都行,小说、杂志、甚至就是些有意思的公众号文章,只要是自己真感兴趣的。关键是那个状态,不被打扰,沉进去。
- 然后是“思”: 看书不光是看,还琢磨。看到有感触的地方,就停下来想想,这事儿搁我身上会咋样?作者为啥这么写?不求甚解,但求有点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拿个小本子,随手记两笔,乱七八糟的也无所谓。
- 再来是“慢”: 刻意让自己生活节奏放慢一点。比如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别老刷手机。走路的时候看看路边的花草,别老急吼吼的。说话也试着放慢点,想清楚再说,别叭叭叭跟机关枪似的。观察身边的小事儿,挺有意思的。
的感觉
这么折腾一段时间,没觉得自己立马就“书卷气”,也没人跑来夸我“哇你好有气质”。
但确实感觉心里踏实点,没那么毛躁。遇到事儿好像也能稍微冷静点去想,而不是先炸毛。看人看事儿也好像平和些,没那么多尖锐的棱角。偶尔跟人聊天,能聊到一块儿去的话题好像也多点,不是光说些家长里短或者八卦。
可能这就是潜移默化?那种淡淡的感觉,不是装出来的,是慢慢从心里长出来的。虽然还是很普通,但好像比以前的自己,多那么一点点味道。这事儿急不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得慢慢来。
反正,这就是我自个儿瞎琢磨和瞎实践的过程。感觉“清新书卷”这东西,真不是装出来的,得靠自己一点点去“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