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我捣鼓高级口译这摊子事儿的经历。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做点翻译好像挺常见的,但口译,尤其是高级口译,听着就挺“高大上”,感觉挺有挑战,也挺能唬人的。
摸索起步阶段
刚开始,完全是两眼一抹黑。我就想着,得先试试自己几斤几两。找些新闻发布会、一些公开演讲的视频来看,试着跟着人家说。一开始用中文的材料,试着复述,感觉还行。然后换成英文的,试着立刻翻成中文。好家伙,那叫一个磕磕巴巴,别说“信达雅”,能把大概意思捣鼓出来就不错。
这时候就意识到,光听懂、看懂是远远不够的。嘴巴跟不上脑子,或者说,脑子压根没法在那么短时间里完成“听懂-理解-转换-表达”这一套流程。这跟笔译完全是两码事,时间压力太大。
硬着头皮练基本功
明白差距,那就得练。没啥捷径,就是笨办法:
- 疯狂听: 不光听懂,还得听出说话人的语气、重点、甚至是潜在意思。各种口音、语速的材料都找来听,新闻、访谈、纪录片,啥都听。
- 练复述(Shadowing): 就是跟读。人家说一句,我晚个半秒一秒地跟着重复。一开始练母语,找语感,练嘴皮子利索。后来练外语,强制自己跟上节奏。这个过程挺枯燥的,有时候练得自己都烦。
- 练笔记: 高口那信息量,光靠脑子记不住。就得学做笔记。那哪是“写字”,简直是画符。各种自己发明的缩写、符号,关键是怎么快速记下逻辑和关键信息。一开始记得乱七八糟,回头自己都看不懂。后来慢慢摸索,才稍微有点头绪,知道记啥、怎么记。
- 练一心多用: 这可能是最难的。你得一边耳朵听着后面的内容,一边嘴巴说着前面的翻译,同时脑子还得转着怎么组织语言,手里还得记着笔记。感觉整个大脑都在高速运转,刚开始练的时候,经常说着说着就卡壳,或者听着后面的就忘前面要说练久,感觉自己反应速度是快点。
- 积累知识: 口译碰到的领域太杂。今天可能是什么商业谈判,明天可能是什么科技发布会,后天又是什么文化交流。你不可能啥都懂,但至少得有个大概解。所以平时就得逼着自己看各种东西,财经、科技、文化、政治,都得稍微知道点,不然人家说个术语你都不知道是那就完蛋。
为啥非要搞这个?
我为啥后来这么下功夫搞这个,也是有点故事的。之前我在一家公司干活,也不是做翻译,就是个普通岗位。干好几年,感觉也就那样,不上不下的,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意思。有一次公司搞个挺大的活动,请外宾,也请口译。我当时就在现场帮忙,看着那翻译在台上,应对自如,感觉特别专业,特别有价值。后来无意中打听到,人家那一场活动的收入,抵得上我小半个月工资。
这事儿对我触动挺大的。那时候就琢磨,我是不是也能干点更有技术含量、更不容易被替代的事儿?加上自己对语言本来也还有点兴趣,就动心思。想着就算不全职干,掌握这么个技能,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用上,或者多个选择。正好那段时间工作上也有点变动,空闲时间多点,就一头扎进去开始练。
搞到现在的一点体会
一路练下来,磕磕绊绊,走不少弯路。现在算是能应付一些场面,但远没到“大神”级别。这玩意儿真是学无止境,而且压力巨大。每次上场前都紧张,怕出错,怕卡壳。外面看着可能光鲜,但背后的功夫和压力,只有自己知道。
都说高级口译含金量高,收入可能不错。确实,做得好的话,回报是挺可观的,市场需求好像也一直有。但前提是你得真的“行”,能顶住压力,处理好各种突发状况。这碗饭,真不是那么容易吃的。我现在就是把它当成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一边实践一边继续学。反正,技多不压身嘛